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十群” 范围缓批炼油项目会到何时?


一起来发现中国能源市场变革吧!关注“中国能源观察”。

 

发改委在上周五发布的万言《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方案》(后简称能源大气方案),中提出关于炼油布局的新思路,即 ““三区十群”范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以及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乌鲁木齐城市群),除列入成品油质量升级行动计划的项目外,不再安排新的炼油项目”。

 

同一份文件中的相关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发改委眼中炼油企业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将京津冀的炼厂视为大气污染控制的对象之一,密切关注其燃煤锅炉和催化装置脱硫;一方面炼厂又是成品油品质升级的关键执行者。

 

短期来看,至少在2015年之前,大气污染防治都将是决策时的头等优先考虑。恰逢2012年以来,国内的成品油需求持续疲软,中国成品油市场呈现饱和,那么在较大范围的人口稠密区暂停安排炼油项目,也是不错的权益之计。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气任务自不必说,“山西中北部”可能主要鼓励发展煤制甲醇和煤液化燃料,也在不安排炼油之列,使得山西将持续成为一个炼油空白省。

 

而武汉、长株潭、乌鲁木齐城市群以及海峡西岸也都被纳入大气环保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考虑范围内。甘宁地区也被列入暂缓发展炼油,可能是对之前水污染等一事件的后续影响。

 

山东则是地方炼厂重地,主要面临解决现有存量炼能优化的课题。

 

一些关注炼厂装置设备的朋友判断,如果发改委审批方面不开闸,中俄天津项目可能延迟,浙江台州项目延期;而揭阳和曹妃甸项目在发改委“加快推进”列表中,应该受影响不大;重庆项目和其他在沿海基地扩能的构思也将顺延。


 

 

而长期来看,如我们之前在《思辨:“闹市炼厂”的环保软肋》一文中提到,未来炼厂布局还是将回归到以“消费中心+油源保障+运输便利+环保减排”为原则,回归到诸如大连长兴岛(西中岛)、上海漕泾、广东惠州、福建古雷、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以及浙江宁波的七大炼化产业群。

 

退回来一步说,即使在发改委下“缓批令”之前,从短期供应看,如果汽油需求保持稳健增长,2015和2016年沿海地区的汽油供应也可能处于紧平衡,到2017年回到“松平衡”。

 

这段时间,国有炼厂会继续发掘“增汽减柴”的潜力,发挥边际作用的地方炼厂和调油商的烷基化和调油料业务还应该会有一定的空间,中石油北油南下的业务也会好一点。

 

而在挤产能泡沫的背景下,柴油可能在较长时间处于停滞增长和供应饱和周期。

 

不过总体上来讲,很难再现十年前油荒的景象,因为“中心化”供应背景下的价格机制在2009年理顺了,存量炼厂的潜力还是很有保障的。泉州炼厂也加入竞争,逐步提供“去中心化”的供应。东部地区实在远水解不了近渴的话,还可以紧急进口一点。

 

长线来讲,至少在2015年前,我们都暂时不会听到发改委给耳生的项目放路条了。再往后,则要看天然气和电动汽车两波替代浪潮的冲击,来掌握在中国投资炼油项目的节奏了。

 

当然,作为备份,发改委还同时提高了对煤液化的高调支持——”“拓展新的成品油来源,发挥煤制油超低硫的优势,推进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长治等煤炭液化项目建设,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供优于国V标准的清洁油品”。这是未来尝试的一个增量发展方向,尽管现在基数还很小,技术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如果喜欢我们原创的事件和政策解读文章,欢迎在微信平台查找并添加“中国能源观察”或“ICIS_China_L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