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袭的经济不平等在流动觅食社会(mobile foragers)中从未被发现,但在一些定居觅食社会(sedentary foraging societies)中,精英和平民阶层间的世袭阶级区分确实存在。随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这一阶级分层现象变得更加显著。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的发生?
来自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Gregory K. Dow和Clyde G. Reed运用马尔萨斯动力学说(Malthusian dynamics)的相关理论建模,试图厘清并解释生产率、人口数、产权与不平等间的联系,指出:区域内生产率的提升会先导致最优地域(best sites)的圈占,继而在区域内部人和外部人间制造不平等,而世袭的精英和平民阶层会随之在最优地域产生。
与定居觅食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同,基于年龄和性别,尽管流动觅食社会在工作任务分配和食物消费上可能存在的差异,不同群体(bands)也有可能占据具有不同价值的地域,但不会存在世袭阶级区分。而定居觅食社会类型多样,一些可能相对平等,另一些却同时在社区内部和不同社区间出现大量不平等。再考虑到水源可利用性、土壤肥沃程度等农业因素后,不平等现象加剧,并通常表现为精英阶层控制土地。
Gregory和Clyde建构出一套理论来解释(a)生产率增长、(b)人口增长和(c)不平等加剧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该理论模型中,关键的外生变量是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生产率。此外,人口、产权和不平等均是内生的。(a)生产率增长和(b)人口增长间的联系依据马尔萨斯动力学说:当生产率提高时,短期内人均粮食产量也会增长。然而生产率的增长所得最终会经由人口增长被吸收。因此,长期来看,区域内人均粮食产量会回归到一个恒定水平。
(b)人口增长和(c)不平等加剧之间的联系则源自外生的产权。理论起始点是一个区域内,很多独立地产所有者在粮食生产地(food acquisition sites)都拥有完全的自由流动性。这些地点因水源可利用性、土壤肥沃程度及其他一些因素,在质量水平上迥异。如果在某一地点上的地产所有者增加到一个绝对大的数量,该地点的外部人将遭到来自内部人的驱逐或杀害。而这将进一步阻止外部人进入该地域,并将开放土地转变为一种私有资源。
基于上述构想,促使不平等产生的因果机制具体运作如下:
在开放社会,生产率提升导致人口数增长,最终,在最优地域的地产所有者变得足够多,以至于必须闭合这些最优地域的准入门槛以防更多人涌入。在闭合地域的内部人平等地分配食物,并且与仍是平民身份的外部人相比,内部人更加富有。同时,生活在更优质地域的内部人与生活在更低质地域的内部人相比更加富裕。同时,生产率和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加也会导致更低质地域的闭合。这样,区域性的不平等就出现了,在平民阶层中的地产所有者变得愈发穷困。
当生产率和人口水平变得足够高,阶级分层在最优地域出现,然后会辐射到整个区域。在出现阶级分层的地域中,精英阶层会以等同于平民阶层内人均食物配给量的工资水平雇佣域外劳动力。因而,在阶级分层地域内的劳动边际产量便等同于在开放地域内的平均产量。精英阶层的成员既得到隐性报酬,又收到地租,这将更加剧内部人和外部人、精英和平民阶层间的不平等。
以上的理论预测与大量的考古学结果相一致。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早期部落群居时代,人类种群大都逐水草而居、不停迁徙,其间并不存在区域内的不平等现象,而到发展的中后期,由于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等外生性因素的陆续出现,人类数量增加、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大提高,开始出现阶层划分,不平等现象也由之产生,具体到特定历史区域,如东南亚、欧洲、玻里尼西亚和加利福尼亚海峡群岛,这种阶段性变化尤甚。
据此,Gregory和Clyde总结出这样一些具体而有趣的研究结果:
当区域内人口数足够低时,由于普遍开放渠道(universal open access)的盛行,不平等现象不存在。当区域内人口数增加时,内部人和外部人间的不平等率先出现,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间不平等随之产生。在内部人和外部人范围内,人口增长总会带来更高的区域性基尼系数,而任何精英和平民阶层间的均衡态势都比任何内部人和外部人间的均衡态势拥有更高基尼系数。在更广阔的精英和平民社会层面,完全竞争经济领域内,基尼系数会与地主手中的产出分成大概相似。不平等并不直接决定于生产率,归根结底是通过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与生产率产生联系。
因自然因素或科技因素而发生的生产率的积极变化一定会使得最穷的土地所有者在短期内变富。如果由之产生的长期人口数与开放社会持续兼容,那么所有的地产所有者都会沿着不断调整的道路变富,并最终回归到最初的生活标准。但当生产率的改善致使在长期内一些地域的闭合或者是一些地域在最初的均衡状态下就已闭合,那么增长的生产率最终会使得平民经由更多地域的闭合更加贫穷,带来平民阶层的整体经济萎缩。
在长期保持均衡状态的阶级分层社会中,精英阶层的地产所有者会继承他们父母的地位。对处在更高质且未阶级分层地域中的内部人来说,这一规律同样适用。平民阶层在人口结构上不是这样替代更新的,因为这一阶层大部分由来自精英阶层和内部人群体中趋下流动的人口占据。
总量生产函数展现出随着人口的增加,产权如何影响分配性效率。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开放渠道促成劳动力的有效分配。一些地域闭合后,产出会因在闭合地域间劳动边际生产率不均降至理论上的最大值以下。而当人口数被纳入精英-平民的分析时,由于在阶级分层地域内劳动边际产量与平民阶层内的平均产量相等,另一个转变就会产生:在非常高的人口水平上,几乎所有地域都被阶层化,几乎所有劳动力都按其边际产量给付报酬。于是,即使在域内或不同地域间存在不平等,总产量也能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
参考文献
Dow, G. K., & Reed, C. G. (2013). The Origins of Inequality: Insiders, Outsiders, Elites, and Commoner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21(3), 609-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