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树立新的发展观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部署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生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反映现代化进程和状态的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内容丰富的概念,是一个衡量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概念,是一个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定阶段的概念。就国际可比性而言,单纯从收入水平讲,小康相当于中等收入阶段,现代化则相当于高收入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涵盖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社会事业、资源环境、民主法制、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与时俱进,更要树立起新的发展观念。
 
一是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观念。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深刻地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小平同志强调,“能发展的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低速度就等于落后,甚至等于后退”。“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报告第一部份中,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作为过去五年的首要工作,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作为十三年的第二条基本经验。强调“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备机遇期”,要求“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强调“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市委四届七次全会要求,在新世纪头二十年,坚持实施“三化、两基础、一先导”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跨越三大步、实现翻三番、人均达三千”和总体发展目标。这个总体目标,充分体现了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新跨越的要求。在制定年度发展计划时,我们必须以加快发展的观念为指导,把跨越发展的目标,具体落实在每年的年度发展计划中,扎扎实实推进遂宁的跨越发展。
 
二是要牢固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它的目标是保持社会具有长时期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资基础,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永续性。必须努力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地球的生命支持体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就是谋求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平衡。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革。要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注重保护自然资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三是要牢固树立全面综合发展的观念。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这符合21世纪全球新的综合发展观。要着眼于更加全面长远的发展,寻求把国家发展的社会、结构、人类发展与宏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将它们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予以考虑,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社会结构方面是指廉洁、高效的政府,有效的法律体系和司法系统,组织良好、监管有力的金融体系,良好的社会安全网;人类发展方面是指教育发展、科学和技术发展,传播知识,为落后国家和地区赶超先进国家或地区提供了可能性;物质方面是指提供清洁用水和排污设施,提供充足可靠、价格适当的能源,提供便捷和道路交通和通讯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
 
四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是以追求生活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为实现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