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利益和风险


 

正确看待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利益和风险

作者:刘斌   来源:科技参考   发布者:   日期:2003-04-25  

转自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近20年的农业生物技术展现了希望,它能提高食品和纤维产量、满足迅速增长的世界人口的需要,减少农药污染,提高食品质量,以及为将来提供新的药品和生物燃料。农业生物技术是一种遗传修饰工具,用之可培育具有规定质量的作物,因此农民可以种植营养更丰富、更抗病虫害、更丰产的作物。

      未来,新的作物可能是有价值的医药、生物化学产品、化工原材料以及特种“小市场”作物的来源。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引进不仅是带来利益,还会带来风险,既有现实的,又有想象的。DNA拼接作物技术给消费者提出了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环境风险以及其它社会和伦理学问题等潜在问题。关于DNA拼接作物的两个事实引起有关管理和接受它们的辩论。首先,引进的DNA源可能在分类上与该植物的种相去甚远,如从细菌上引种。第二,目前的技术尚不能控制新的DNA拼接的转基因在基因组内被引进的位置。然而争论通常是基于无据的假设以及主要以假设为基础的最坏方案下的事实。在这场辩论中应考虑的伦理学原则和目标是:确保所有的利害相关者都知道情况;保持安全、有营养及充足的食品供应;保护生态系统;平衡农业生产和对地球的精明管理。

      许多DNA拼接技术的批评者认为,DNA拼接作物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被公平分配。尽管科学依据很少,且仅为抗虫害和耐除草剂品种收集,但早期的迹象表明,目前美国农民从抗虫害苏云金杆菌(Bt)棉和耐除草剂大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42%72%)。美国消费者从这两种作物获得的效益似乎最小,分别占总数的7%4%。美国孟山都公司是DNA拼接作物应用开发的先锋,它和其他种子公司获得了其余的大部分经济效益。

      这些作物最显著的影响可能是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棉花和大豆每年分别减少1500万磅和1900万磅)。对于Bt棉,1999年种植者使用的杀虫剂减少了270万磅。目前可获得的拼接DNA基因所赋予的品质的价值视特定的生长季节害虫和杂草侵害的程度而定。DNA拼接的新的“农学”品质为作物生产提供了可靠性,这是因为这些品质可从种植的种子中获得,不需要做出额外的努力,降低了对监管的需求,减少了对施用方法和时机的关注。即使从食品价格上体现的好处并不明显,生产的可靠性和杀虫剂的减少对消费者仍很有价值。将来赋予质量品质而非农学品质的DNA拼接基因,可能会带来食品质量的提高,并给消费者带来更显然的其它利益。

      19世纪以杂交方式(包括种间杂交)进行的基因作物改良,以及对改良品质的选择,先于遗传学作为科学的建立。20世纪对植物基因进行了更积极的操作,其形式有,由辐射或化学物质诱导产生的基因突变,以及植物器官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开发,这一切都先于DNA拼接转基因植物1983年首次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试验。对新的生物技术植物的大田试验出现在1987年,而首次商业性大田试验是在1992年。1995年完成了安全研究,1996年进行第一次商业生产。目前,美国有53个转基因作物品种已不受管制,可进行商业生产。许多植物物种被用于研究和测试,基因拼接作物,包括大豆、玉米、菜籽、棉花、土豆、南瓜和番木瓜的商业化生产正在进行。在六大洲13个国家中,这些作物的总面积从1996年的430万英亩增至2000年的1.1亿英亩。对新的转基因作物的大田试验在各个发达和发展中地区继续进行。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在增长,但转基因植物不应该被看作是消除贫困和饥饿的灵方,因为这些全球化问题包含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因素。然而,为了提高农业效率,使人类苦难降到最低限度,以及减少全球人口对生态的影响,所有改良作物的方法都值得考虑。

      与美国中西部和南部的主要大田作物农业相比较,加州的多样化农业只是有限地种植了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加州是美国有益健康的食物(新鲜水果和蔬菜)的主要产地。与农业DNA拼接所赋予的特征不同,加州的作物农业可从质量特征的提高,诸如维他命、类黄酮或矿物质含量的提高以及味道和质地的改善中获益。然而,农学特征,诸如作物对除草剂的耐药量、耐盐性及抗旱性也可对加州的多种作物有价值。许多新作物(约30种)通过加利福尼亚研究实验室中的新生物技术开发出来,正在进行现场试验;然而,注册成本及食品加工者和消费者认可等问题延误了其进入市场。

      牲畜的健康也可通过生物技术得到改善,如通过开发更容易被动物消化的作物,降低动物粪便中的磷、氮和臭味来实现。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被广泛种植和销售,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未造成任何所报道的不良影响。

  (摘译自加利福尼亚科技委员会报告,20026月号)

原文网址

http://www.biotech.org.cn/information/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