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铁锋:当今存活下来的O2O身上有哪些共同特征?


 图片1.jpg

  早在O2O这个词汇刚刚兴起时,就有人预言其是一把双刃剑,但这显然难以抵挡激情燃烧的创业者大潮。终于,O2O企业集体在2015年下半载遭遇“诺曼底”,上门按摩、上门洗狗、上门洗车等O2O创业公司纷纷大批量死亡。

  关于为何这些企业会相继死亡,O2O企业的众多大佬共同总结其原因为:刚需、高频、规模化。根据这三个标准,已经倒闭的上门系列的这些公司,要么是三点都不符合,要么是只符合其中的一两个点。同样,这三个标准也是当前存活下来的O2O企业所具备的共同特征。

  抓准市场的刚需

  选择项目不仅要抓“痛点”,更要抓刚需。所谓刚需,就是从行业的角度上分析,用户对某一类产品或者服务是有着强烈的需求。不存在用户想不想选择,由于客观的需求存在,只存在着选择哪家的问题。真正被刚需的用到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也就是衣食住行用。

  高频是关键

  如果你经常参加O2O创业者之间的讨论,就会发现他们经常提到这个词。用户在享受企业提供的服务时是否需要并且自发性地愿意频繁去使用,是判断一个项目优劣的核心标准之一。只有高频次的需求,才有可能实现进一步的规模化。回顾京东、58、滴滴等现在的O2O巨头发展史,首先无不是选择以高频次服务作为切口来拉动其他用户需求。比如58的保洁和美甲,虽然一个小时25块钱的钟点工服务很难实现盈利,但在积累起用户需求后,由此延伸的家具保养、奢侈品保养等高利润的领域;再比如颇为草根的微餐谋APP,起初其只有免费的海报营销功能,随着用户使用需求的增加现在其已经将功能延伸到在线支付、预定预点、大数据统计与门店管理等更多丰富的功能,大小企业莫不是如此。

  图片2.jpg

  最终实现规模化

  衡量一个O2O项目的好坏,另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其是否能够快速起量,并能够经过标准化流程后快速复制实现规模化。从众多企业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e袋洗除了洗衣服之外,慢慢扩张到洗鞋、家政、奢侈品护养,服装品牌的新品展示推广等,未来将拓展至邻里服务生态圈的相关服务项目。而滴滴打车从出租车开始,扩张到专车、代驾、巴士、航空、新车出售等。而在餐饮领域这种现象最为明显,我们耳熟能详的饿了么,在外卖、正餐、水果等之外,也向外披露开始尝试向后端发展,开发原材料供应等更多业务项目。

  经历大浪淘沙,O2O吹起的彩色泡沫终于被现实残忍地捅破,在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整个行业领域也终于冷静下来,进入理性发展的阶段。这种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情况正是商业竞争的不变节奏,在目前这个阶段洗礼和生存下来的项目,意味着它们更加切合行业发展的需求,或者说它们才是商业的真正的未来。而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刚需、高频、规模化,就是海浪拍打过后岸边闪亮的珍珠,值得我们反复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