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智库组织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一支重要力量。2015年1月20日,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更是体现了领导核心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下智库机构决策咨询功能的重视。民间智库往往重视外宣,得到媒体和学者更多的关注,然而一些传统的官僚机构实际上也逐渐发挥智库的作用,却因其“体制内”的属性而易被忽视,中央编译局便是一例。马来亚大学的高级讲师饶兆斌在《当代中国》(Journalof Contemporary China)上发表的最新文章,系统地描绘了中央编译局的“前世今生”,分析了这一机构如何从一个“照章办事”的中央直属单位转型为兼具智库职能的实体。
作者主要基于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访谈勾画出中央编译局的发展历程。这一机构起源于解放前后的几个翻译机构,它们的地理位置、机构类型和行政级别均不同,但主要任务都是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要著作,与前苏联往来密切。1953年,中央编译局正式成立,成为唯一官方授权翻译上述著作的机构,之后还承担起对外翻译中共领导人著作和中央文件的职责。值得一提的是,注释这些原著要求译者对于作者创作时的政治经济环境足够了解,因此编译局为提升译著质量,组织开设了相关课程,到后来甚至成立了独立的研究办公室,这些措施开始为中央编译局积累了研究基础。
冷战时期的中苏交恶是中央编译局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此期间,中央编译局收集、整理、翻译了大量有关“新老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的资料和著作,为中共与前苏联的意识形态论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这些材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解读,在中苏友好时期处于被禁状态,因此中央编译局在中苏大论战中的工作使其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多元化,开始发挥一定程度的智库作用。
改革开放之后,中央编译局的领导层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需要结合不同学科流派的视角来分析,又需要实证研究来支持其发展,因此扩大了研究业务的规模。编译局的研究活动逐渐分为两条线:一是从历史角度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部分较为传统与保守,主要意义是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维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与自信,维护意识形态的稳定;二是比较视角下的实证研究,这部分大量学习和吸收西方各个学科的先进思想(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并结合中国现实做出分析、提出见解,不断地在中国30余年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声,甚至直接推动一些体制创新。后一类研究虽吸收西方思想,但仍然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只是跳出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这一解读的局限,换以更多元的视角,这反应的是中共在全球化浪潮中对于思想和政策“现代化”的重视。
作者认为,中央编译局看似矛盾的“保守派”理论研究和“改革派”的实证研究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以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为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而后者是在不破坏中共领导的前提下推进民主建设、提升治理效率。两者相结合,促使现有的政治体制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Bing, N. C. (2014). From Translation House to Think Tank: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Bureau. Journalof Contemporary China, 24(93), 554-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