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公元1369一1415年)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明
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公元1369年12月6日)出
生在吉水鉴湖(今吉水县文峰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洪武进士,官
至翰林学士。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进士,授安福州
判宫,迁太史院校书郎,除承务部、东莞县尹,在元末战乱中死于乱兵
;父亲解开,二魁胃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知政事不拜,明初
授以官又不受,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母亲高妙莹,不但贤
良淑慧,而且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解缙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
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褪概中教
之,一见不忘5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能属文,赋诗有老成语
;10岁,日涌数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
穿其义理。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
);次年,会试第七,廷试与兄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选为庶吉
士,读中秘书。明成祖时,入直文渊阁,进翰林学士,参与机务,后又
兼右春坊大学士,一时诏令制作,皆出其手。
解缙有治国安邦之才。初入仕时,甚受朱元璋宠爱,常侍奉左右。一日
,太祖在大庖西室对缙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日上万言书,剖切陈词。他建议:政令要稳定,刑罚要简省,要整理
经史,制定礼乐,表彰贤士,崇祀先哲,禁绝娼优,易置寺阉,薄赋敛
,减德役,焚经咒,绝鬼巫,裁冗员,节流开源,以苏民困。他又指出
朝廷用人当择贤者,授职当最德才;应改革时弊,鼓励农耕,实施授田
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免去苛捐杂税,使民休养生息;要尚武
以固边防,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连妻子,捶楚不加于属官。奏疏呈
上,太祖连连称赞解缙有安邦济世之奇才,治国平天下之大略。不久,
缙又献《太平十策》,再次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
解缙从小就是神童,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在明史上是个及诗文和书法
大成之人。其文雅劲奇古,诗豪放羊瞻,书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狂
草名一时,然纵荡无法。 但凡这类年幼就名噪全国的人,骨子里的才
气放逸,桀骜不逊,是后天名就者无法接近和比肩的。但有一点不好,
这样的品性,不加自修,很容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他的下场就
很凄惨。虽然他主持撰修《永乐大典》名流千古,但最终还是被锦衣卫
活埋雪中而死,年仅四十七岁。
后世学者认为解缙的草书不守法度:“狂草名一时,然纵荡无法,又多
恶笔,杨用修目为镇宅符。”其实,解缙并非不通法度之辈,只是在当
时台阁体的主流下,又整日尽抄《大典》,这种情感上的压抑,一旦在
草书这种载体上得以宣泄,便一发不可收。因此,解缙的书法实不应以
一时一作而定,他的多重性与他所处的生存环境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