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市民精神健康应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纳入财政预算的建议


   保障市民精神健康应作为

政府公共服务纳入财政预算的建议

       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主任 徐景安

              2014年7月27日

2013年深圳人均GDP达到22113美元,为我国大城市之首。作为我国最富有的城市,应该有条件关心一下市民的精神健康。谁都不会否认,人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人要身体健康,更要精神健康。因此,保障市民精神健康作为政府的一项公共服务,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财政资金的安排上,市民精神健康问题被严重忽视了。

    市民精神健康问题严重却没有得相应的关注

深圳市民的精神健康问题很严重,每年有2000人死于自杀,精神障碍率10年间增加了100倍,心理性疾病人群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高达24%,远高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深圳常住人口1300万,户籍人口268万,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他们远离亲人和朋友,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容易发生情感精神困扰。康宁医院一项涉及7000多位市民的抽样调查显示,没有深圳户籍的比有深圳户口的精神压力相对更高,患精神疾病的比例也高。

但在深圳财政安排中,精神健康的支出没有得到相应安排。2014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128亿,市本级基金预算支出871.1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3亿,共计2000.3亿。医疗卫生支出安排73.2亿元,属于精神健康方面的支出就是康宁医院基建5000万、运行3000万,加上学校心理老师等支出,总数不会超过1亿,占财政总支出的1/2000,远不如修一条路、盖一座楼的费用。

      市民情感护理中心的尝试与困惑

在这种背景下,我创办了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2009年4月28日开通情感热线,截止2014年7月20日,免费接听了21998个电活接待来访面询1396人次,成功处理高危事件 30起,其中企图自杀案14起,报复家人案9起,报复社会案7起。

从来电者的构成看以外来打工者、低收入及无业弱势人群居多,约占总人数的74%,其中普通工人约占23%、普通职员约占27%、待业人员约占13%、家庭主妇约占6%、在校学生约占5%。

中心还开展了情感护理进企业、进社区、进信访,以及公共场合的现场咨询活动与媒体合作开辟情感护理专栏。

中心的工作受到市民的赞誉和社会的肯定。一位姓李的女士在来信中说:“我是一名受益于情感护理的市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情感护理中心毫无功利之心的老师团队在我身后支持我,鼓励我重新振作。我想这个城市应该有很多像我一样需要情感帮助的人,一条热线挽救的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个和睦的家庭,一颗感恩的心灵,我代表所有曾经接受过帮助和未来需要帮助的市民感谢晶报,感谢市民自己的情感护理中心!”

     中心成为2011年深圳公益创新十佳项目, 2012年获中国社会创新奖入围奖,2012年为广东社会观察项目,2013年评为广东社会创新实验基地。

实践证明,中心对稳定社会、化解矛盾、思想引导、培育心态具有积极作用,是保障精神健康、促进精神文明的好形式。

中心的成立受到市民政局的支持,2009年拨付开办费24万,2010年福彩公益金支持50万市民政局项目款43.2万。此后有关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文件很多,但中心再没有得到政府一分钱的支持。

我向市的各级领导反映,也向有关部门呼吁,市区人民代表也做了专题调查,但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原因在哪里呢?

         原因探讨与对策建议

第一、保障精神健康是否作为政府的一项公共服务?

从中央到广东省到深圳市有关文件的精神是十分明确的,但没有得到实际的贯彻。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广东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建立健全事故灾难、 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机制和公众情绪评估预警机制。做好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实施公民心理健康工程加强心理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引导社会成员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广东省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依托社会组织建立市民情感护理中心,通过热线电话约谈、事中跟踪、事后回访等方式解决情绪危机问题,通过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等实践宣扬‘情感护理’理念。建立和完善社会安抚机制,培育和发展专业社会安抚服务机构。 ”

     2011年8月30日深圳经济特区心理卫生条例第五条规定:“心理卫生工作应当作为特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区政府应当加强对心理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确立心理卫生工作经费保障制度 

     中央文件、省的规划、市的条例都把精神健康列为政府的公共服务,但财政资金的分配最终是落到主管部门,或者说是部门争取的,或者说是部门博弈的结果。卫生部门主要职责是管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实际上没有部门负责。要改变这个局面,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对深圳社会发展目标的反思、感悟和调整。我们的执政目标与执政理念应该是,不仅要关心人的物质,也要关心人的精神;不仅要发展经济,也要社会安宁;不仅要生活富裕,更要精神愉悦。这样就一定会把民众的精神健康放在重要位置。

   第二、应该有哪个部门主管市民的精神健康?

我们在认知上存在一个误区,把精神健康仅解读为心理卫生,而心理卫生,只能划给卫生部门管,医疗机构的管理已让卫生部门焦头烂额,哪有精力管心理卫生?最后归到康宁医院,而康宁医院治疗精神病人都忙不过来,怎么有精力管心理卫生?最终,心理卫生没有一个部门真正负责。2011年8月30日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心理卫生条例》,对心理卫生作了一些规范,但对保障与推进心理卫生工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第六条规定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公安、教育、市场监管、城管、司法行政等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心理卫生工作。”这样的规定起不了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一个物质富裕、精神不宁,经济发展、自杀严重的社会,不应该是我们的选择。2005年我就呼吁,应把降低精神障碍率与自杀率纳入政府规划。今天,这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010年起全国连续发生6起“校园血案”,2005年起全国连续发生9起“公交车纵火案”,其中2013年6月7日厦门公交车纵火案最为惨烈,造成81人伤亡。32年前的1981年6月24日,也是厦门的公交车曾发生124人伤亡的惨剧。目前,除了安排警力、加强反恐以外,没有找到有效办法。全国每年28.7万人自杀,如果有0.1%,即287人产生报复杀人的念头,这个社会还能安定吗?

社会不公、工作压力、人际矛盾产生的怨恨、愤怒、委曲、厌世、抑郁而没有渠道倾诉、排解、抚慰,是发生自杀他杀,报复社会的主要原因。中心成功干预的30个案例证明,只要及时疏导,有自杀、他杀倾向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可以避免的。

那么,精神健康应该由哪个部门管呢?按现有的党政部门,由市精神文明办主管是最合适的。精神文明应该包括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精神不健康,谈何精神文明?建议由市文明办牵头,建立深圳市精神健康指导委员会,由发改、财政、卫生、公安、民政、教育、宣传、关爱办、工青妇、残联等参加。由市文明办归总,提出精神健康预算,纳入市财政。

第三、保障精神健康需要做哪些工作?

以降低精神障碍率与自杀率为目标,纳入“十三.五”规划,以此为依据开展各项工作。

    第一、建立深圳市自杀监测中心。目前,没有一个部门对自杀进行统计,公安管他杀,不管自杀。医院管病亡,也不管自杀。与各医院与公安部门联网,对所有死因可疑的案例,由法医进行鉴定。在对自杀死亡详尽、真实统计的基础上,开展对自杀的研究,提出防范措施。

第二、对市民精神障碍状况进行抽样调查。自2005年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以来,没有再组织。建议2015年进行,以此为依据,开展对精神健康状况的研究,提出对策。

第三、收集、汇总海内外精神健康方面的信息,研究精神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办法。

第四、全市建立情感护理系统,支持市民情感护理中心在各区设立分中心,开展情感护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做到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情感护理。

第五、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培训情感护理志愿者,开展心灵关爱讲座,普及心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