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调整与影子库存


 导读:任何一项税制调整都应是系统工程,调前需论证,调后要评价,更需及时修补制度漏洞,切不可一调了之,更不能因拔牙造成心梗。

据路透北京73日报道,中联油下属一家分公司支付了约4000万元人民币(约合645万美元)购买约4000吨混合芳烃,但在随后去天津港油库提货时发现货物已被司法扣押。石化产品融资欺诈案浮出了水面,案件虽未最终落锤,但由此产生的风险及其规避策略却需高度关注。

创新“勾兑汽油”带给市场的困扰

由于国内原油进口目前要受政府严格管制,汽柴油等成品油市场又被几家国有石油公司掌控。从理论上讲,要想进入国内石油中下游市场的概率几乎是零。但在2013年前,进口混合芳烃等化工基料即不需要批文,又不用上缴消费税,这使缺少进口许可的民营石油商发现了进入石油市场的最优路径。

混合芳烃是一种普遍用于汽油勾兑(调和汽油)的石化产品,也是生产石油树脂、溶剂的原料。只要能大量进口混合芳烃,再与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添加剂进行勾兑或与国有炼油厂出产的标号成品油进行调和,即可达到国Ⅲ汽油的各项指标。于是,携经过勾兑的“鸡尾酒”般的调和汽油即可以轻松地进入各地加油站销售,又能绕过进口许可和炼油环节,因此,这种“勾兑创新”成为获取油源、刨开国内石油销售市场的利器之一。

由于勾兑的调和汽油规避了每吨1000多元的关税和汽油消费税,所以,比正规炼油厂用原油直接生产的汽油成本要低约10%15%,进而凸现了其特有的价格优势,并利用这种“优势”与国企打擂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冲击了国有石油公司正常的生产秩序

尽管鸡尾酒般的调和汽油受困于其天生具有的不耐烧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以及杂质含量高对机动车高损害等问题,对环境和机动车主的财产权都造成了侵害,但也抵挡不住在廉价的掩护下堂而皇之进入远离一二线城市的广大市场,甚至,还博得了社会“赞誉”

有研究测算称,仅2012年因此偷逃的成品油消费税总额要超过70亿元。尽管如此,这种“勾兑创新”还是为不少民营石油企业进入国内石油消费市场打开了大门,也赚得了第一桶金。

为了规范和维护成品油消费市场,2012116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的公告》(简称“47号文”),明确要求自201311日起,各地国税局对所有以原油或其他原料生产加工的液态状(沥青除外)产品,均征收成品油消费税。

政令立即引发民企大规模囤积混合芳烃的集体行动。有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混合芳烃进口量约190万吨,2012年暴增至330万吨,再加上改头换面的进口量,总规模据称要超过1000万吨。生生地将原来的贸易商和调和汽油勾兑商“逼”成了“仓储商”或“囤积商”。

由于本届政府一改上届政府靠大规模投放货币推动经济增长的理国模式,降低了货币供给增量,导致了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流动性梗阻等问题,不仅使实体经济受到了一些影响,也使混合芳烃超大规模存货所占压资金的风险随着货币政策的收紧而不断地被挤出,恶化着囤积商的经营环境,使其进退维谷。

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他们又不得不损利抛售前期囤积的混合芳烃等化工品回笼资金还贷,损利普遍达到10%以上。而且,这种行为结果又使调和汽油价格进一步下降,异常低的调和汽油价拉大了与国企炼制汽油间的价格差,使民营加油站的汽油更具有竞争优势。为此,它不仅直接冲击了国有石油石化企业既有产品的生产计划和预期的经营收益,而且进一步造成社会对国有石油公司的“垄断”和发改委、能源局、商务部等职能部门对市场管制的不满。

虽然“勾兑汽油”的“创新”使民营企业“杀入”石油下游市场,但国家税务总局的“47号文”却一竿子掀翻了一船人。

创新“影子库存”造成市场尴尬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意外采取了4万亿元财政外加三年26万亿元信贷的超大规模货币刺激计划,又因市场机制存有缺陷,致使超量供给的货币并未按照政府预期走进实体产业,不仅没能阻止住中国经济增速从二位数滑向7.5%,相反,却为表外的金融创新和影子银行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也为混合芳烃等化工产品“囤积商”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随着本届政府货币政策收紧和整体经济持续温和下滑,已造成前期混合芳烃囤积商发生大面积扭亏。

几经论证和实践,他们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已逐渐形成囤积商的质押融资模式和套利商的套利融资等模式。前者以混合芳烃为质押物,从银行贷款,再迅速投向房地产、信托理财或影子银行等高收益的领域,冲抵或降低运营风险。而后者是依托调和汽油等市场的巨大需求和流通量,以前期囤积的混合芳烃等资产为质押物,以低利率从银行开出信用证,用于进口船货。然后在国内市场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混合芳烃等产品,迅速回笼资金再投向房地产或影子银行等高回报领域,直至船货到岸付款赎单。这使得在既有库存动态平衡的情况下,充分盘活了库存油品资产的价值,在套利中谋求囤积经营策略的运行安全。

由于这些领域的投资回报与融资成本之间最多可差10个百分点,因此,套利商加入后更进一步增加了成品油市场的经营风险。随着混合芳烃等产品价格下跌和调和汽油与原油炼制汽油间价差拉大,越发刺激民营资本进入石油消售市场牟取暴利的冲动。

另一方面,随质押物价值的下降,违约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银行追贷行动也在增加。因此,无论出于“守信”还是出于追求暴利,一些囤积商和套利商逐渐铤而走险,用同一批混合芳烃等化工产品库存向不同银行进行反复抵押贷款或开出信用证,因此,又意外创造出石化产品的“影子库存”。

一旦外部条件有变,任何一个节点发生违约,就会造成相关资金链的断裂,构成化工品“影子库存”市场的信用危机。届时,即使实体石油企业付款完毕,也有可能因司法扣押而无法获得所需的化工产品,使金融风险迅速传导到实体企业,出现不可控的采购风险。更重要的是,它们无意中实践着中央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增加了货币总流量,也扰乱了金融秩序。

制度缺陷侵蚀着市场根基

尽管“47号文”“吸吮”了勾调和汽油民企的部分利润率,降低了他们与国有石油企业在汽油上打价格战的“本钱”,也使混合芳烃的进口增量有所下降,但以混合芳烃实物库存质押创造出的“新型”融资工具却依旧没能消减,推动着金融创新的融资规模和影子银行规模同步增加,使市场处于极为尴尬的局面。

其实,近些年继铁矿石、铜、钢材和黄金等贸易融资后,石油石化产品的融资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融资工具,伴随这种创新工具大规模、不规范、隐蔽性地使用以及政府有效监管的缺位,大宗商品融资市场的风险陡增。频频发生的欺诈案件,不仅直接破坏着实体产业的运行安全和秩序,而且也直接冲击着银行等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

银行出于竞争需要,各自的贷款抵押信息始终处于商业保密状态,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却为一些不法企业的“一女多嫁”预留了充足的可操作空间。于是,这类抵押融资诈骗案愈演愈烈,且规模越来越大。

同时,挤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外资银行也不失时机地参与其中。为了追求利润,他们原本严苛的抵押贷款审批制度“宽松”了;为了增加市场占有率,他们原本不愿服务的低信誉等级的客户被“升级”了,这进一步冲击和考验着国内原本就很稚嫩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抵押贷款欺诈风险变现后,外资银行又去寻求国际上的司法保护,使国内市场运行环境越发复杂。722日,花旗集团就以融资抵押的金属不知去向为由,在伦敦商业法庭启动了诉讼程序,要求强制行使它在中国两处港口的2.85亿美元融资的相关权利。

据高盛估计,中国大宗商品融资规模高达1600亿美元。因此,大宗商品“影子库存”还在增长,违约风险也趁制度完善前不断变现?!

从“47号文”看,好像是使石油市场参与主体间的竞争环境更加公平,但却增加了民营与国有石油企业之间的经营矛盾,打乱了市场的均衡,扭曲了市场的价格关系。这不仅没能维护社会的和谐,相反增加了公众对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对油气价格管制的不满和对商务部对原油进口特许经营管制的气愤,甚至将这些不满归咎到国有石油企业的垄断经营上。不仅没能通过降税培植企业内生力,相反,却以增税方式倒逼民营企业走上违反诚信甚至非法经营的道路。

从大开大合的货币供给政策看,它不仅没能将资金有效地导入实体产业,特别是中小和小微企业,却为“影子银行”和大宗商品“影子库存”提供了巨量的流动性;不仅没能有效监管住实体企业重复抵押的骗贷以及银行不尽职的放贷行为,却为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银行玩自娱自乐的货币创造游戏提供了可能;不仅没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却使货币进入流动性陷阱中,甚至引发了局部地区的钱慌事件。

我们有太多这样未经数量经济学计算就仓促出台的部门法规或政令,表面上是增加了财政收入,做大了“蛋糕”,以及追求和维护市场公平的竞争环境,但在实践中,对这些政策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外溢风险似乎考量不够,对市场参与者的承险能力似乎也认识不足,结果只能是倒逼市场参与者不断用畸形怪状的“创新方式”和“企业家精神”谋求生存机会与发展空间,长此以往,将会耗尽经济与社会平稳和谐发展的内生力,所以,不可掉以轻心!

本文刊于《中国石油石化》2014年第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