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千年的产茶历史,有数十个非常有名的产区,而且出现过数以千计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数不清的以茶为线索的优美故事。
而且有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随便挑一样出来,都是全民知晓。
但问题是,并没有产生一家世界级的品牌,即使国内人人皆知的名茶,都无一例外地陷入品牌混乱,西湖龙节有多个厂家,黄山毛峰也有多个品牌,信阳毛尖也只是区域名茶的代言,并不是某个企业品牌的独有。
现状就是,大多数人知道名茶,但不知道品牌,实际上,整个茶产业里的企业数量是非常可观的,早先的统计显示,茶企早就达到了数万家。即使有八马、中茶、君山、竹叶青、吴裕泰、天福、大益、萧氏、张一元、山国饮艺等企业,在做一些努力,但离世界级品牌的距离,还非常遥远。
在传统营销方式与渠道竞争中,数番大战,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名茶的故事,声名赫赫,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基础,这个可以作为整个产业二次创业的基石。互联网提供的机会,其实就是二次创业的新能源。
我们不随大流,不会大谈互联网思维的渗透与影响,从实战的角度去探究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出发点是,企业要有这样的一种愿景与决心,认清楚自己想做一个怎样的品牌,想走多远的路,面向多大的一个群体提供茶产品与茶服务。
赢道顾问邓超明认为,伴随这种战略与愿景,需要考虑的是,怎样的文化塑造才能支撑,要构建怎样的系统迈上世界品牌的征途。这个当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有了愿景,有了持续的执行,我们有意识地去创造,无意识地积累,华为、联想、海尔们,其实就是这样成功的。
这看似是传统营销视野里的思考,其实要拥抱互联网机会,不可能少了上面这两点前提。那么到底如何去挖掘互联网带来的品牌做强、企业做大的机会金矿?邓超明认为,有这样几条路线,非常值得茶企探索。
思维层面的优化,这个问题不解决,基本上就不可能在互联网上做出事情来,可以公开的茶加工过程、可以追溯的茶叶来源、标准化的管理系统、有数据有规程的第三方检测等,这些是一些新经营手段,带给茶企的变化。以前大家也在做,但都比较保守,藏得比较深,不愿意公开,现在是采茶、加工茶等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拿出来晒给消费者,增加品牌的信任感。
邓超明认为,最直接的切入点还是营销,茶叶做品牌推广的举措还比较保守,即使是一些规模上了几千万,或者上亿的茶企,往往都将销售依托于传统的经销渠道,虽然开了不少光鲜体面的线下店,也在做会员体系,发展连锁加盟商,有些茶企进入了高端茶庄的模式。
但格局还是没有打开,一个是面向的消费群体过于保守,二是对年轻白领的痛点解决得不够。即使在高端茶的经营上,虽然名茶都是候选之一,但又有几人说得出具体哪个品牌就代表高端呢?基本上是没有的,这种市场空白,又给国外的奢侈茶品牌留下了进攻的机会。
据赢道顾问大农业中心的分析,茶叶的互联网营销机会,基本上可以向手机、汽车、奢侈品、电脑等行业看齐,大众化的茶品牌,可以把营销做得更时尚、更接地气一些,是时候将营销阵地向淘宝、微博、微信、搜索、网媒等平台上延伸。
而做高端的茶品牌,数字化的手法同样不可马虎,比如可以做数字化的产业链展示与线上体验场景、数字化的创意,当然,社交媒体早就是影响高端顾客群体的重量级媒介,这是显而易见的机会,但依然被忽略。
打造世界级品牌的路很遥远,这个远方是可以抵达的,互联网也并不是唯一的道路,但它必须是众多助推力之一,邓超明认为,未来站在世界舞台上的茶品牌,一定是伴随互联网、扎根互联网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