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各方关注的中国民营资本投资集团,简称中民投,终于于8月21日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了。
这一被称作民营“航母”的投资集团,由59家知名民营企业发起、全国工商联牵头组织,注册资本高达500亿元。首任董事长由原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出任,孙荫环、卢志强、史玉柱等知名企业家出任董事局副主席。
中民投的诞生,可谓是中国民营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值得浓墨记载的一件大事,它预示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它将对中国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相关人士透露,中民投将不同于一般的投资公司,不会在投资过程中跟风投资,也不会只注重眼前效益,而会把眼光放得更高更远,用新的视角、新的思维确定投资目标、制定投资计划,如被普遍看空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钢铁、船舶、光伏等,就有可能成为中民投重点关注的行业、重点投资的行业。
当然,中民投关注钢铁、船舶、光伏等产能过剩的行业,也不是象其他投资者一样,只顾拼产能、拼产量、拼速度、拼眼前效益,而会更加注重行业的控制力和引领性,亦即不会把重点放在一般性的冶炼、铸造、加工等方面,而是突出高、精、尖,能够占领行业的制高点和关节点。也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前瞻性,因此,中民投的成立,还是能够带来较高的期待和希望的,是值得对其充满信心的。
不过,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越大型民营投资集团,我们更希望中民投在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以及投资决策中,能够将投资的重点放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实体产业转型升级中,以做大做优做强实体产业为立足点,把已经被昏睡多年的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能够叫醒,从而让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实体经济、实体产业。
众所周知,自2003年房地产市场放开以来,实体经济就开始面临严峻挑战。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新一轮房地产泡沫的泛滥,更是出现了一波资本快速撤离实体产业之风,使实体产业面临空心化格局。一些还在坚守实体经济的投资者,也因为实体产业生存与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控制了对实体产业的再投资。尤其是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投资,更是步入了低迷期。所谓的实体产业投资,也主要集中于钢铁、水泥等与房地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领域,以及光伏、风电等国家财政补贴较高的领域。因此,又将这些领域推向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境地。
也正是因为产业导向政策的严重失偏,资本流向的严重失衡,直接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面临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最终的结果,就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应对之力明显不足。如果没有更好的政策导向和资本带动,要想使被昏睡的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清醒过来、重新焕发活力,难度极大。
显然,中民投是具有这样的功能性和带动力的,也是能够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高速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的。因为,从政策层面来看,已经逐步形成了鼓励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发展的格局。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无不对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偏爱有加。问题就在于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的跟进不力。而民营资本不接受政策的导向作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政策缺乏足够的信任,对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发展的前景不看好,顾虑很多、信心不足。如果中民投能够在这样的胶着中推一把,也许就能打消相当一部分民间投资者的顾虑,从而增强民间投资者投资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的信心。
当然,要使得中民投能够把投资的重点放到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方面,相关的政策也必须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虽然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对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为了营造重视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的氛围,让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不再被边缘化,付出一定的政策代价也是应该的,其所产生的联动效应和整体效果,也是这些政策所无法相比的。
中民投作为一个聚集了相当一部分优秀企业家的民营投资集团,相信不只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因为,按照这些民营企业自身的实力,即便不成立这样的投资集团,同样可以赚很多的钱。所以要进行这样的组合,就是为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更好地扮演民营资本的角色,更多地体现民营经济的重要。更重要的,可以更好地将民营资本的金融性和经济性、资本性和实业性结合起来,用资本的力量推动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的发展,既把中民投做成强大的民间资本投资巨头、民间金融巨头,又把中民投做成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并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向这个方向努力。如果这样,中国的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也就真正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