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腾讯WE大会:长见识,学思考,智慧盛宴来开脑
文:雾满拦江
(01)玩的就是不可能
今年的WE大会,再次让人脑洞大开,这次大会是一次成功的大会,一次胜利的大……废话少扯,上正菜。
大会分上半场下半场,上半场是创新场,下半场是探索场。
首先是探索场。
第一个出场的,是位玩技术的艺术家,浅井宣通。这厮带来了全息实时人脸画妆技术,极具震憾效果。再就是通过编程控制一大堆显示屏,呈现出一个宏大的画面。
但最大的亮点,还是浅井宣通说的一句话:
到底什么才是创意呢?创意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我们让它去实现这一点的时候,你们感到是非常兴奋的,能有一种成就感。
这句话,给目前业界吵闹不休的创意下了个精确的定义——创意,就是化不可能为可能,如果你仍然在各种可能之间蹦来跳去,这肯定不是创意,什么时候你琢磨个不可能的事儿,并发狠可能之,这时候才会真的有创意出现。
(02)鸟人时代到来
第二个出场的,是光启的刘若鹏先生。他带来的怪东西最多。
刘先生先讲黎曼的非欧几何,然后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然后讲哈里·波特的隐身衣。大家顿时全都激动了,瞪圆了眼睛,准备一睹隐身衣为快。
但是木有隐身衣,倒有个极刺激的深度空间,要把城市搬到空中。
然后,刘先生推出了一款飞行器,单人的,可以直接去加油站加91号汽油,飞行时速每小时80公里。
再接着是空中物流,还有个非常有诱惑力的光子认证,可以把指纹搬到空中,通过空中管理的概念,完成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这是刘先生的单人飞行器,想到过段时间满天都是乱飞一气的鸟人,心塞。
(03)虚拟现实时代
第三个出场的是来自于麻省理工的欧翼飞,他带了可编程材料,这种材料可软可硬,变化多端。欧先生还与生产商家合作,设计了一款软硬不定的鞋子,缓慢走路时,鞋子是软软的,跑起来时,鞋子就变硬了。
忽软忽硬,可长可短,这材料也忒那啥了。
——这是我高度看好的一个节目,记得我小时读书,读到科学家已经努力了几百年,想发明一种不具攻击力的软铠甲,但始终发明不出来,憋得科学家好惨。感觉欧翼飞先生这个可编程材料,大致已经奔向了这个方向。但如果让可编程材料挡子弹,估计欧翼飞先生会很头疼。
第四个出场的,是Kat Walk的庞晨女士,她讲了人类社会的五次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是语言,第二次是文字,第三次是印刷,第四次无线电,第五次则是互联网。然后她给大家带了全球首款无束缚虚拟现实跑步机。
这个东西,以前在科幻电影里看过许多次。现在终于研究出来了,应该就剩下最后的商业化了。
第五个出场的,叫Dhruv Adhia,他给大家带来个小玻璃罩,可通过该罩与人进行全息役影对话,还可以养类似于电子宠物的东西。
第六位老兄来自于智力的圣地亚哥,他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喜欢骑自行车的幸福童年,然后告诉大家,圣地亚哥的马路上,自行车道超诡异,骑着骑着,自行车道突然就没有了。他很悲愤的问大家:你说这让骑自行车的人咋整?
圣地亚哥那老远,大家真不知道咋整,然后他就整了个规划智慧城市骑行路线的移动应用。
——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这个项目,而是这老兄的思想,天晓得哪天他忽发奇想,把这套成熟的技术用在什么地方,说不定突然间就会大放异彩——诸如大型超市、公园、社区、监狱——如果这个系统应用在监狱,就要达成于圣地亚哥自行车道的风格,让囚犯越狱时沿着一条道拼命的跑呀跑,跑呀跑……咦,前面木有路咧……总之这个项目有点太接地气,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仍有广泛的应用区域,未得以开发。
上午的创新场眼看这结束了。最后压轴出场的,带来了真正的干货,瞬间震惊了全场观众。
(04)悬浮在空中
上午最后一个出场的,叫Ben Mordechai Etai,他给大家带来了最精彩的超导量子悬浮技术。
悬浮呀,飘浮在空中,人类万古千秋的梦想。
这个原理很科幻,导体在低温中迅速成为超导,而后就可以悬浮在磁场中。目前该技术可以让超导悬浮2分钟到10分钟。
这么短的时间,够干什么的呢?
Ben Mordechai Etai先生悲愤的曰:不要问我这么短时间能干什么,请你们告诉我,这么短时间能干什么?
告诉我,请你告诉我……
……我想了一忽,感觉如果这个技术成熟,哪怕只是悬浮两分钟,也可以应用在机动车上。悬浮两分钟听着极短,但如果遭遇交通事故,忽悠一下子悬浮起来,十几秒就足以救下几条性命。当然了,如果悬浮的时间足够长,那就是磁悬浮列车技术广泛的应用了。
这个项目,就是典型的婴儿项目,刚刚出生,屁用也没有,但不用等这孩子长大,你就知道未来不可预期。所以现场气氛极是亢奋,鼓掌人数极多。
(05)人机大对决
下午的项目主题,是探索场。
第一个出场的,是Reid Hoffman先生,,他是Linkedin联合创始人、执行主席,他是美国创业大师,人称“硅谷人脉王”,天使投资人。前不久他刚刚和李开复在清华讲了硅谷的扩张秘密,今天他是接着上次继续往下讲。
他的课你一定要听——不听也没关系,创造伟大公司的10个定律,就是他的杰作。这次他告诉我们,全球排名15之前的大互联网公司,在硅谷有7家,在中国有4家,但硅谷人口比中国少许多许多——之所以大互联网公司高密度集中在中国和硅谷,是因为这两个地方,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至于其它地方,不说也罢。
总之,Reid Hoffman万变不离其宗,走在哪儿都说他的大公司理论。
第二个出场的,是MIT媒体实验室总监伊藤穰一(JoiIto)。
他严肃的指出,人类要发挥人的作用,机器人做机器人的事情,这才是未来。
刚刚完成凯文凯利先生的《必然》一书出版的译言网赵嘉敏先生,在朋友圈里说:JoiIto说,未来人和机器相比,机器更擅长于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人应该更擅于提问,更善于指出正确的问题。而凯文凯利先生在他的《必然》中,提出未来的十二个大趋势,其中之一恰恰是Questioning.智者的智慧总是相似的。
——这些人物与问题的交汇,实际上揭示了智慧的标准定义。
解答问题,不是智慧,没有自主意识的机器比人更善于玩这个。
提出问题,才是智慧。
重复一遍,提出有效的问题,才是人类的价值——请注意,这里加了有效两个字。这两个字非加不可,对于一个项目,问“这有什么用”,这也是问题,但是蠢问题,是死问题,是没有丝毫智力迹象的伪问题。而如果问:我能用此类项目做什么?还能做什么?这才是稍微沾了点智力活动的边。
此外,伊藤穰一还强调了他的媒体实验室四P主题:项目、同行、激情和玩耍。这类主题,其实也不是只埋头耕耘不问收获,而仍然是说人类的智慧表现——在提不出高智力含量的问题之前,闭紧嘴吧不提蠢问题死问题,这也是明智之举。
(06)以患者为中心的未来医疗
第三个出场的,是Dhairya Dand ,他给大家带来了一双智能鞋垫。据他本人描述,这双鞋垫,能够主动带你去你想吃龙虾的地方。
第四个出场的,是Walter de Brouwer。
Walter de Brouwer先生最喜欢的电影,是《星际迷航》,是这部影片的忠实粉丝。但他的儿子在一年前受到了脑损伤,每天要不停的检查身体。Walter de Brouwer伤感不已,决定挑战现实与科幻的边界,要把《星际迷航》中的万能传感器变成现实。
他成功了,带着他的健康记录仪,来到了WE大会。
他说:这就是世界需要的产品。
他还有一本书,叫《未来医疗》,描述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救护体系,这个观念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
第五个出场的,是来自以色列超级专利公司瑞博医疗器械集团的Efi Cohen Arazi大叔。
大叔说,他研究医疗器械已经30年了,致力于技术、软件和神经元如何融合在一起,为人类提供下一代的医疗解决方案。然后这位正能量大叔,充满真情的向观众们呼唤道:孩纸,反正你闲着也是闲着,来跟大叔一道,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来吧……深情励志过后,大叔悄然退场。
重头戏,终于要开始了。
(07)忧伤的机器人
第六个出场的Tony Prescott,再次引爆全场。
他来自于MIT媒体实验室,是一名机器人研究专家。他给大家带来了三款不同型号的机器人。
第一个机器人,其实不是机器人,而是条机器狗。
Tony Prescott解释说,有些老年人,居住在不让养宠物的公寓里,那该咋办呢?
好办,买条机器狗吧。
此狗属于很贱的那一种,要让你不停的摸它脑壳,搔它肚皮。狗虽然是条贱狗,但所应用的技术,应该是很成熟的那一种。
第二款机器人,就比较新奇了。
第二款其实也不是个机器人,而是机器鼠,是模仿着小白鼠制造的。
小白鼠是用胡须探索周边世界的。这款机器鼠也是这么个玩法,它没有眼睛,也没有鼻子,就安装了一大簇漂亮的触须,遇到什么东西,就用触须不停的触探。Tony Prescott说,给它张人脸,它触探一番,能够人脸描述下来。
这是只很可爱的机器鼠。据说这款产品可以用在起火后烟雾弥漫的建筑物里,漆黑一片的诲底,或是火星等没办法用眼睛的地方,可以当做救援鼠来使用。
第三款机器人,名叫iCub,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聪明的。它有自我意识,有很复杂的表情,还喜欢和人类玩游戏,但如果输了,它那副忧伤的样子,让人心里很不落忍,觉得欺负个机器人,实在是人品不端的表现。
Tony Prescott说,制造iCub的灵感,来源于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
然后Tony Prescott披露了个惊人的消息——《铁臂阿童木》,是1963年的出品。
1963年呀,那一年中国这边在全国范围开展五反运动,史称新五反。美国那边,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那个时候居然就有铁臂阿童木了,感觉太离奇了。
Tony Prescott解释说,为了赋予机器人以自我意识,他将自我这个模糊的概念,拆分为物理的自我,时间的自我,以及社会的自我。可以确定,这个概念的拆分,是机器人研究的一大进展。而Tony Prescott把自我定义向前推进一步,搞不好以后哲学史及心理学史上,也会留下他的名字。
不管你是否想当个机器人专家,Tony Prescott开创性研究,教给我们一个办法——以后遇到模糊的、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拆分开来。所有的模糊问题,必定是几个不同层级的定义纠缠在一起,只要拆分开来,一一化解,就能够闯过难关。
——重复一遍,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拆解技术,世界就简单了。
(08)被遗忘的先知
第七个出场的,是格灵深瞳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何博飞。他是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专家——他的演讲标题是《大自然的搜索引擎》,这个标题的意思是说,他要把人类社会的一切,一切的一切,统统数据化。
第八个出场的,叫Emiliano Kargieman,来自阿根廷,他玩的有点高——是玩卫星的,据说奇点大学给他颁发了“将影响10亿人生活的创造者”奖项。
他提到了博尔赫斯的小说《阿苹夫》,据博尔赫斯叙述,阿苹夫是个直径两、三厘米、但整个世界尺寸没有缩小的包容于球中。这粒球就在一个地下室最底下的楼梯靠右一点点的地方……这是博尔赫斯最具革命性的幻想。此外博尔赫斯还有虚拟世界层级的幻想,写一个人创造出来虚拟世界,兴奋之余,惊发现自己其实是个虚拟的影子……
博尔赫斯的书,非常晦涩,但他应该在互联网时代流行。他的很多观念,当时看起来非常诡异,只有当互联网时代到来,你才知道他是先知。
第九个出场的Eva Dundas,是位女士,她把认知科学应用到孩子的教育中,这个尝试注定了是孤独的,我们对她充满期待。
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儿童权益保护运动者,他应用新技术,制造了个虚拟小女孩,做为打击针对于儿童犯罪的助手。
相比于机器人的活色生香,这四位的报告,理论性更强一些,更趋近于学术范畴。
(09)盘点一下脑洞
总结一下,这次WE大会,未来的启迪暂且不说,但我们聆听这些顶尖人士的思考,至少获得了这么几个感悟:
第一,创新就是化不可能为可能。这就启迪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训练,必须要设置不可能的目标,并寻求多种解决方案,于中找出那个最具可行、最低成本的方案来。
第二,所有新思想、新设计,都有无垠的应用领域,。
第三,只有不动的脑子,没有无价值的项目。
第四,问出有效的问题,就意味着智慧。因此任何称得上完美的解决方案,必然是开放式的。
第五,先有观念的进步,才有技术的进步。诸如Tony Prescott拆分自我的定义,赋予了机器人以自我意识。这是典型的先解决哲学问题,再解决技术问题。这告诉我们,如果有谁技术上难以前进,那必然是上一层的哲学思考出了问题。那些对理论不感兴趣的人,应该在这个问题之前,认真的思考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