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月1日发布的中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3 月份制造业 PMI 为 50.1% ,比上月回升 0.2 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其中,大型企业表现稳定,为 51.5% ,比上月上升 1.1 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 则双双回落,持续低于临界点。而此前汇丰发布的3月份PMI初值则出现了大幅回落现象,再次回到临界点以下,为49.2,创下了11个月来的新低。
虽然官方发布的数据与汇丰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反映的问题却基本一致,那就是中小企业的困难依然很大,形势十分严峻。因为,汇丰的数据主要采集于中小企业,而官方的数据也显示了中小企业困难的特征。那么,为什么中小企业会与大企业之间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异呢?中小企业的困难到底来自哪呢?
按理,大企业运行平稳,可以对中小企业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和良好影响,而不应该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德国的制造企业能够经受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联动与协调。然而,中国的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与积极影响是非常有限的。首先,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是造成大企业带动力不强的主要原因。纵观我国的大型企业,大多集中在钢铁、水泥、船舶、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煤炭等行业,其中,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煤炭等,本身就带动能力不是很强,配套协作的范围不广。而在产能过剩或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些行业自身都难以维持,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带动力了。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难以生存,也就很好理解了。
船舶、工程机械等行业,产业的带动能力要比前面所列举的行业大得多,但是,近年来也因为产能过剩和国际航运业务不佳、政府投资项目减少等,自顾不暇,自然就谈不上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了。相反,如果中国的制造业也主要集中于各种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等,那么,对中小企业的带动就会强得多,中小企业的困难也就会小得多。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
第二,大企业对资源的控制和占有过强,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从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政府出台的稳增长政策以及提供的各种资源,绝大多数都被大企业占有了。特别是资金资源,更是成了大企业与政府融资平台等瓜分的盛宴,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办法获得政策和资源的支持。
虽然决策层和管理层也有针对性地向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些政策支持,如定向降准、给小微企业减免税等,但是,这些政策和资源,最终还是通过其他渠道流到了大企业手中,使中小企业不仅没有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反而困难更大了。以银行贷款为例,给大企业的贷款,一般利息都很低,且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但贷给中小企业的资金,就利息很高,乱七八糟的东西很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两者出现差距,也就很好理解了。
其三,在地方政府的政绩需求下,大企业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的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大企业、大项目以及招商引资,不顾一切地把资源都给了新引进的大项目和大企业,如土地、税收返还、财政补贴等,中小企业不仅不能象大企业一样享受政策优惠、资金扶持,还会因为项目需要,被迫搬迁和关闭。同时,为了地方政府不因政策和资金都给了大企业而出现运转困难,承担更重的税收负担,被收过头税、寅吃卯粮等,加上融资成本过高,还有多少中小企业不陷入困境呢?
在其他国家是大企业带着小企业一起活、一起转,而我们却在不断地压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增强中小企业的负担。如果经济形势较好,还能勉强运转,经济形势一恶化,所有的矛盾和问题就全面爆发了,中小企业也就纷纷陷入困境了。
所以,无论是汇丰的PMI数据还是官方的PMI数据,以及目前的实际情况,都从各个层面证明,中小企业运行困难是目前经济难以走出下行通道的主要原因。即便在政策的作用下,经济数据出现好转,只要中小企业不复苏,经济复苏也不可能有基础,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等也没有保障。中小企业必须成为当前稳增长最重要的方面,从政策、资金、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