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化,我们缺了什么


 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化,我们缺了什么

2014-04-17 思享者原创 思享者

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化,我们缺了什么

【思享者语录】

1.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化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两大课题,但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仅3.7年,国际化失败率全球第一,亏损率超过20%

2.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维持高速运转的因素通常是非机制性的,当企业发展达到某一临界点,企业就会陷入非机制化管理带来的困境,表现出来的就是增长停滞甚至衰败.

3.制度化管理似乎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最佳办法,但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水里,游出来?”不仅不是一个解决办法,可能让他越溺越深.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化,是企业面临的两大课题。前者关涉企业存在的寿命,而后者则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投胎换骨、做大做强的机会。

 

遗憾的是,在这两方面,中国企业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看两组数据:

有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7年,而美国企业为8.2年,日本企业为12.5年,且中国企业存在着令人心有余悸的崩盘现象,尤其是一些原本处于快速发展的企业,效益突然急转直下,瞬间倒塌。这便是没有处理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国际化表现同样不理想.。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国际化失败率全球第一,亏制率超过20%,跨国指数14%,发达国家美国百分之六十多,新兴市场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多。

 

那么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化,我们到底缺了什么呢?之所以将两者”相提并论”,在我看来两者缺少的东西是相同的。

 

以可持续发展为例,中国企业不乏创新的活力,尤其是那些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企业,因为船小好调头,他们能够及时通过调整产品、改善服务实现创新,从而赢得快速发展。但这种创新多出自灵感,出自企业家对市场的敏锐与动察力.同时,中国企业的管理也存在着大量的”创新”,一件事情出了,往往以解决问题本身为主,却缺少对制度与机制的思省,如何解决客户的问题,怎么保证效益第一, 怎么快速救火.这提高了反应效率,甚至是为我们当初的增长奠定了基础,但是也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祸根.当我们日常解决事情时,都是以问题为导向,却忽略制度反省时,就造成了目前中国企业的怪现象:中国的每一家企业都在追求制度化,但是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从来不缺少制度,却拼命的要求制订新的制度,却忽略了解决事情时对制度的反省与检讨。

 

这就是所谓的”野蛮生长”,西方企业曾经也是如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的创新,企业也因此迅猛发展,但之后就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当时美国的火车撞车事件频繁发生,于是管理应运而生,通过规则与制度来保障企业稳定。

 

而中国企业就像高速公路上飞速疾驶的汽车,速度上去了,但相关的配置性能并没有匹配。如果照此模式发展下去,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依靠创新与管理上的快速反应带来的利润,逐步被因此而带来的管理损耗所抵消掉. 就会遭遇成长的天花板。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企业销售额达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停滞原因就在于此.而如果我们长期不改变这种发展模式,企业甚至可能走向衰败或者死亡。

 

这就像儿童的成长,在婴儿时期,他是以爬的方式活动,思考的都是怎样爬得更好。随着年龄长大,他要站着走路甚至跑起来了,如果还是用爬的方式思考,肯定是行不通的。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同样如此。企业规模变化了,发展阶段不同了,需要有新的管理模式出炉,如果仍旧照搬原来的模式,那就仍然是在考虑爬的问题,永远没有站立起来大跨步前进的那一天。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制度化管理似乎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最佳办法,但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水里,游出来?”不仅不是一个解决办法,可能让他越溺越深。

 

中国的企业恰恰过去的发展就是不会游泳的落水人.怎么办呢?

 

相比较冷冰冰的制度条文,管理者的制度化思考和企业制度化氛围的培养,是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向国际化所缺少的共同元素。那么,什么是制度化的思维模式?如何培养企业制度化氛围?这是你我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将你的想法留言给我,我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