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中阐释人们通过自愿的交换和自发的协作会沿着有效率的方向展开经济活动,这引发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各自按照符合经济的方式发展,但如果各自选择的路径,也就是他可有的最经济的选择不同,那么最终的结果相比较而言还是不经济的。
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即使最初的选择不同但若符合最为经济的基本原则,那么最大可能的还是走向普遍的带来经济的原则。因为文化、语言、风俗等的不同,社会自然环境的制约,各个大大小小的经济体自然不能做出同样的具体的选择,若符合自由选择则结果将会一致。这样的现象其实是普遍存在的,正如巴菲特所说“利率就像是投资上的地心引力一样”,此即为一例;再者,工业化国家发展路径不同,但能够成为领导者自然遵循了同样的原则。
中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是制度本身制约而产生的,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开展的经济活动,比如私有经济的发展依然受到它的安排,毕竟通过这样的选择还是最为经济的。从这一点出发,经济制度本身是一切经济选择的源头,那么首先经济制度本身需要具备符合自由选择的原则。
由此,如果达到在自由市场经济或者在理想状态下可以实现的水平,显然是不合适的。但经济活动自由选择在不同角度、层面上将有不同的更合理的参照,一般人们将之划分为技术、制度、文化。技术上更为普遍、简单,但缺乏后两者也不能独立开展或者不同独立的走向普遍经济原则的发展路径上去。
那么,归根结底,自由选择是制度原则。贸易是否有助于消化不同经济制度下存在的经济路径差距呢?
贸易首先是产品的交易,突破了上述分析的瓶颈。人们在各自经济选择中生产的商品屏蔽了各种制度和文化的差异,但是一些产品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才能完成,显然这是很小的一部分,不排除通过贸易使得这一部分产品变得微不足道,伴随贸易的广泛深入发展,新产品一旦问世将会迅速传播开来。
不管怎样,贸易的广泛开展将使得人们的经济活动会在更合理的参照下进行选择。比如,曾经东方的香料、瓷器对西方的影响;虽然现代新兴产品缺乏中国的创造,但贸易的开放使得人们可以参与到制造生产当中,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活动。虽然这种低层次的参与必然羁绊对产品研发的脚步,达不到理想的水平,但改善了人们进行选择的环境和基础。
那么,上述条件是否会使得不符合普遍经济原则的经济制度更加顽固不化呢?产品和技艺使得人们的生活得到满足,自由选择的目的在表象上获得体现。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长期而言这种状况是不能持续存在的。如果这样,开征关税和设置贸易限制条件是不是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更为不利?贸易并非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损的零和博弈,它必然在商品和货币出清的状态下达到均衡。但是我们设若的前提是对一个地区经济选择的改善有多少的不同。
经济选择的基本原则是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并且人尽其才。如果一个国家的青少年对数理知识的掌握傲然于世却稀有新兴产品的创造岂不是很矛盾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发人深省的,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