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取代美国成全球超级大国吗?
前几日,包括凤凰、环球、中华、人民、搜狐、参考消息等门户网站,都在热转着美媒的一个观点,认为当下的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真的是这回事吗?且听一听笔者的分析。
在中国崛起的历史征程中,一些大国出现古怪的态度也都是可以理解的。比如,美国一方面口头上欢迎中国的崛起,另一方面又在南海挑衅中国、遏制中国。更可笑的是,美国在抬高自己全球独一无二的实力和霸权的同时,也还在极度渲染中国崛起的全球性威胁以及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取代势头。通过媒体评论和中国军力报告的形式渲染中国的超级影响以及全球超级大国的即将换位,是他们惯用的一个手段。令人费解的是,他们为中国崛起卖力地做免费的广告,图谋的又是啥呢?中国又是不是真的像他们所渲染的那样,已取代美国成了全球超级大国?果真如此,又有哪些可信的凭据?
一、中国的海外投资。
透过“一带一路”建设的全球铺开,中国海外投资的急剧增长成为了一个经常性的聚焦点。《印度时报》网站5月12日报道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另一个方面超越了美国——迄今为止今年中国企业达成的海外交易金额居全球第一。不少分析人士称,今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将比2015年增长一倍多,推动这种海外收购的一个目的就是把中国制造业的过剩产能转到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需要这一能力的其他地区。
从“一带一路”的商贸体系上看,一个大头在中国,另一个大头在欧洲,这种格局几乎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复活与翻版。欧洲作为曾经的世界中心,依然是全球政治版图的一个超重量级的一极,也是中美俄的全球竞争极力争夺的一个大块头。
在这种竞争中,美俄似乎落败给了中国,就像一些美媒所自己宣称的那样,如果说欧洲人在一件事上与唐纳德·特朗普不谋而合的话,那就是美国正在败给中国。中国正在努力提高其在欧洲的形象,顺便还投资了很多的钱。中国人正在那里赢得影响力和朋友。
二、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
彭博社网站5月12日的一篇文章称,2015年皮尤的一项全球研究发现,在欧洲主要国家,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或者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了。
皮尤报告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德国和法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领先的经济体。中国的体量以及中国制造的商品在欧洲商店的流行助长了这种多少有点不成熟的看法。
虽然美国仍被认为是欧洲一个更自然的盟友,但中国争取欧洲人接纳的耐心努力正开始得到回报,特别是在欧洲那些更有需求、经济较弱的国家。
三、日媒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日本媒体非常看好中国领导层提出的经济区构想“一带一路”在欧洲的影响力。中国远洋运输集团(COSCO)将收购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是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察点。预计中国将以该港为落脚点,加速从经济和军事上双管齐下地进入欧洲和非洲。《日本经济新闻》认为,此举是中国试图通过企业实施的基础设施投资加紧扩大在欧洲的影响力。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个地中海上的重要港口是通往西欧和非洲的海上物流枢纽,首先可作为一带一路的支点基地来使用,把来自中国各地的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先集中到这里,然后再通过铁路运往中东欧。其次还可用作军事基地,中国政府描绘的构想是将比雷埃夫斯港作为本国海军的补给基地来使用。2015年2月中国海军最大登陆舰“长白山”号在此靠港,希腊总理齐普拉斯登上军舰,宣示了两国的蜜月关系。如果能以经济为突破口加深相互合作,就有可能把这个地中海港口纳入到中国的安全保障战略中来。
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并非单纯的经贸往来这么简单,也还暗含对抗美国的意图。2015年10月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达成协议,美国重视的是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决定贸易、投资规则。而中国极力在欧洲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及其影响,也具有不少对抗这种封堵中国的成分。
四、韩媒笔下的中美创新力
韩国《中央日报》网站4月6日刊登了一篇比对中美创新力的重磅文章,题目是《“中国是唯一可继续创新的国家”》。文章称,美国的创新力量已减到一半,剩下的只有硅谷。而相反,中国成为“唯一可继续创新的国家”。这种看法的评论者据说还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
五、五角大楼的《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态势报告》
5月13日,美国的五角大楼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态势报告》。该报告极度渲染了中国军力增长态势,是中国威胁论的最新表达,可从中看出美国对中国崛起及其对它取而代之的不可遏制势头的焦虑。
这个报告更像是美国内心怯懦的自我煽情以及对中国军力增长惶恐不安的自我投诉。这个报告极力渲染的是“中国领导层为谋求‘超级大国’地位,正在将军事现代化置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并对世界警告说中国正不断扩大全球性的军事存在,其中包括在世界多地设立军事基地。
美国的五角大楼为何不厌其烦地一再渲染中国的军力增长和全球威胁,一则是制造中国即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噱头,二则极力兜售中国军力增长的全球威胁,以威逼利诱出美国更多的反华盟友,三则是想给中国的崛起灌自我陶醉、自鸣得意的迷魂汤,以从精神上做空中国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进取意识。
六、数据的比对与历史的昭示:中国有没有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
从经济人口、科技人才的体量上看,中国似乎很像一个独一无二的全球超级大国。GDP体量的超美,早就被中外不少学者的比对数据论证出来了。比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胡鞍钢博士就是这样一位预言家。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则透露出了中国国内现在每年培养的工程师的数量,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印度培养出来的工程师的总数。更甚者,截至2014年,中国专业技术人才已达5550多万人,这也可能是美日等国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然而,这种单纯数量上的比对又能不能等价于为质的超越呢?《习近平时代》的作者,也包括习近平本人,也都有着清醒的认识。
《习近平时代》披露,习近平纵览中国近代兴衰历史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
满清的康乾盛世时期的GDP体量也是排名世界第一的。但他是一个全球超级大国吗?远远不是。那个时代,GDP体量比它小得多的英国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式的全球超级大国。
还有中国的重大创新成果与中国专业技术人员第一大国的地位也还远远不相称,也还与中国庞大的研究人才队伍基数不相吻合。
所以,现在谈论或自醉于人家炮制出来的中国对美国的全球超越,依然不过是一种鲁迅笔下的那个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作用出来的麻醉品,吃得多了,只能适得其反地阻碍中国自身的崛起。
2016年5月17日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