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简讯】9月份出版的新创刊物《雷锋》杂志刊登了李成年的文章


 

 
   
                前言  
 
由人民出版社主管,人民出版社、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共同主办的《雷锋》杂志,7月24日在京创刊,全国公开发行。这是中国第一本有国内统一刊号,弘扬雷锋精神,传播雷锋文化的专业性杂志,是出版史上第一次用个人名字命名的期刊,以温暖、权威、鲜活、融合,真实,赢得人们的信任。
 
9月份出版的《雷锋》杂志,刊登了李成年的文章,题为: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现转载如下: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李成年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在1999年岁末举办的“百年中华英烈颂艺术大展”的展厅,我看到著名画家王盛烈创作的《八女投江》这幅国画,其中八位女英雄义薄云天、慷慨赴死的壮烈场面,使我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震撼,情不自禁地流下了强忍多时的眼泪。
   那是在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率队西进,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岸与日伪军遭遇。她们为掩护部队突围,主动吸引敌人火力,战至弹尽,毅然走下乌斯浑河,壮烈殉国。画面展示的是:她们掩护部队突围之后,面对即将扑上来的凶恶敌人,两位女战士用仅剩下的几发子弹,且战且走,另两名女战士抬着一位伤员,吃力地向山下挪动,走在最前面的那位女战士,怀抱两支步枪,在两名荷枪女战士的搀扶下,义无反顾地奔向滔滔洪流―――最令人感动的是负责掩护的两位女战士的眼神,她们明知自己不是掩护着同志转移求生,而是掩护着同志去死!可她们的眼神却仍然是那样沉着、镇定,那样的全神贯注,把对同志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全都集中在将要射出的子弹上。因为她们懂得,自己所掩护的是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人民子弟兵的声誉和中国人的尊严!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顺着脸颊流淌下来。我不是为她们的牺牲而难过,是为她们那种“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毁节”的坚贞气节而骄傲,为她们慷慨赴死的英雄壮举而自豪! 
 
  人生百年头,气节重如山。坚贞的气节,是信仰、志气、节操、人格的集中体现。坚贞的气节,不论是远古还是现代,也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是立身做人的根本。鲁迅先生说得好:“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擦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粉脂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所谓筋骨、脊梁,就是气节操守,简言之,就是人格。检验一个人有没有坚贞的气节,战争年代,主要看他能否经受住生与死的考验;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则主要看他在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面前,在公与私、得与失的切身利益上,能否经受住考验。应当看到,我们的不少同志是能够经受住考验的,他们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爱憎分明,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关键时刻和重大原则问题上,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表现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道德上的纯洁性。焦裕禄、孔繁森、徐洪刚、李向群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但是,确也有少数人经不住考验,不同程度地患了软骨症。有的信奉“金钱万能”,给钱就上钩,有奶就是娘;有的官欲特盛,投机钻营;有的为官私心重,权钱交易,声名狼藉;有的追逐美色,骨酥腿软眼朦胧,人格国格全丢净。更有甚者,就在“八女投江”的那片黑土地上,被日本鬼子残害致死的先辈的尸骨,竟也有人以3分钱一斤出卖。如果八位女英雄九泉有知,不知对此将作何感想! 
 
  “大业何人继?端赖硬脊梁。人间有大勇,石中有金刚……寄语天下士,效贤莫彷徨!”骨质松软要补钙,治疗软骨症,就要认真学习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并身体力行,真正像他们那样立身、处世、做人,把中华民族崇尚坚贞气节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上面的这篇小文,是我12年前的一篇旧作,原题为《读画有感》,发表于2000年2月19日的《解放军报》上,后收入拙著《湖畔思絮》。  
   如今,缘何又旧事重提,让这篇不起眼的小文,在我的新著《长河烟雨》中闪亮登场呢?其直接动因,是我从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冯荆育同志,为纪念“九一八”事变70周年而写的一篇文章中,知道了一些令人瞩目惊心的事实,使我深切感到,在当前歌舞升平的一篇欢声笑语中,勿忘国耻,增强忧患意识,是多么的紧迫,多么的重要!  
   试举几例:《我认识的鬼子兵》的作者方军,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面对中国的屈辱历史,个别大学生竟然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中说出许多奇谈怪论来,让我瞠目结舌。”“在沈阳市的一所大学最让人尴尬,我没讲5分钟,好几百人就开始坐卧不宁,问其原因,众口一词:‘我们等着跳舞呢。’那一刻,我的心在流血。沈阳的大学生怎么能忘了‘九一八’呢?”“在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演讲时,我又遇见了麻烦。一位女大学生很严肃地质问我:你怎么老是‘鬼子、鬼子’的?”“我演讲的内容是‘在日本留学期间采访原侵华日军老鬼子兵’,讲的专题就是‘老鬼子’。从1931年到1945年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中国人死伤3000万。我如果不用中国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习用的这个固有词汇,我就不能简洁明快地表达出一种意境来。”
   还有不少人借谐音求吉祥,认为九一八就是“就要发”,专门选择这天,或祈福求嗣,或动工、迁移,或娶嫁婚宴,或开业庆典。2000年9月7日,省市6家单位举办的纪念九一八69周年座谈会上,当我讲到这个问题时,辽宁省原副省长林声愤然立起大声疾呼:“我建议,广大市民  不要在九一八国耻日这天结婚、开业、办喜事!”全场热烈鼓掌表示赞同。
  《沈阳晚报》报道,日本反法西斯影片《紫日》中,有一段情节描写日本军官为将日本青年训练成暴虐杀人者,强令他们将中国老百姓活活刺死。这场深刻揭露侵略者恶魔本性的戏,却在天津、上海、北京的几场学校包场放映中,引来银幕下孩子的哈哈大笑。这让《紫日》导演冯小宁始料不及,痛心疾首。这一事件旋即引起社会关注和各界激烈讨论。冯小宁沉痛地说:“这样的笑声足以用可怕二字来形容……对于‘笑场’事件的痛心与担忧,是我作为一个人、父亲、中国公民对后代的担忧。”“这是一起严重的事件,如果说日本的年轻一代因为教科书的问题不大了解这场战争的实质还可以理解的话,中国的孩子们竟然不知道这段历史意味着什么,那简直就是罪过,对此,我们的家长和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的孩子出现这样的事值得所有中国人反思。”
    在网上发现日本来华留学生长谷川弘一写的一篇文章,他蔑视地写道:“小时候父亲带我去日比谷公园,指着北洋水师战利品对我说,日本就是在打败支那北洋水师后,才成为世界上主要强国”;“我在日本时就轻视支那人,当我来到支那的时候,我发现支那人比我想象的还要低劣,他们对我这个毫无背景的日本学生点头哈腰,说什么都是日本的好,就连支那的传统文化也是日本继承的比较好……当我问他们支那一个在韩战中为了完成任务宁愿被火烧死的英雄时,他们居然说那种傻瓜再也不会有了。”“我们日本人将会永记为国殉死的英灵,他们在靖国神社享受应得的敬意……支那人,我们敬拜神社时,你们根本没有资格说三道四。”这个日本留学生,蔑视中国,鼓吹种族歧视,怀念殖民统治,固然同日本右翼势力同出一辙,令我们警醒;但我们一些人对历史茫然无知,麻木不仁,一付软骨头像,确实值得引起注意……
   这类事例还有不少,我实在不愿再一一引述了。大家知道,日本投降50多年来,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一直没有认过罪,近年来日本极右势力疯狂为军国主义招魂。随着日本政府右倾化的加剧,否定和美化侵略历史的反华行径更是变本加厉。其实质是妄想重温“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力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面对蠢蠢欲动的日本极右势力,面对一些人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满脑子的幸福、欢乐、享受、潇洒,不了解侵略战火的残酷、无情,似乎战争与己无关,甚至不讲政治、不讲国格、不顾民族尊严,只知向钱看、抢热点、赶时髦、爆冷门,以军国主义时尚为荣,盲目招揽顾客,追逐利润,滋生了可耻的媚日现象,还不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吗?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刻不容缓!这便是我重新发表十二年前的这篇小文,并把标题改为《气节重如山》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