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学习海尔、娃哈哈与可口可乐的品牌经验!


 中国的企业很多都在学习或者希望学习可口可乐。学习它成功的经验,那么它的经验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么?中国企业哪个学得最成功?

没有一个企业比它自己更清楚自己的经验,更容易在同一种模式种复制出成功的样本。

 

那么,它复制得结果如何呢?

 

我们知道,它旗下有个饮用水的品牌叫冰露,2012年它的市场占有率是6%左右,排名康师傅、农夫山泉、娃哈哈、怡宝等国产品牌之后,康师傅和农夫山泉的市场占有率是20%以上。冰露投入了巨额的广告费,还有可口可乐既有的强大销售团队和渠道优势,仍无法复制可口可乐占据饮用水第一的位置,难道自己学习自己都要有所保留?

 

后来康师傅和统一冰红茶横空出世,可口可乐再次按捺不住,推出了茶研工坊和原叶,请了成龙父子高调代言,有人说它选谁不好,非要选成龙,结果在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后,茶研工坊几乎销声匿迹,原叶绿茶在超市的货架上还能看到,但在街头消费者的手中已经鲜有发现。已经被市场判处死缓的原叶绿茶,目前只是作为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个品牌落寞地存在,不一定哪天就被舍弃了。

 

可口可乐公司的厉害之处在于:有足够的资本可以试错。2013市场又多了一个可口可乐试错的样本——果味营养素饮料——水动乐。它的广告依然沿袭了“表大于理”的路线,年轻活力时尚成为其主色调,这是可口可乐公司传递给消费者一贯的品牌印象。问题是,关于年轻,关于活力,关于时尚的选择太多太多,你不向消费者阐明果味营养素饮料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那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你。

 

一个判断是:水动乐这款产品注定不成功!我们不以可口可乐的成功标准评判水动乐的成败按照可乐的营销经验,是不是可以成就一个新的脉动(补充维生素的功能性饮料)?或者新的雪碧(非可乐的碳酸饮料)?我们认为它不会做到!

 

这里的要点是什么呢?如果中国本土一家企业,不是娃哈哈级别的,规模几个亿的中型企业吧,选择上述任何一个产品作为重点产品推向市场,并且严格按照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经验来运作,结果只有一个:比它更惨。因为可口可乐玩得起,也输得起,广告费是一方面,另一个很多企业不具有的优势是,人家可口可乐好歹有现成的渠道资源,我们往往还要在渠道上投入重金。这又是一笔重大的投资。

要不要学习娃哈哈?

 

宗庆后,年前的中国胡润榜的首富。从这点看,娃哈哈这个企业和品牌都很成功。尤其是他的渠道,牛逼到什么程度呢?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两年前曾经播过一个刑事案件,说是在杭州发现了一个无名女尸,警方通过遗物判断死者原籍是贵州某偏远山区。但具体是哪里却无法求证。这时警方想到一个办法,通过娃哈哈在贵州的终端渠道散发寻人启事,果然,没过多久,就在一个很偏很偏的山沟小村里找了死者的身份。由此可见,娃哈哈的终端渠道是多么牛逼。在中国很多企业看来,坐拥这样的渠道,娃哈哈开发任何产品,都能够迅速铺开市场,再加之其财大气粗的广告投放,一面空中轰炸,一面地面扫荡,这样的品牌不成功,是不是天理难容!

 

2008年,最火的广告语是“你OUT”了,这个广告的背景是一个叫”啤儿茶爽“的饮料,出处恰是娃哈哈集团。依靠强大的渠道和重金砸出的广告,啤儿茶爽在很短短的时间内取得第一个销售峰值——可想而知,每个消费者尝试一瓶,那就是一个数以亿计的巨大的销售额。受到鼓舞的娃哈哈加大生产和推广力度,边际递减效应出现了,二次消费多次消费者逐步减少,结果当市场的递减数值反应到娃哈哈的市场部门时,战略调整已经迟了。实际上,娃哈哈压根也许就没有及时调整的想法,他们坚信以往的经验。最后的结果是,啤儿茶爽成为娃哈哈近年来最失败的品牌,和当年咖啡可乐一样。

 

然后是启力和格瓦斯,启力请的曼联俱乐部做代言,这个代言费是一个天价的数字;格瓦斯的口味和啤儿茶爽有点接近,以至于很多人怀疑是不是09年没卖完的啤儿茶爽重新瓶装了。这两个品牌仍然难言成功,虽然不至于像啤儿茶爽一样惨败收场,但是我们的预测是,格瓦斯必败无疑,启力勉强可以维持下去。这时间是三年为限——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判断。

 

要不要学习海尔?

 

如果一个企业学习海尔,做了海尔电脑,按照海尔的经验做品牌,是不是此时已经退出江湖了?!

 

海尔旗下这样的产品还有很多,比如它的手机,它的微波炉,它的电视机,它的数码相机,它的DV..

海尔的先天优势在于它的每次试错,只是拿出无数产品的百分之一来实验;对我们的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往往倾其所有。它的每次试错,都是基于自身品牌经验,自己毫无保留地学习自己,我们很多中小企业学习海尔,却只是以外来者的身份学习,学到东西有几成?海尔学习海尔都无可避免这么多失败的案例,我们学习海尔,是不是不失败都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然,作为世界和中国的顶级企业,可口可乐、娃哈哈和海尔自然有其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只是,但凡你能够看得到学得来的经验,很多时候已经是一种透明体,是大家都可以学习并掌握的教条。因此,我们不可避免地陷入战术层面的拷贝,忽略了其战略以及战略诞生和落地的那个时代。

 

我们发现,很多中小企业不是不想做品牌,而是不敢做品牌,越盯紧可口可乐们,就越发不敢做品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从它们身上看到一些可怕的一些结局和“投巨资建立起来的体系”

 

事实上是,你看到的并不是真相!这些成功的品牌本身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成功的,因此才有后来的无数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