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苏童 图片来源于网络
21日,“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苏童入校仪式”在北京举办,标志这位作家正式成为北师大新一位驻校作家。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为苏童颁发聘书,半开玩笑的告诉大家,苏童开始创作是从写诗开始的,并调侃称许多女读者把苏童当“男神”:“我们当年挺羡慕他赢得那么多芳心,心里偶尔也感觉‘酸溜溜’。”
调侃苏童拥有众多女粉丝:羡慕他赢得那么多芳心
在当天的仪式上,莫言仍不改幽默本色。他戏称,苏童是科班出身,不像他与余华等人,当年读的是北师大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作家班”,“人家正经通过高考考进来的。我们却没有经过严格考试,仅仅学历两年。”
同为知名作家,莫言对苏童的经历和作品均有所了解。他半开玩笑的说,35年前,有一个17岁的少年来到北京读大学,从此北师大校园里多了一个故作深沉的身影,并爆料苏童走上创作道路是从写诗开始,“他那会儿还真发表了几首诗歌,当然了,不是发表在《诗刊》什么杂志上,而是在比较偏远省会的刊物。”
后来,苏童开始写小说,并一发不可收拾,莫言用“成为当代文学重镇”、“在世界文坛拥有地位”来形容他的成就:“他那会儿已经成为拥有最多粉丝的作家,挺多女读者真的把苏童当作心目中的男神。我们当年也羡慕苏童取得的成就,羡慕他赢得那么多芳心,心里偶尔也感觉酸溜溜。”
“从读书经历来说,苏童是北师大培养出的作家,虽然大学是不是能培养作家仍存有争论,但他确实是从北师大迈开了文学道路上的第一步。”莫言总结道,“因此,他今天担任驻校作家,特别具有标杆作用。”
评析苏童写作:看似漫不经心 实则回味无穷
就写作类型来讲,莫言多被评论家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而苏童的作品则多被归类为先锋文学。关于写作,莫言认为,一个人如何写作、写那些题材,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由自己决定的,在没有成为作家之前,已经决定了会以什么样的风格写什么样的东西。
“比如苏童作品中对女性把握的十分准确,这可能就是天生的,因为在当时他描写了那么多深入女性灵魂的小说,应该是靠客人直感,因为他当时那么年轻,不太可能有那么丰富的感情生活。”莫言这样来分析苏童的《妻妾成群》等作品,“作家需要天才。”
莫言口中所说的“天才”,是指作家表现在对某个方面特别深入的把握,并直率的表示,单就苏童对女性微妙情感的把握来说,是自己望尘莫及的。
“苏童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不仅限于对女性的描写。”莫言认为,苏童一些使用儿童视角写成的短篇小说,也是新时期文学的经典之作,“他的小说看起来写的漫不经心,但是会突然荡开一笔,令人回味无穷。”
有时候,莫言会将自己的写作思路与苏童做对比。莫言透露,自己写小说可能会选择紧扣主题的写法:“苏童却不。他这样别开生面的写法使他的小说产生独特魅力,这在他的中长篇作品中都能得见。”
苏童近期的小说《黄雀记》自出版以来,颇受好评。莫言笑称,已有好几个作家向他推荐这部作品,自己也正打算回去马上读读,补上这一课。
苏童回忆北师大:我的青春即是文学时代
苏童与北京师范大学颇具渊源。1980年,苏童考入北师大,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形。苏童告诉记者,那时他要坐火车从苏州到北京,很不容易才弄到一张火车票的坐票:“抵达北京已然是第二天中午,一出站,抬头就看到了北京宝蓝色的天空,像宝石一般。”
跟随接站的学生,苏童一路经过长安街、天安门来到学校,不久之后开始写作,他把这些经历都写入了短文《我的大学》中。不久之后,苏童开始写作,并迅速凭借《妻妾成群》等作品成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还记得,当时正好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文学也受到影响,进入一个相当兴盛的时期。对于那段时间,大家的记忆似乎都是雷同的,“我们的青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学时代。”
童庆炳:苏童是写女性的高手
学者童庆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恰好在北师大任讲师,他说,已经不记得是不是给苏童上过课,但是在读到《妻妾成群》的时候,却从中感受到作者无限的想象力:“他在书中写了包括梅珊在内的诸多女性,堪称中国作家中写女性的高手。他给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是独特的,堪称先锋文学的标志性人物。”
怎样才算是一个好作家?童庆炳以苏童为例,认为作家最重要的是想象力与构思力,没有想象力的作家不能称之为作家,“只有作家能够凭着童年的观察体会,将之不断延伸、扩大并变形,才能够写出苏童笔下这样的女性世界。”
格非:苏童代表了中国短篇小说最高成就
作家格非对苏童笔下的风物十分熟悉,每当读到苏童的作品,格非总是会思考,如果换做自己会如何处理人物关系。格非对记者表示,苏童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他写的东西也随意、质朴,从火候上讲可能略有欠缺,但绝不过火、矫情。”
“苏童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代表短篇小说最高成就。他就是一直在那么大大咧咧的讲故事,我想,他还能再写20年。”格非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