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对战争的描述如何变化?


教材是记录历史的重要媒介,教材中对战争的记录描述以及对战争的态度将对青少年的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大部分国家的教科书对战争的描述以及态度不断地发生变化。Richard Lachmann 和 Lacy Mitchell近期的一篇文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为例,利用1970年到2009年的102本美国高中教材,对美国教科书中对战争描述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针对教科书中对于战争描述的可能变化,Lachmann 和 Mitchell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假设:假设1,自1970年至2009年,教科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的描述没有改变:认为美国在两场战争中是荣耀而高贵的,无视在战争中美国士兵的痛苦以及众多的伤亡人数,并且忽略国内外的反战情绪以及反战运动。假设2,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由于反战运动的进一步扩大,教科书中对战争的描述有所改变,增加了对反战情绪和反战运动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假设3,自1970年代以来,教科书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的描写便有所改变,不是从毫无人性的角度客观的描述战争以及认为战争是光荣的,而是越来越关注美国士兵的痛苦与牺牲,关注士兵的个人经历。

假说1认为教科书提供隐性课程,旨在深化“为国家牺牲是无比光荣的”这一理论在青少年心中的认知。作者认为,在教科书中“死亡”一类词语的使用,有助于作为培养青少年爱国牺牲精神的代理指标。实证分析表明,在教科书中对“死亡”类词语的使用程度十分稳定,并且在越南战争时有所增加。这一统计结果为假设1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然而,教科书中对战争的描述仍然是有大幅度变化的:增加了对美国士兵个人经历的描绘,而不只是描述战争。并且,教科书中认为战争是残酷的比例大幅度超出认为战争是荣誉的描述的比例。这一统计结论是对假设1的重要挑战。可以说,最近的教科书虽然仍继续关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但对美国士兵的痛苦牺牲以及个人经历的关注度也有所增加。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反战情绪进一步高涨,反战运动也进一步扩大。教科书中也越来也增加对反战运动的关注度,并且出现部分认为战争是残酷无情的陈述。从对“反战”这一类词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的记录与陈述中的使用情况来看,在越南战争的记录中的使用次数大幅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为假设2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比较而言,假设3能从对教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中得到最强有力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增加对个人的痛苦和牺牲的关注度。自1970年以来,教材中有更多对于战争的负面描写。相比二战,对越南战争的描写更加重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个人经历。这一变化表明教科书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动员公众进行意识形态冲突的工具。教科书中还有一些明确的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批评,越来越关注个人的经验,而不是国家的地缘政治目标。支持世界文化理论的假设,反映出全球合法化的身份和需求。

Lachmann 和 Mitchell的分析表明,前两种假设虽有可取之处,但假设3更具合理性与正确性。近年来的教科书中对战争的描述以增加对美国士兵苦难的关注度为主,隐性课程的军国主义为次,反战和其他社会运动使得不加批判的爱国主义难以被社会公众所接受。作者在对三种假设的研究过程中也发现,美国人对战争的过程和结果的不满,开始通过改变教科书对战争的记录以及陈述这一方式进行表达。除此之外世界文化的个人主义也会影响教材编纂人员和出版商对战争以及士兵的牺牲的看法,例如西方国家已经废除征兵制。这些变化将提供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支持,把教科书作为世界文化的表达途径与手段,主张个人主义,而非民族主义或是军国主义,已经越来越符合时代的趋势。

参考文献

Lachmann, R., & Mitchell, L. (2014). The Changing Face of War in Textbooks Depictions of World War II and Vietnam, 1970–2009. Sociology of Education, 0038040714537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