为啥听人劝就能吃饱饭?
历史上就是这样写的:只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就一定可以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
比如刘邦,流氓一个,吃喝嫖赌啥都沾,比他能耐大的人多了去了,可人家就能当上皇帝。那个大吼着秦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怎么就不行?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怎么这次却是后起的刘邦占了那个王侯的窝!很多人都不服!
当刘邦大军冲进关中时,虽然他也对陕西美女咽了咽唾沫,对阿房宫的财宝留下了哈喇子,最后关头还是听了萧何的劝告,全部封存等待项羽;当刘邦面对项羽的“鸿门宴”不知所措时,没有讲自己的面子以逞匹夫之勇,对张良的建议言听计从;尤其是刘邦面临项羽大军压境需要韩信的帮助,韩信却趁火打劫要求封王,他正要站起身大骂韩信使者时,张良的一脚顿时让他清醒过来,迅速答应了韩信的要求,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如果说这是刘邦在不得势时的权宜之计,那么刘邦的一番志得意满的话却流露出他知道自己文不如萧何张良,武不如韩信项羽,但只要善于听从周围人的劝告,才能让自己比哥哥混得好,有足够的资本挤兑自己的老爹,才能回到老家去炫耀一番。
唐太宗李世民更牛,为了听人劝,把曾经建议害死自己的仇人魏征高薪聘为谏议大夫,就是找一个故意给自己挑刺儿的人放在身边,结果让魏征把他气的回到后宫乱摔东西,有人建议他换人——换个听话的奴才。他不允,他认这个死理儿——只有听人劝,才能让自己的国家吃的饱饱的,所以才有了“贞观之治”。
既然古书上写了只要听人劝,就能吃饱饭,那不听人劝能吃饱肚子吗?
作为刘邦的对手——项羽,论背景,是高干子弟;论能力,那可是谈业务的一把好手,武艺超群;论人脉关系,那可是一手遮天的主儿。相反,刘邦的老爹顶多算一个民营小老板,刘邦的业务能力也不咋地,经常让项羽像赶鸭子似的轰来赶去。项羽还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叔叔——项伯,韩信当时也只是他麾下的一个小兵。可惜啊,项羽这个小子就不懂“听人劝吃饱饭”这个道理,活活气死了自己的叔叔,赶跑了后来的大将韩信,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临了到了乌江还是不听人劝,只好去听阎王劝了,活活让刘邦占了个大便宜。
不过还有一个特例,这个人不听劝还吃饱了肚子,但是只混了个半饱。
此人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作为一个空降到刘氏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董事长刘备对他的话道是言听计从,可是
如果当时的
通用电气的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被人送了一顶高帽子——全球第一CEO,韦尔奇连忙表示自己的成功与通用的用人之道和纳谏制度大有关联。“一个成功的CEO,他本人不一定是天才,因为天才也会有疏忽的时候。因此身为一个CEO,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懂得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看来这老外还不是一般的精明,要不然为啥在把GE管理的顺顺当当的时候,还很风流的又娶了一
相比韦尔奇的“门清”,我们国内的企业家们却不懂“听人劝吃饱饭”的道理,估计都是让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作者)给害的,搞得人人都想当诸葛亮。羽扇纶巾还没摇两下,公司的问题就出来了一大堆,画虎不成反类犬。
当中国的大批企业家蜂拥而至,以能触摸韦尔奇为荣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韦尔奇的成功之道就是那句“听人劝吃饱饭”。可我看韦老头在台上说了一大堆,大伙儿崇敬的目光中依然是那么的迷茫,希望能够听到一些独门秘技,结果只有失望了。害的韦老头看着中国人民送给他的大把人民币,恨不得把掏心窝子的成功经验都倒给中国的FANS们,结果却让大伙儿认为这老头是个人精,礼物送了就是不说真话!
当郎咸平巴呵呵地去劝德隆集团的唐氏兄弟时,这三兄弟不听人劝还强词夺理,最后只好饿着肚子蹲监狱了。这郎氏又兴高采烈地去劝资本大鳄顾雏军,这顾老板还是不听人劝,最后也只好饿着肚子走了。害的郎氏两眼四顾心茫然,我又不要你们的工资,只是劝劝而已,怎么都这样?!
呜呼,为什么古人都知道“听人劝吃饱饭”这个简单的道理,现在的国人反而不知道了,难道历史在倒退?为什么外国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有着泱泱5000年文明的国家却反而忘记了。
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