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够思维的就都存在


  

凡能够思维的,就存在

安希孟

内容提要  作为假言判断的基本形式之一,“假如”和假设使人类的想象力腾飞翱翔。假如没有“假如”,假如既定的一切从来既定,假如“假如”不是世界万物的常态,人类的想象力的羽翼就会折翅,一切科学发明就会夭折。推理判断就会消失,人就会是匍匐于现实之下的奴隶。人屈从于鼠目寸光的暂得利益。由于语言中的时态变化,由于语言中丰富的虚拟语气,世事如棋才局局新,一切尽在不意中。

 

假设,条件状语从句,假言判断,选言支,并非子虚乌有,不是非有,虽不是实有,但不等于虚无空无。凡能够思维的,就存在,不是非在,非有。

假设是设想一种实际上不存在却可能存在的状态。人的思想情感世界,比现实世界有着更强大的生命力。思想情感世界内容无比广阔,它比实际存在的世界更加瑰丽璀璨。人类更可能更多地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不是生活在真实世界里。任何思想过程都是在做假言判断、假设推理的活动。你用于这种思索的时间,大大多于行动所及实际具体事物。人类不仅生活在当下,而且生活在未来。“假设”“假如”“万一”“一旦”“倘若”,于是就生发种种出乎意料的奇迹。“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那也没有任何人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包含的是假设和条件状语从句:“如果虚心,假如骄傲”。我们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置换为条件和假设复句。

科学和哲学起源与假设和假说。万物的本源是水或者火,这是假说。科学假设、理论假说、技术幻想、文艺虚构,虚拟世界、虚构情节、小说创作、模拟战争,是科学发明中的重大环节和步骤。假设、预设、假想敌、思想实验,连战争也有模拟战场和情形。伪装,保护色, 想象和假想,才能避免伤害。弄虚作假,稻草人,虚拟的敌人。大胆假设,方能小心求证。胆子再大一点,方能步子再快一点。吓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胆大,就是敢于假设。当然,胆小的人,也富于假想——把敌人设想得太厉害。假设,不仅不是空想、玄想,而且是实用主义思想实验。当然,仅仅假设而不求证,是无益的,会流于玄思耽于空想。进化论、日心说、单子论、绝对精神、实体、地质板块构造漂移说、火成论、水成论、燃素说、氧化说,都曾是假设。科学更多地无关乎实事求是,而是实事求非,无中生有,是假设求是或玄空求是,是妄诞求实,从无到有、创造进化。在动物眼里,有就是有,无就是无,非就是非,没有如果,没有假设。但在人的眼里,无可以变为有。人定胜天,就是人定胜无。在人,有“如果”

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不可能的世界。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有可能,但也原本根本不可能。两可,模棱,是大多数事物存在的方式。倚门而立,问:是出门还是进门?脚踏马蹬,问,是上马还是下马?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事物存在的两种样态,也是常态。实体与样态——斯宾诺莎说,自然中只有一个实体,这独一无二的实体被赋予无穷的属性——其中就有思想和广延。就这一实体具有有广延性而言,凡存在于宇宙中的物体都是它的样态化(modifications)。样态具有种种可能的多样性。

凡荒谬的(在常人看来不可能),都存在(人能令其存在);凡存在的,都荒谬。越是不可能的,越可能。越是可能的,越不可能。绝处逢生,背水一战,向死而生,暮然回首。人为自然界立法。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皆备于我。因为人有超越性。人超越自己。人对自己是个迷。人所创造的,都出乎常可之外:人类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的存在不是实在,而是“能在”,是可能,因而也是不可能。 人“不是其所是”,而是“是其所不是”。人还不是他应然的样子。人在路途。人是将在。人是他的未然。物“是其所是”,不是“其所不是”。

人类是唯一学会种种假设的物类。思维就是在想象中构思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变,犹似天马行空。人类原本居住在伊甸园里,没有疾患,没有生死,无忧无虑。那里没有假如和意外,没有奇迹,没有例外,没有殊分,没有意外,没有爽约,也没有惊喜,没有奇迹。亚当夏娃吃了禁果,人类被逐出伊甸园,靠自力奋斗,生活充满变数,有死亡,有病痛,有失望,也有奇迹,有突破。有了灾难、病痛、死亡、疾患,才会有与灾难搏斗的奇迹。如果没有死亡,那今天就依然是秦始皇的天下——他叫秦始皇也没有用,因为仙丹灵药保他长寿不死。他的接班人皇储太子二世三世永无出头之日。种种“假如“的可能性,促使人类进步。这才有了打江山保江山巩固权力的欲念。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假如”,只有事实。然而假如没有“假如”,那就没有出路。假“如”,如,样子也。似乎是假的,但不假。人类并非生活在事实世界,而是生活在空灵虚幻思想观念世界,生活在思想世界,生活在想象世界,生活在未来世界。我们似乎就是在衣食住行中生活,但其实我们生活在“为什么” 和“怎么样”的衣食住行,生活在对于何时何地如何为何的思考中,而不仅仅是生活在当下世界里。人类生活在“假如”、“如果”、“或许”、“可能”之想象动人的世界之中。最不可能的事情,之所以最不可能,是因为它最可能,人们便想出种种法子以阻止它的可能。最可能的世界,之所以最不可能,是因为人类阻止了它的可能。可能性(包括不可能性)的存在,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主动精神。

现实世界不瑰丽。瑰丽的世界不真实。“珍贵的灵芝森林里栽,美丽的翡翠深山里埋。假如你要认识我,请到青年突击队里来。啊来来来来……啊来来来来……啊来来来来…….啊来啊来来……”这假如,就很美丽动人。你只能在想像中得着惬意。但在现实的深山里你寻不到灵芝翡翠。“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谁复知”。“向使”,就是虚拟语气。英语的虚拟语气特别难学。有与现实相反的,有与过去相反的,时态各不相同。虚拟,并非完全虚妄不实。“似乎”,“as if”,也带有虚拟语气。与其……毋宁……,宁可……,也不……,都是假设,并非刻意追求。

汉语假设连词很多。《马氏文通,推拓连词八之五》列举:“若、苟、使、如、设、令、果、即、诚、假诸字,皆事之未然而假设之辞,亦为推拓连字,惟以连读而已。而诸字单用,先后乎起词者不常。”“曰乡使,曰向使(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谁复知),曰假设,曰假令,曰浸假,曰有如,曰诚使,皆连用两字,而皆先乎读之起词”。 苟(If,如果)利国家生死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英语中假设条件从属连词主要有“if、unless、provided that、given、supposing/supposed(that)、providing、given、granted、presuming、on condition that(of)、in case、in(the)case of、as long as、no matter whatever”等。

汉语修辞“浸假”,意思是假令,假如。《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 郭象注:“浸,渐也。”梁启超《夏威夷游记说,“曾几何时,为19世纪世界大风潮之势力所簸荡、所冲激、所驱遣,使我不得不为国人焉,浸假将使我不得不为世界人焉”。大意是说,自己受世界变革之大潮所影响,思想变得开阔起来,再也不能像自己上辈那样生活在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封闭的世界里,开始了认识世界,所以说“不得不为‘国人’”,“不得不为‘世界人’”。浸假就是假令,假如。

人类语言假设连词之多,表明社会生活以及大脑思维的复杂多样性和人类前景的广阔无垠。可能性诸多表明人类的创造力发达,不会定于一尊。“大局已定二七必胜”,文革的这个口号,牛皮吹得大了点。居然不是“假如”。钱老学森相信亩产万斤粮,就没有想到“万一”、“一旦”、“如果”、“可能”是假的。不留余地,决定论,在实际上行不通。“假如”“如果”“一旦”“设若”“假设”“苟”“即令”“设使”“若”之多,给人类主观能动性、自主性一个广阔的空间。“苟富贵,勿相忘”充满美好希冀与期盼。“一旦他们的阴谋得逞,那就会千百万人头落地”。看来悲观,实则奋发有为反帝反修。

世界之所以能如此丰富多彩,是因为世界充满变数和可能。一切皆有可能。和自然界相比,人生在世,充满多变和奇迹。动物生活在真实事实现实世界里,他们没有想象。他们没有另外一个可能的世界。他们没有选择的烦恼,也没有跳槽的幸福。它们只有一个世界,没有第二个世界。柏拉图设想洞穴世界,是因为人类走出了洞穴。如果我们还和先辈一样回到洞穴里(我小时候住黄土高原的土窑洞),那我们就不会思考洞穴的火光与对面墙上的人影绰绰。我们甚至还会嘲弄科技文明高速公路电视电话和民主法治博客网聊,以为自己就是已经得到解放只需解放别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莱布尼茨老莱子说,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这里就等于设想了无数可能的世界,但不真实。凡不能言说的,都不存在。凡能够言说的,就存在。存在于想象世界里,也是一种存在。人类大脑中更多是假设。“假设”是人类独有的认知方式。世界上没有假如,但人类大脑中更多是假设。假言判断,是高深的逻辑思维。

“当且仅当……”,“只有”,“只要”,引领的是条件状语从句,只是大脑心智中的存在,但也是存在的一种形式。凡事必须有条件,有前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的是思想实验,假设,并非一定实际登山。但 “绝顶”“众山”,因为“会当”“ 一览”之思维,就存在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里。有“如”(条件),方有“果”。假设的特征是“假”(至少说话当儿还不是现实),但有可能为真(它存在,它存在于大脑与语言中)。我思,故我在,但“被思”,同样也因“被思”而“在”,被赋予了“存在”。思与被思,思者与被思者,具有相等的存在。存在,包含存在于语言中,存在于思想中。“存在”是被思虑和语言赋予的。凡是能被思想的,就存在一一思维与存在同一。凡不能被思想,不能被言说的,就不存在。讲论它,就没有意义。但不可思议者,因了业已被思被议,故而被存在一一它存在。

我们如今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假如”(但不是赵本山范纬低级趣味小品《树上有七只猴》):中国式摔跤中的中国式问题:老娘和老婆同时落水,先救谁。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问题。满腹经纶的学者们不会提出宇宙科学世界环境南极月球重大理论问题,不关注人类社会未来,只有如此雕虫小技,还乐此不疲。类似的雕虫小技还可以很多,诸如,地上掉了一块手表和面包,你先抢什么。鼻涕拉到胸前,鞋子掉了,先擤鼻涕还是先提鞋跟。这不是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是完全脱离具体实际的矫情。没有哪一本教科书可以告诉你如何破解这个谜团。大教授大孝子二十四孝图女儿经列女传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解决不了。我等痴愚吂瞽也摘取不了这个皇冠明珠。思维经济原则在此变为思维复杂思维啰嗦原则。

传统纲常伦理注重家族家庭血缘伦理,编造出这个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两难抉择。但这问题和美女与老虎,可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呀。世界上充满假如,给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意识留下广阔空间和余地。假如没有“假如”,假如一切都是定数,假如不会有奇迹和例外,就没有主观能动性,就不会绝处逢生。

境遇伦理学告诉我们,没有先验的预设,没有预先的定理定则给你做指南针。在情景发生时,你不假思索,当机立断,见机行事,做出最省力最少危险的最佳抉择。无意识选择,本能的非理性选择,就是最佳选择。你做任何的选择都未必不合乎伦理,也未必合乎伦理原则。但原则不是万能的, 山沟里出马克思主义,教条和书本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游击战术可也:但必须出于爱心。只要出于爱心,就行。也许在你母亲和妻子身旁,还有一位素昧平生的落水者离你很近,举手之劳可以救援,你同样应该毫不犹豫地首先施以援手,也说不定。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任何选择都未必不合乎伦理道德之准绳,因为道德伦理教科书的编纂者,是在脱离实际生活的写字台上电脑桌上编造故事,虚构情境,富于想象。这很好玩,但不好吃,不好用,你莫当真。

危难关头呀,生死营救,你未必矫情地佯作思索,做纯粹逻辑推理,先验地考虑身后是落骂名还是千古流芳。当机立断,脚一蹬,牙一咬,就这么办,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先于本质(本质就是一大堆原理学说,孝经孝道)的原理,没有那个先验原理、道德说教、大本教材可以决定你做怎样的选择。因为险恶环境不可能容你沉思犹豫片刻。怎么都行。anything goes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缺勿滥”,“宁可清贫,不作浊富”,“不自由,毋宁死”。“宁要”、“宁可”、“毋宁”,把情形假设和预想到最坏的极致,宁肯败落如此,也不要另一种更好情形。表示极端厌恶担心或极端希冀企求。厌恶达至于极端,连禾苗佳卉亦抛弃,喜好至于偏执,连荒草荆棘亦收纳。人类之预言预见,更多是朝最坏的方面设想,仿佛那是死路一条断不可行,才能够向最好方面努力(努力,还不是前进,没把握)。这里没有金光大道,只有通往科学的顶峰的崎岖小路。人类主观太多,创造力幅度太盛,可能性空间太大。最坏情形:“那就不要多久,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下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仿佛凶险就在目前。其实,千百万人头落地,血流成河,只发生在林总大脑里罢了,至今未见其实。言之凿凿,“谓予不信,拭目以待”。前途暗淡,只为争取最佳之结局。此乃一种趋于极端的思维方式,表示执着固执之信念。不怕一万,但怕万一,为下一步行动找借口找充足理由律!

《共产党宣言》说,无产阶级“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其结果就是应当。这是个否定语气的如果。

                                                  2014年2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