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写写字
去食堂的路上和小覃同学走在一起。
“老师最近在忙些什么?”
“读读书,写写字。”
读读书,写写字,这也算正事吗?
对我来说——读读书,写写字——这就是正事。
去年年底的时候,看舒克的空间,说他今年的目标是要读五十本书。我一时受到激励。舒克在银行上班,工作很忙,业务很多,他还要照顾在读博士并且准备今年生育的佳人。我呢,我的志业就是读书和教书;我给自己规定的,除了读读书,写写字和教教课,尽量不做别的事情——当然,偶尔喝喝酒是必须的,假期旅游也是必须的。舒克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要做到。读读书,写写字,是我很少能够说到做到的事情。一来,这正是我愿意做喜欢做而且做得好的事情;二来,除了这些,我确实找不到太多别的正事可做。
进入中年,渐觉生命之珍贵而短暂。人生如白驹过隙。有时候,感觉到连停下来感慨都是在浪费时间。每打开一本书,总会习惯地写下日期,有时候写点心得或者感慨。前些年,写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呢?”后来,这句话也不写了。倒不是觉得矫情,而是因为多余。还有几十年,要读书,就算只有几天或者几个小时,也要读书。发那么多感慨做什么呢?时间会在感慨中流失,与其感慨不如放弃感慨。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人生经历之一就是无聊。那种六神无主,那种心神不宁,那种患得患失,实在是对神经和灵魂的极大折磨和摧残。进入中年的好处就在于,很多事情看多了,想开了,也就不会去钻牛角尖了。而且,因为可以将自己投入阅读中,因为阅读总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个纯粹美好的世界,因为阅读总可以安抚自己躁动的灵魂,无聊也就被放逐了。总有一本书在我伸手可及的地方,总有一个关于阅读或者思考的意向在头脑中被培植和酝酿,无聊也就无机可乘了。
因为总可以阅读和思考,候车的时间无所谓长短。呆在家里可以在读书,在候车室也可以读书。因为可以阅读和思考,漫长的旅途也不再漫长。而且,因为阅读和思考使心绪平静下来,窗外每一段风景都是唯一的,可爱的,值得留恋的。——阅读使这个世界变得美好。春节前在岳阳呆了十多天,就住在一个叫做“枫桥”的地方。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那时候,神使鬼差地,读起了前苏联的历史。历史是残酷而丑陋的,而阅读却是幸福而美好的。于是,那个叫做枫桥的地方,具有了寒山寺前的枫桥一样的美好。
读书的日子,时间就在读书和睡觉之间度过。早上五点左右起床,晚上十一点左右睡觉,中间吃饭休息大概一两个小时。最主要的障碍是眼力,时间长了,眼睛会酸涩难受。读书似乎是会让人魔怔的。有时想闭目养神一会儿,可刚闭上眼睛,某个关于书或者书中情节的意向又会诱惑你把手伸向书本。——书总是在我伸手可及的地方。为了缓解读书的紧张,那就写字吧。
书籍是别人的,文字是自己的。读书可以随意,风吹哪页读哪页;写字可不能这样随意。也因此,相对于读书的轻松而言,写字会给自己带来一些负担。有时候有感而发,洋洋洒洒,写起来得心应手,行云流水;可过不多久回头一看,连自己都会脸红。多么幼稚的想法,多么拙劣的手法,多么肤浅的意念……这个世界的垃圾已经够多了,你何苦还要多制造这一堆?可人又是这样的自怜自艾,分明是垃圾,却又敝帚自珍。如果有人认可,或者有心无心地点个赞,就会觉得自己果真文曲星下凡了。
我真正不愿意写那些不堪卒读的东西。我以为阅读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文字也应该是可以使人快乐的东西。有些东西确实是不会给人快乐的——无论是情绪的心灵的理智的。我不以为只有诉诸情感或者情绪的快乐才是快乐。我相信小穆勒说的,人可以体会到猪体会不到的快乐,苏格拉底可以体会到笨蛋体会不到的快乐。我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斯科特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可以体会到快乐,我读诺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和阿克罗夫的“柠檬市场”也体会到了快乐。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写呢?已经有了那么多美妙的文字,已经有了那么多卓越的书籍,去阅读,去享受不就可以了吗,何苦还要制造垃圾累己害人呢?这样想着,很多文字写着写着就半途而废了。
不过,写没写出来关系不大,通过写字,休息或者调剂的目的还是实现了。
我和小覃面对面坐在食堂里吃饭。他已经保送到某校读研。我跟他讲入校前需要做的一些准备工作,读研期间需要注意和提高的方面。我特别给他推荐对于提升理论修养和加强方法训练有帮助的一些经典,比如安格斯·麦迪逊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等等。
说着说着,小覃有些疑惑:“老师,对您来讲,读书和写字有什么意义啊?”
我也疑惑,我这样读书和写字,究竟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