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有用的管理学》02告别盲人摸象,认清管理的本质


 《学点有用的管理学》02告别盲人摸象,认清管理的本质

    【思享者语录】

    1.向管理要效益,然而很多企业的效益并没有因为管理而得到大的改观,问题的关键是对管理本质的解读不够准确,导致企业的管理行为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2.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是广为人知的管理学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前提的,即建立在效益提升基础上的,忽略了这一前提,单纯强调上述方法论,就会使管理流于形式,为了管理而管理。

    3.管理的根本是为了实现效益而解决供需问题,在供需基础上再谈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些方法,这样就能够直面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做到供需的无缝衔接,避免无谓的付出,从而更从容地赢得客户与市场。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多年来我们喊出了“向管理要效益”的口号,然而很多企业的效益并没有因为管理而得到大的改观。问题出在哪里?

    解答这一问题,要回归到管理的本质上来,往往是我们对管理本质的解读不够准确,导致企业的管理行为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是法国管理学大师亨利·法约尔于1912年对管理职能的五大归纳,这一说法影响深远,被管理学界和企业奉为圭臬。很多管理学教材秉承了这一说法,甚至将其等同于管理的定义,久而久之提及管理大家就会想到上述五点内容。

    然而现实中,很多企业管理者遵循上述思路,制订考勤计划、完善绩效考核、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等等,企业面临的问题仍然存在,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并没有实现。

    这是因为很多管理者只看到了法约尔提出的这一观点本身,而忽略了观点提出的前提。当时正值工业革命时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生产力极大发展、效益极速提高的基础上,如何保持生产线更流畅。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些方法论,是建立在效益提高基础上。忽略了这一前提,管理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本,从而流于形式,为了管理而管理。更重要的是,我们过分强调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就会形成惯性思维,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想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几种手段,因循守旧,渐而渐之失去了创新的冲动。

    管理的根本是为了实现效益而解决供需问题。作为经济和社会组织,企业拥有两条供需线:对外,与客户、供应商的供需关系;对内,员工与用人部门之间,以及不同部门之间形成的供需。保持这两条供需线的平衡,从而实现质量、周期、成本等要素的最优,这就构成了管理学的要义,成为企业实现效益的保障。

    按照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大步骤进行管理,与为解决供需问题而管理,这两种管理思路会带来哪些不同,我们通过乘坐火车的例子加以说明。

    乘客乘坐火车,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困扰:候车室离火车停靠站很远,需要走很长的路,下了站台,又搞不清楚车厢停靠的位置,大家都在慌乱地寻找打听,拉着行李满世界跑,搞得疲惫不堪。

    按照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思路,铁路管理部门会制定计划,查明火车何时到站,组织乘客提前检票,同时需要五六名站台工作人员,组织协调,疏散客流,避免拥挤,如果不够再增派人手,可能的情况下人员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增加协调控制的力度。一系列措施看似有条不紊,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乘客仍需要拉着箱子满世界找车厢。

    按照为解决供需问题而管理的思路,铁路管理部门首先需要了解乘客的需求是什么。乘客的需求是候车室离火车停靠站近一点,下到站台,能够准确地找到车厢的位置,轻松快速地登上列车。这时铁路管理部门可以缩短从候车室到火车停靠站的距离,同时在站台上清晰标明车厢的位置,乘客只需要根据票面信息找到相应位置排队候车即可,没有了反复的问询,也告别了熙攘的客流,几乎不需要工作人员,大家都也能保持秩序井然,既节省了人力,又实现了效益。

    通过以上案例不难发现,按照传统的管理思路,管理部门只是在表面上做文章,在维持秩序的基础上,为了管理而管理,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渐而渐之大家失去了创新的冲动,变得人浮于事,官僚作风横行。

    为解决供需问题而管理,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能够直面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做到供需的无缝衔接,避免无谓的付出,从而更从容地赢得客户与市场。

    因此,在法约尔提出的管理概念广为人知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引入这一概念提出的前提,为了效益而解决供需问题,然后在供需基础上谈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这才构成法约尔管理概念的全部内涵,也才能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