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迟领取养老金,等米下锅的咋办?


 推迟领取养老金,等米下锅的咋办?

财政部近日发布的《关于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显示,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项,剔除财政补贴等收入,2014年,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为18726亿元;基本养老金支出为19045亿元,收支相抵为负的319亿元。(11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每次国家发布养老金年度收支数据,都会有一些媒体、专家、学者甚至官员借数据大肆鼓噪养老金“缺口”,以“入不敷出”为名,危言耸听地误导大众,导致部分民众产生“届时拿不到退休金”的担忧。

该文以《养老金年度收支现赤字社科院建议提高领取年龄》为标题,就明显反映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些占据着社会资源高地的专家、学者、官员甚至部分媒体人,根本就不希望这世界上还有“退休”两字,哪里会替那些恨不得50岁之前就能退休的城市底层“40、50”人员着想?

说句公道话,随着人均寿命的大幅度延长,继续执行半世纪前的退休政策显然不合式,但以养老金“缺口”为由推行“延迟退休”,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至于养老金“缺口”的解决方案,中国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报告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提高退休年龄和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老金年龄,可以起到很强的作用,能够大幅降低养老金缺口;同时,提高养老保险投资收益率对降低养老金缺口也有一定的帮助。

连“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老金年龄”都敢提出来,一些专家真是到了厚颜无耻的地步。一些退休老人仍处于“等米下锅”状态,你让他们退休后过几年再领取养老金,这不是要他们的老命吗?再说,让退休职工等几年再拿退休金,那不是国家违约了吗?

除了以养老金“缺口”为由鼓吹“延迟退休”外,片面夸大养老金“缺口”危害性的,还有一部分是鼓吹养老金入市。当然,他们暂时赢了。

要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首先得弄清楚在当今缴费比例偏高的情况下,养老金为什么还会出现“缺口”?因为此前国有企业的所有利润都上缴给了国家,并没有列支、缴纳社保基金这一块,职工退休金由国企发放。而这些退休职工进入社保体系时,是将此前的工作年限按照“视同缴费”处理,但并没有将此前工作期间应缴的社保费补齐,而出现的这个明显“窟窿”,只能靠在职职工上缴比例较高的社保费来弥补。那么,一大批人未交或少交社保费,却在社保拿退休金,是造成社保“虚亏”的唯一原因。因此一旦出现社保基金“收不抵支”,财政理所当然要“兜底”。

而近几年出现养老金当年结余减少,今年首次出现赤字,一方面因为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养老保险费收入增速变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下降;另一方面因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退休老人总数增加较多。而更为直接的原因,则是企业退休人员工资连续11年以10%的标准上调。

两年前,笔者曾在《养老金缺口”,想把谎言说万遍?》一文中,对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的“养老金‘缺口’”论进行过驳斥,因为当时全国养老金总体是有大量结余,个别劳动力输出大省(区)养老金账户“吃紧”,那是因为目前社保转移方式存在问题,比如河南农民去广东打工,要按照工资总额的28%(个人承担8%,单位承担20%)缴纳养老保险金,而一旦回河南养老,则只能转个人账户回河南,也就是那8%部分,20%部分则留在了广东。

而在现有退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养老金出现赤字并不可怕。无论是解决部分地区养老金“缺口”问题,还是解决未来全局性的养老金“缺口”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开出了一个妙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就明确指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无疑会很好地解决上例中河南与广东的养老金平衡问题,同时对解决“发展不平衡”具有非常积极意义。而“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际上是直接回馈奠基60万亿元国有资产的老工人,有效解决社保基金“虚亏”问题,因此合情、合理、合法,真正体现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