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系列化”的困境和可能


 ●儿童文学“系列化”现象是商业出版环境的产物,体现了当代童书出版的链式效应,它通过市场的广泛传播,促进当代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

●并列式和递进式是目前儿童文学系列创作中两种主要的艺术逻辑,这两种系列的目标作者不同,都有可能出现优秀的作品

●对青少年读者来说,递进式系列阅读不再是信手拈来的轻松娱乐,而需要用更成熟的文学注意力、理解力和感受力,来进入、把握和领会故事的内容与内涵,这样的阅读挑战,也是其精神成长的一个重要跨越

合理性和困境并存

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正在进入所谓的“系列化”时代,其标志性特征是大量“系列化”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现。这里所说的“系列化”,是指由一位或多位作家合作创作的,基于同一题材、角色等元素衍生的系列儿童文学作品。当“系列化”成为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常态时,它就构成了一种我们称之为“系列化”现象的儿童文学发展现状。

“系列化”现象是商业出版环境的产物,它体现了当代童书出版的链式效应。在当代儿童文学史上,许多经典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诞生,正是由于第一部作品的出版激起了读者和市场的热烈回应,从而促使作家创作出一系列的后续作品。美国作家鲍姆的“奥兹国”系列、英国作家刘易斯的“纳尼亚”系列、英国作家托尔金的“魔戒”系列等等,这些系列创作的缘起都与出版的链式效应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看,“系列化”存在有其合理性,它通过市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当代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比如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玛利最初创作《绿山墙的安妮》时,根本没有想到它会成为一部受到读者欢迎的儿童小说。一时间好评如潮,销售业绩大好,蒙哥玛利也由此进一步创作出了《少女安妮》等一系列续作。

在我国,儿童文学的系列写作和出版正成为创作者和出版方的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在创作或问世之时,就已具备了系列化的形态,或者已经内含了系列化的设想。随着“系列化”现象的铺展,它产生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其中,如何保持“系列化”写作的文学质量和怎样突破“系列化”写作的艺术困境,是两个最突出的问题。由于受到商业利益的过度驱使,一些系列化写作只注重作品数量的增加,轻视作品质量的追求,由此导致“系列化”作品质量每况愈下。同时,如何借助“系列化”这一特殊的写作形态,进一步开拓儿童文学的艺术空间,拓展儿童文学书写的可能,也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两种艺术逻辑的利弊

这里,我想结合“系列化”写作的两种基本艺术逻辑,来探讨“系列化”写作更多的艺术可能问题。

在同一系列作品内,各分册之间应该保持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联结的关系。从目前的系列儿童文学创作来看,有两种主要的系列化联结逻辑,一种是并列式,一种是递进式。依照并列式逻辑,各分册之间的人物和故事相对独立,如“冒险小虎队”系列、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秦文君的“小香咕”系列、雷欧幻像的“查理九世”系列。并列式系列中,各分册讲述的故事并无紧密的联系,在知悉其基本故事背景、主要角色关系的前提下,将各册顺序打乱,并不影响阅读的进程。而在递进式逻辑下,各分册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更存在着情节内容、角色性格上的递进、承接关系,如“魔戒”系列、“38条线索”系列。该系列突出故事和人物的“发展”性和连续性,分册内容如链条般前后相衔,互为因果。

这两种系列的目标读者不同,都有可能出现优秀的作品。一般说来,并列式逻辑常见于读者年龄段偏低的系列作品,递进式逻辑则更适合阅读能力相对强一点的少年读者。“系列化”儿童文学作品的独特艺术分量,尤其离不开后一种递进式故事逻辑的支撑,因为后者最为典型地体现了“系列化”儿童文学作品相对于单本儿童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表现空间与能力——在这里,系列的延伸打开了单本儿童文学作品比较难以实现的艺术表现的广度与深度。在拓展了的叙事空间内,不论是故事还是人物的纵深度,都获得了极大的开掘可能。

但是,不能不看到,在系列铺展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较高的文学质量,有很大难度。系列链条添加得越长,写作的疲劳、重复及创造力的退化就越是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