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为何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未提房价调控?
著名财经专栏 文/谢逸枫
新一届总理首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破天荒一改过去前十年“政策专盯房价,着力建立长效机制”的基调,首次在十年国务院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不直接提“房地产调控、房价调控”,仅提“遏制房地产投机、加强用地比例供应、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做好房地产税立法、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提房地产调控、房价调控”的政府工作报告,一瞬间引起市场不断的讨论、猜测其中的内涵及未来中国房地产调控走势。通过全文学习与阅读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涉房的的内容看,具有六大变化:一是表述严谨,措词谨慎,显示新时代领导的稳健风格。二是不提房价调控,改变过去专盯房价转变成专盯保障房制度与增供应,改变过去重行政管制手段,调整为市场化的增供应思想。三是注重保护合理的住房刚需,增加保障房的建设力度,解决低端住房需求。四是改变过去追求短期功利性的单纯“控房价”思路,着力于调控长效机制建立。五是创新住房保障投融资模式,完善产权制度。六是长效机制的目的,是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因此,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涉房地产业的内容可概括为:“政策不再盯房价,只盯调控长效机制。”
2014年3月5日公布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笔者迅速对比了十年政府工作报告,发现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最大“亮点”是一字未提“房地产调控、房价调控”、且未提“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价格控制目标”。毫无疑问,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八个信号:1.两会不再出“国N条”,调控权下放地方。2.不搞一刀切,实施分类调控。3.管好保障房,商品房市场化。4.不盯房价,只盯长效机制。5.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相结合,市场供需调节优先。6.双向调控,今年是主旋律。7.房产税开征前,必须先立法,今年不会开征。8.不动产登记,与房地产没关系。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提及房地产问题。”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抑制生产资料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由于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将存在,今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坚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抓紧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健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10年来首次未强调“房地产调控”,至2013年,连续10年,每一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调控”、“遏制房价上涨”等字眼,唯独今年,没提这些。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房地产方面的表述包括,做好房地产税相关工作,完善住房保障机制,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等。完善住房保障机制。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建设质量,保证公平分配,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对比过去10年政府工作报告,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现“八个首次”亮点:“1.首次“未提房地产调控、房价调控”。2.首次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3.首次提出“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4.首次提出“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5.首次提出“市场化运作方式,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6.首次提出“完善产权制度,私有产权不可侵犯”7.首次提出“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8.首次提出“做好房地产税立法”。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原参事张泓铭说的:“去年是房地产交易很热的一年,但中央政府一直“没发话”,直到第四季度,才有一位住建部的负责人谈到调控话题。“中央政府少说话”并不代表不再调控房地产市场,“有市场,就永远需要调控”。这次中央政府的意思是要把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各地情况不一样,有的地方经济发展好,市场有需求,就要满足供给,强调多建中小户型的保障房”。支持“双向调控”的说法,市场过热就进行“需求调控”,市场冷了就反向调控。”针对“报告不提调控是否意味着金融调控手段今后会减少”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委员回应说,这种猜测和关联想得有些“太远了”。房地产调控是一项综合性的调控措施,金融手段只是房地产调控手段中的一个,过去的调控,也不是只单纯使用金融手段。
北京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委员也注意到了“房价调控8年来首次未被写入报告”的新闻。全篇未提“控制房价”,这就对了!让市场供需去调节去。一些二三线、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不是自然而然就跌了吗?”李晓林说,中央政府的导向很对,在确保有足够保障房的前提下,对商品房合理买卖领域放松管控,是件有利于房地产市场良性运行的好事儿,是该这么做了。我举双手赞成”。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前总裁梅兴保委员也赞成“分类调控”,“中央管好直辖市,授权各个地方管好你所在地的房地产。这样很好。”
2014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调控思路:“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3月5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中,也强调“落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推动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这一系列措施将力促房地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政府的调控思路非常清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院副院长窦晓玉指出,从民生属性来看,房地产是必需品,从市场属性来看,房地产是投资品。从保障人民“安居梦”来看,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必须首要保障房地产的民生属性,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副部长齐骥说,不同历史阶段要进行不同的房地产调控。目前,除了抑制投资性需求外,还要增加供给。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及做好房地产税的立法相关工作。
“推进房产税改革,就必须立法先行。”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开征房产税必须要先建立全国不动产信息联网体系,这些举措都将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深远。“总体来看,政府是要构建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指出,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政府将更多依靠市场手段,同时加大保障房供应,加快解决中低收入群众基本住房问题。针对保障房的分配和资金问题,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保证公平分配,完善准入退出机制”。“每个人、每个群体的‘安居梦’都得到了政府的重视。”窦晓玉说。“房地产仍然面临严重的区域不平衡和社会分化等问题。”蔡继明指出,政府要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让城乡居民都能圆“安居”梦。
为何2014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不提“房地产调控、房价调控”?是不是放松还是收紧?第一是三中全会的决定已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与价格中的决定性作用,暗示房地产市场化是改革方向。第二是虽然去年全国房价上涨7.7%,但比过去几年涨幅有所下降。到今年前2月房价环比涨幅持续收窄,楼市上涨势头趋缓。只要保持当前政策,2014年市场将趋于降温,没必要出台“国N条”新政策。第三银行对于房地产贷款收紧趋势不变,已成为压制房价与成交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四是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巨大,面临局部的风险,调控过于频繁不利市场预期稳定,也不利于投资与消费,拉动经济。鉴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和外部环境,两会之后不会出台重大调控政策。第五是2014年中国房地产调控作为“过渡期”,为长效机制铺垫。千万不要把《政府工作报告》没提“房地产调控”,误解成“不再调控或放松调控”。其涉房地产内容上依然隐藏“房地产调控、房价”的影子,表明2014年房地产调控不放松的基调依然会延续2013年。譬如做好房地产税相关工作,完善住房保障机制,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