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石川:中国应对美国拉盟国收拾普京保持警惕


 

能从与普京警告西方,围绕乌克兰局势可能实施的制裁所带来的损失将是相互的,“因为现代世界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之间是依赖的”和在普京发表声明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声明说,莫斯科希望,西方伙伴理解单方面制裁的反效果保持一致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日前警告西方,制裁无助于解决乌克兰危机读出啥信息?

 

秦刚说“中方在国际关系中一贯反对动则动用制裁,或者是以制裁相威胁。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希望有关各方都能够采取避免局势进一步紧张的行动,来共同努力寻找政治解决危机的办法。这才是根本的出路。他指出,我们呼吁乌克兰有关各方在法律和秩序框架下,通过对话谈判和平的解决有关的问题,切实维护在乌克兰的各民族的利益,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尽快恢复这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有俄媒称,222,乌国发生的政权更迭,具有政变的特点。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被迫离开乌克兰,因为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但他仍然是合法当选的国家首脑。

 

据观察期间的乌克兰局势的环球时报分析,冷战后中小国家与西方对抗的领导人,很多都以个人悲剧告终。西方或以武力干涉击垮那些挑战者领导的国家,或者通过支持那些国家的反对派,颠覆对抗西方的政权。普京看来正在成为西方最大的眼中钉。普京的真正风险大概是在国内。普京的支持率近日上升,达到67.8%。这个数字通常说起来不算低,但对于支撑与西方尖锐对立的国策,就显得不算高了。俄国赢了2008年格鲁吉亚危机,但乌国危机的能量如果完全释放出来,要比2008年那场大得多。莫斯科如能抑制这场危机的规模,俄国内当前的团结就不会受到大的威胁。一旦俄与西方的对立长期尖锐化,俄内部就可能面临比现在严峻得多的考验。经济衰退、反对派,各个软肋大概都将暴露。搞起“新冷战”,华盛顿将更在行。

 

现在美国的航母也开到黑海,开始对俄罗斯进行叫阵。许多美国的西方盟友,或趋于美国的磨刀霍霍,纷纷加入进来。此间笔者不仅要问,美国收拾过普京后,下一个目标会是谁,现在美国重反亚太针对中国的矛头,正被全球舆论炒的火热。

 

就是在这个时候,值得注意是,竟有有人在问,哪些中国人在为普京欢呼?但笔者需要反问的是,除了被美国强拉进来制裁俄罗斯与普京的国家,在中国又是哪些人反对普京呢?对于一些好了疤瘌忘了痛的人而言,需要反思的是,乌国局势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包括之前的埃及、利比亚、甚至于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前南斯拉夫等等等等。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仅扬言在经济上制裁俄罗斯,日前,这美国又派出自己的海军力量,包括航母编队进入黑海与俄罗斯航母对峙。虽说此在军事专家看来,依照蒙特勒公约,美国航母是无权进入黑海的,美国在违反公约条款。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美国已经做了。即使它们在“策反”乌国之时,对于乌国反对派雇佣“杀手”,滥杀无辜的生命,照旧视而不见。

 

察看乌克兰的今天,抑或从人民网援引央视的报道《乌克兰反对派雇佣兵真相:制造暴力日薪100美元》中了解更多的真相。报道称,乌国基辅独立广场的示威活动已经结束,但是广场上仍有谜团未解。最新被传到网上的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和爱沙尼亚外长的通话记录显示,反对派雇佣的狙击手既射击警察,也射击反对派的抗议者。央视新闻频道《国际时讯》6日晚报道,央视驻乌国记者采访到一位退伍老兵,他从去年11月底到今年2月份,一直都以类似雇佣兵的角色参加基辅的大规模抗议活动。这名反对派的“雇佣兵”介绍,雇佣他们的人与他们单线联系,受雇者日收入按工种分三档:30美元、50美元、100美元。受采访者米哈伊尔充当的角色是人体盾牌,日薪50美元,而暴力抗议者则可达每日100美元。米哈伊尔现在退伍津贴约合人民币1200-1800/月,在乌克兰连温饱都达不到。他说如果组织者还让他们去基辅抗议,他还会去,但他不会信任现在的执政者。

 

众多的事实就摆在人们的面前,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敢于与西方无耻策反抗衡的“硬汉”普京,民众如何不为此而倍受鼓舞呢?尽管几乎是不受西方欢迎。但更多的中国人对有这一个邻国爱恨交加,在一些学者看来,普京对车臣、格鲁吉亚、恐怖主义及最近的乌克兰采取的姿态,为其在华赢得了荣誉。众所周知,冷战后中小国家与西方对抗的领导人,很多都以个人悲剧告终。西方或以武力干涉击垮那些挑战者领导的国家,或者通过支持那些国家的反对派,颠覆对抗西方的政权。

 

但俄罗斯不同,即使西方国家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也一时还拿他没有办法。有港媒观察,在中国内地甚至有杂志将普京选为今年的封面人物,细数其当权以来的成就。另一家报纸也对普京赞不绝口。中国社交媒体充斥大量普京的新闻和评论,他在外交政策和反恐问题上展现出的硬汉形象尤其令中国网民津津乐道。

 

分析普京在中国受到如此追捧原因,环球时报援引澳大利亚《商业观察》观察分析,威权国家之间往往惺惺相惜、互相支持,但这并不能解释他备受中国百姓的青睐。答案在于爱国主义情绪日渐高昂的中国民众对本国“软弱”外交政策的不满。鉴于西方普遍认为北京的外交政策正变得愈加咄咄逼人,这着实出人预料。今年初,官媒称“中国外交政策需要一位强人。”但爱国主义日渐高涨且需要政府做出回应,正令北京面临独特的两难困境。美国智库东西方中心高级研究员饶义认为,“由于一直以来助长公众爱国主义热情和自豪感,北京如今正承受着满足民众要求的负担。”许多中国民众认为,北京对西藏骚乱及与邻国的领土争端等诸多问题的反应“软弱而怯懦”。在饶义看来,北京并不能在民众的不良观点中独善其身。某些情况下,中国领导层面临的压力堪与寻求选举连任的民主国家领导人相比。

 

他的分析提供了洞悉中国对其邻国和华盛顿采取更强硬外交立场的深层原因。即便是强有力的威权政府也须迎合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压力,这是中国民众为数不多但能安全参与决策的政治领域之一。中国某媒体上月的社论很能说明问题:中国民众曾为外交部发言人寄钙片并要求他挺起脊梁。该社论还称中国民众对“韬光养晦”的方针愈加厌倦,希望北京的外交政策更加强硬。(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