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机遇+性格+知人=成功


出生乱世,人的性格同样决定了处事的态度,也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虚怀若谷、能听取良言、又不失魄力如李世民,才有可能在危险之中看到机会,创造贞观盛世。刘备在个人能力上相比曹操甚至孙权都有很大差距,但是却能够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除了时机好之外,还应归功于他的仁义,诸葛亮在隆中就认为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而刘备可占人和,也正是看到了刘备所具备的这性格上的特质。
   
相反,隋炀帝当年带着群臣、嫔妃、禁卫来到江都还不足半年,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李密的瓦岗军攻克回洛仓,占领了河南大部分州县,包围东都洛阳。消息传到江都,没人敢将实情告诉隋炀帝,正是呈侈心,穷人欲,断言路,怎能不亡;同样三国时袁绍手下纵然有田丰、许莜、郭图等谋士、颜良、文丑等勇将,但袁绍刚愎自用、屡杀良才断言路,最后正如沮授、田丰等所言不纳忠言,大事必败
   
一个人的才华固然重要,但拥有才华如隋炀帝,但性格上好大喜功,不听实言荐言,不能容得忠臣所言所为,最终导致隋王朝的溃败。可见,宽容大度、兼听纳荐、心怀仁义、果敢、坚毅、具有冒险精神的性格特征是决定了一人的成败。所以现代人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是不无道理,此为其二。

俗话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识人用人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谋臣,杀李世民就是他的主意。李世民爱惜其才,不但没杀魏征,还让他入朝为官,魏征很是感动。同样,李世民对尉迟敬德的用人不疑也另其对李忠心不二,可谓得人才于战俘之间,用贤臣于仇敌之中
再看魏武曹操,曹操与袁绍共同起兵讨伐董卓时,有一次,袁绍问:若事不辑,则主面何所可据?曹操反问道:足下意以为何如?袁绍道: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从二人的谈话就可见两种截然不同的战争观与政治观。最终,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观曾得到后世诸多帝王将相的赞许和模仿,为后世用人观的确立树立了楷模。 此为其三。

逆境代表了机会,性格决定了命运和处事的态度,识人用人则是成就大事的关键,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林友清 品牌学者、策划人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