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曾颖:从《老炮儿》能否看出中国电影的新审查尺度?


 

满网都在说《老炮儿》,于是凑热闹跑去看了一场。散场时,走在雾霾

 
沉沉的街头,居然有一种愉快的感觉——在2015年行将结束的时段,终
 
于看到一部真正的良心之作,一部看得到诚意的电影,它像深水炸弹一
 
样,将久违的感动,深深地炸进了观众的心中。
 
  关于《老炮儿》的影评已有很多了,有赞冯小刚“让演员们无路可
 
走”的演技;有叹电影中老顽主们失去的江湖;有惊呼艺术电影的回归
 
;有质疑电影里面的粗话太多;有欣慰终于能看到不按90后妹子的口味
 
拍的热映片;还有人甚至从中看到了“古典流氓的职业精神和生存哲学
 
”;也有人从中八卦到了“老腊肉战胜小鲜肉”的价值观意义……
 
  有人将这部电影定位成亲情篇,因为故事主线,是一个历经人生艰
 
险的老牛与初生牛犊儿子从误解到理解的故事;有人将这部电影定位为
 
江湖片,电影里明里暗里充满了各种新老江湖与恩怨,道义与尊严,其
 
中的很多桥段和人物,让人想起《英雄本色》那些“过气”却不失义气
 
和尊严的人物;有人将电影看成爱情片,从中感知江湖儿女江湖情的悲
 
壮与缠绵;有人甚至将它看成一部很符合当下主旋律的“反腐电影”,
 
其中的道道,就不用多讲了。而更有人则认为,《老炮儿》的成功,是
 
一场地域文化的胜利。
 
  这些评价和判断,都局部展现了电影给人们的印象。但我觉得还不
 
能够全面道尽我对这部电影的总体感觉。或者说从很窄小的元素解读老
 
炮儿,就陷入技术流了。比如有人将电影的成功,解释为地域文化的胜
 
利,就难免有失偏颇。就如同王朔的作品如果仅仅是对应北京人的情绪
 
和喜好的小情景,是不可能有全国性的轰动并成为现象级的作品。贾樟
 
柯的电影如果只是对山西地域情怀的展示,也不可能引起那样的关注和
 
共鸣。《老炮儿》中的地域元素,其实也就是个道具,背后有非常深刻
 
超越地域的共性的情感和价值,才会有广泛影响共鸣和认同。它不是关
 
于北京的大院子弟,胡同爷们儿,也不是关于文革,更不是啥男权的意
 
淫。老炮儿是关于传统与当下,理想与现实,草民与权势,江湖与庙堂
 
,小人物在任性霸蛮的权势面前的无力,挣扎,和奋争。这是关于小人
 
物尊严的故事。要不是结尾生硬植入反腐进展,感觉不到组织、公检法
 
能帮他找到尊严。军刀、鸵鸟,茬架隐喻着的暗流汹涌,片子基本全巧
 
妙地说了——大街上打人的城管,高官的子弟及其豪奢和嚣张的生活,
 
黑社会化的仗势欺人,人情渐薄的种种生活细节;大街上讨债的跳楼人
 
和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观众;还有那小老百姓永远不明白的巨额对账单。
 
都在诉说着当下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全片最令人动容的是城管打人,
 
六爷喊住城管,让被打的他还手,但挨揍者面对城管那副骄横的德性别
 
说还手,声都不敢出。这是一个小人物,面对新的潮流,新的权势,无
 
力无奈抗争的故事,非常真实,非常深刻。与六爷特别有尊严那口气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冯小刚在此处的表演,让人体验到一种过去式却值得
 
怀念的尊严与道德感。
 
  感谢审查片子的人们,没有把这些生生地从电影中给剥了去,包括
 
表达情绪的“粗口”和无奈感的不规则性爱场景。这些被放过的细节,
 
让这部能感受到生活现实的电影,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凭良心说,这
 
些真实,让观者想到的不是社会的丑陋,而是加深了对美的向往。在不
 
必须的处处光明的电影中,我看到了《老炮儿》不阉之美。中国电影缺
 
少关注现实电影的短板,也许会因为《老炮儿》的尺度,而开一个好口
 
。当大家都以平常心来看待电影,并从中感受到基于真实和善良的美时
 
,中国电影上新台阶的时段,就到了。但愿这不仅仅是冯小刚等老炮儿
 
们的尺度,更是整个中国电影业的尺度。
   最后修改于 2015-12-30 15:26    阅读(6438)评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