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百家提了一个问题:拒绝广告15年,靠捐款运营的维基百科能否坚持下去?这个问题在目前这个时间点上非常有趣。我的基本观点是:维基百科的模式基本只能在讲英语的网络世界行得通,在中国复制维基模式不容易。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出现一个和维基百科一样伟大的自由讨论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个模式是否可行,总得套一下中国经验,看看是不是能抄到中国来。如果只用一句“各国国情不同”显然无法打发大家的好奇心。所以接下来我也会讲为什么维基百科的模式在中国复制会有困难,让大家更好的了解维基为什么会在西方出现和存活。
维基的“非货币市场”和商业化水火不容,只能明显区分
维基百科只是一个最明显的案例而已,在英语世界(或者说中国网民很难打开的世界)里,同类网站或者社团多不胜数——Reddit、4chan、BuzzFeed、Quora里面的贡献者,并不因为其网站本身的商业化或者部分盈利而聚集到一起,网站也不依靠用户生成的内容赚钱。
克里斯·安德森的著名教材《免费》当中指出了四种主要的免费商业模式:直接交叉补贴;三方市场;免费+收费模式;非货币市场。所谓“非货币市场”,指的就是各种在一定范围内被认可的荣誉。只要一个小圈子内部认可这一荣誉,不需要社会上很多人都知道你做了什么,人们就很容易获得足够充分的动力,维持更新和维护工作。
这种荣誉的形成,颇像是人际交往中的“化学反应”。你无法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把一个钦定的荣誉安插到某个人头上就指望他乖乖接受。如果这样都能成,那天下爹妈以家庭条件为基础的相亲,还有何难?
明白这些的话,我们就会很清楚,目前的非货币市场体现出和其他几种商业化免费模式水火不容的状态。你可以围一个圈子让他们自我循环,但根本无法想象二者融合为一。所以,商业化的讨论组在讨论的问题之外划定一个明显的广告位是没问题的,但让广告和内容抢地方,内容很快就会跑掉。
纯捐助的模式需要以英语作为网站语言
在维基百科每年年底都会挂出号召捐款的口号。捐款方式在中国是比较行不通的,这跟中华文化和中国本国的情况都有关联。
在说英语的人群中聚集着全世界最富有的一群人,包含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的国民,和其他不那么富裕的国家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们。同样是捐助10美元(举个例子),让这些人捐款和让一个只会说斯瓦西里语的人捐款,对他们的概念是不一样的。10美元可能等于富人身上西装的一粒纽扣,等于纽交所门口一份盒饭加可乐,等于北京的一场电影票,或者山区孩子多长时间的生活费(不知是一个月还是一年来着)。
同时,清教徒文化中克制和禁欲的思想加速了英语国家的财富积累,宗教带来的来世观念使他们对现世财富没有那么大的眷恋,容易催生大额慈善捐款。虽然可以说有些国家的税制也在激励富人捐款,但规矩都是人定的,这种规矩的背后也体现出寄生的文化背景。
在中国,人们比较注重现世,体现出求真务实的精神。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勤俭节约成为社会风尚,而且也少了一些无谓的牺牲和价值观冲突,但另一面自然就是私心重了点,少了些推己及人的能力。“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志愿者精神对中国完全是一个舶来品,中国目前政策上对NGO多有忌惮,也是出于文化上的不了解——我们还有一句俗话叫“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对真正意义上的无私奉献,其实不太容易了解。
在中国,百度有能力,有责任,也有好处来做好内容的买单者
不过,免费模式又不止非货币一种。不如说,中国是把《免费》这本书的精神吃的最透的国家之一。在交叉补贴、三方市场、免费+收费三种模式中,最适合中国内容社区的无疑是三方市场模式。只要找到买单者,自由讨论的氛围就可以建立起来。
比如知乎,作为Quora的中国特色版本,始终坚持广告和内容有明显区分,凭借小部分广告、作者内容授权出书、媒体合作等方式赚点小钱。因为能够始终保持内容相对高质量,知乎已经成为中文互联网相当重要的原创内容来源,也具备了被腾讯入股的价值。
在腾讯入股之后,知乎仍可以维持现在的形态,选择独立运作,而无须为腾讯的盈利负责。而腾讯则可以获得内容。这是商业交往当中的“非货币”价值,即使内容本身无法直接变现,但好内容经过深度开发,得到的正是现在兵家必争的那个IP。
拥有好IP对公司的整体价值加成是非常显著的。腾讯通过收紧知乎内容授权,打击微信公众号侵权,让知乎内容贡献者开始小规模盈利。乐视在一年多以前还是被舆论穷追猛打的奇葩公司,而《芈月传》和《太子妃升职记》的成功使其真正的名利双收。
目前,百度的内容积累简直可以说是孱弱,没有好的内容,就没有群众基础。假设一下,若是《芈月传》是百度出品,人们一边骂着这家公司,一边看这家公司出品的电视剧,心情想必是不能再复杂了。
所以我觉得,作为BAT中暂时还在列的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百度是有能力,有责任,也有好处来做这个买单者的。
我所谓“买单”的意思就是,百度完全撤出贴吧和知道两个网站的内容商业化运作,取消道具勋章等一系列站方指定的激励机制,只留下带宽,审核人员,以及和之前一样的搜索引擎推荐位,放一些非侵入性的广告,任其在必要的合法性审核之下自然生长。
社团的自由讨论只是言论自由的一个分支
看到百度百家推出这么一个争鸣选题我是挺吃惊的,毕竟在百度血友病贴吧事件余波未了之时,讨论拒绝广告的网站能否坚持下去,这个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百家编辑说了,正反方都可以。不管原因如何,至少文章可以先发出来而不经过审核,从结果上来看,还能反应百家作为一个企业下属的媒体平台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编辑自主。
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社团的自由讨论,只是言论自由的一个分支。在我们更熟悉的新闻自由方面,国外众多新闻媒体更是将编辑自主奉为圭臬,购买的金主只能从商业运作角度改善媒体盈利能力,而不能干涉编辑写啥或者不写啥;否则,它购买的媒体资产会遭遇迅速贬值。
前一阵子阿里收购《南华早报》时,海外媒体的争议声总是被马云说成是偏见,但这种偏见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来。它来自任何一种形式的商业力量对言论自由的干预——当然我们的讨论是以合法为前提的。
百度和阿里同属中国企业,正如纽约时报和CNN都被我们笼统的称为西方媒体。既然我们无法分出不同媒体的金主,不知道各自背后的历史,那么,类似百度以商业化模式干涉自由发言的贴吧管理的案例,也会被外国人无差别的解读为中国人“为富不仁”,商业对言论自由做了本来可以避免的二次伤害。这对几乎所有打算全球化的中国企业的社会形象,都将是一个冲击。
希望在受法律保护的前提之下,百家可以继续坚持编辑自主,并且在一些涉及自己企业的问题上体现出更多宽容。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拥有一批不因自己立足的土地而选择性闭嘴的批评者,在我看来是百度的福气。他们以更大勇气做出的批评,往往反映的是这家公司更急迫,更有意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