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俊揭秘[三国演义]
作者;张忠俊
承接讲课,
笔者经多年研究,全国首次揭秘隐藏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鲜为人知的秘密
文章目录
-,中国历史小说众多,为何【三国演义】成为传世名著?
二,赵子龙为何不贪女色?
三,全书中有哪些百年以来未被各代学者,专家发现的败笔?
四,揭秘诸葛亮如何从人到智慧神?
五,揭秘关羽如何从人到圣神?
六,揭秘赵云如何从人到战神?
七,作为人的曹操,是全书最成功的人物典型!
一
一,中国历史小说众多,为何【三国演义】成为传世名著?
易中天先生品[三国] ,是将史料与小说相对照,还原三国历史人物真相。
而我要做的,是专门就小说里主要人物和情节,看作者通过什么艺术方法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这些理想人物,承载了作者的何种思想?这些思想在作者所处时代及中国历史,乃至当代,有何作用?作者在谋篇布局,结构,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战争场面描写等,有哪些特色?。。。。。。从而揭开【三国演义】为何成为中国名著的秘密。
但是,本文不是学究式的文学研究和评论,而是以漫谈的形式,就象与左邻右舍的老邻居谈话,娓娓道来
一,中国历史小说众多,为何【三国演义】成为传世名著?
1,作为名著,首先必须塑造出符合人民主流愿望的典型人物。
人民盼望仁君,历史上,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刘备和孔明就是体现这种思想的人物典型,所以作者就大加褒扬,塑造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
但是,刘备虽有仁君之心,却无仁君之才,因此,作者为刘备集团塑造一系列人物形象,如智慧神孔明,圣神关公,战神赵云,斗神张飞等等。
作者要褒扬的是刘备集团,要眨低的是曹魏集团,有褒有眨的是孙吴集团,最终结局三国归晋,但是‘勿以成败论英雄’,是中国人传统的英雄观。中国人对弱者有天生的同情心,反而使刘备集团的各位神,更令人感叹,悲凉,泪满襟,产生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当然,现在的中国人比过去历史上的中国人现实,可能更信奉最终胜者曹魏集团和晋国,或者羡慕投降的阿斗刘禅,好吃好喝,快活逍遥,乐不思蜀。
但是,【三国演义】是靠过去历史上的中国人才成为传世名著。
再来看众多没有成为名著的历史小说,有的是罗列历史史实,有的专写揭露黑暗,有的是史实加神秘化。【或称为迷信,因现今无法证明预测学是否科学,故称神秘化。】
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有-定的特色,但是由于没有塑造出符合人民主流愿望的典型人物,都没有成为名著。
2,作者罗贯中所褒扬的儒家思想有无价值?
笔者已写完【人学】重要基础理论专文,现将笔者在【人学】里所持观点简单表达一点。【为防盗版,‘人学‘专文暂不公开,专文历经20多年研究,只仅作笔者自用】
英国哲学家英大卫·休谟说:“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或多或少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会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又说:“关于人的科学是其它科学的唯一基础。”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社会的形成,是由人类与动物在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上的根本区别带来的。”
“人类个体与动物相比有3个不利条件(1)他的力量过于单薄,不能完成任何重大的工作。(2)他的劳动因为用于满足他的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任何特殊技艺方面不可能达到出色的成就。(3)由于他的力量和成功不是在一切时候都相等的,所以,不论哪一方面遭到挫折,都不可避免地要招来毁灭和苦难”。
换言之“自然赋予人类以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满足这些需要,却给了他以薄弱的手段。”
“人只有依赖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才可以和其他动物势均力敌,甚至对其它动物取得优势”。
社会形成的原因:“社会给这三种不利情况提供了补救,借着协作,我们的能力提高了,借着分工,我们的才能增长了,借着互助,我们就恢复了抵抗遭到意外和偶然事件的袭击。”
休谟以上这些话。说明社会形成是由人类获得生活资料的需要而产生的。人必然依赖社会才能生存。
换言之,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笔者认为;人的自私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历史上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只是人的自私心的-种表现形式,判断历史文化,历史人物的价值标准。1,该文化对当时社会及后世历史发展有无进步作用?2,该文化对大多数人民有无好处?是否有坏处?
从笔者【人学】的观点看,1,在儒家思想中,作为伦理价值观部份,代表-种文明,进步的做人的价值观,在伦理道德范畴是东方文明的体现,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儒家伦理思想不可能完全实行,甚至有些虚伪,但是,作为做人的一种目标,仍比没有目标或坏目标要好。至今仍然是人类要为之奋斗的伦理目标之-。世界上任何伦理道德观都不可能完全实行】
儒家封建等级观念,做事势利观念,则是要割去的毒瘤。
这也是儒家伦理思想历经2千多年而不衰,至今欧洲有识之士仍推崇儒家伦理思想的原因之所在。
儒学做人,西学做事,才是当今国人正确的态度。
二,在创作艺术上,有很高的水准
1,作者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为了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塑造理想的典型人物,作者不拘泥于史实,而是大胆想象,大胆虚构。
作为通俗历史小说,要采用传奇的艺术手法,做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很好的做到了。
中国-般的历史小说,往往拘泥于史实,再加上神秘化,主要运用写实或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因此,很难符合人民的主流愿望,或者是有娱乐消遣作用,或者是炫耀文采。
例如,作者写战神赵云长坂坡大战,单骑冲杀在曹军中出入如无人之境。如果没有写曹操爱才而下令,不许放箭,要活捉赵云这关键点,此情节就不可信。
正是写了这关键点,赵云单骑出入曹军之中如无人之境就令人信服,让人惊叹作者的艺术想象力。
例如,作者写孔明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情节,是因为司马懿熟知孔明谨慎,不肯弄险的特点,因此,空城计能吓退司马懿,此情节令人信服。全书此类情节很多,不-一例举。
三,作者超凡脱俗的理念,通贯全书
1,历史观
作者在全书开宗明义‘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作者的历史观,这-历史观无疑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分’是因为小人当道,朝政腐败,人民困苦,于是群雄并起,争霸天下,最后走向统-,到达‘合‘。满足人民安居乐业,企盼和平的时代要求。
新的统治者,会总结‘分‘的经验,作些政策的改善,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统治者又会腐败,小人当道,于是,重新燃起战火,重新‘分’,最后又走向统-,进入又-轮‘合’。
2,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以人为本,得人才者得天下,是作者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
刘备集团在得孔明之前,有目标,无谋略,无策略,无定位。到处流窜,无根据地。
直到三顾茅芦,得孔明后,才有根本改变。孔明分析天下大势,定下取荆州,占西川,成三分天下,然后北伐中原,统-中国的谋略,刘备集团才一步步走向发展壮大。
人才有了,谋略有了,就有生机与发展,小说中,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的明主。真实的生活中,说不定刘备还要给孔明3个月,或者半年的试用期。
作者突出孔明的作用,是为了表现作者‘得人才者得天下’的人才观。
曹操与袁绍开战前,作者曾通过谋士郭嘉,分析了袁绍+败,曹操+胜的对比;‘。。。。。。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誊,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胜,于以败绍无难矣。’【p115】
从表面看,袁绍兵多将广,曹操处于相对弱势,但是通过深入分析,曹操却具有+胜的潜在优势。
官渡之战,表面看是两军对阵,实际上是两个人,曹操与袁绍的博弈。通过两个人的对比,胜败在战前己确定了。
通过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描写,体现了作者以人为本的观念。
全书此类例子很多,需要有心人细细品读,体会。
3,政治观
根据当地政情,灵活运用法制宽严。刘备取得西川,领益州牧后,命孔明制定法律。法正说;‘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孔明说;‘君知其-,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孔明这段依法治蜀的思想,实际上是作者要表达的政治观,就是要根据当地的政情,灵活运用法度宽严,不能照搬历史经验。显示出作者对政治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直到今天,仍然有巨大的实用性。
作者也借众多失败人物,表达了错误的政治导致失败的教训。刘璋就是因为‘暗弱’政治而失败。袁绍是因为政治繁礼多仪,政失于宽,外宽内忌,多谋少决,专收名誊等诸多弊病而失败。作者总结的这些失败的经验,对今天的人,仍然有巨大的教育意义,现实意义。
4,军事观
义战与非义战,义战是苻合儒家国家理念的战争,非义战则是犯上作难,不苻合儒家理念的战争。
作者在书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重在写人,重在写谋。
作者的军事观是,知已知彼,出奇制胜,将不在勇而在谋,兵不在多而在精。
作者的军事观与孙子兵法是一脉相承的,全书描写的几次典型大战,官渡之战,赤壁大战,吴蜀夷陵之战,战胜者都是出奇制胜,就是在敌方意想不到而又致命的方面发起攻击,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作者强调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例如,吕布是全书中武艺最高强的,因无谋略,最终被曹操所杀。
张飞开始不用谋,后来用谋,义释严颜,-路顺风,到达目的地。
孔明北伐时,用离间计,使魏主削去司马懿兵权,从而蜀军节节胜利,后来魏主重新启用司马懿,挡住了孔明的北伐行动。
司马懿谋略与孔明相当,因此,孔明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有人说,孔明是-步三计,全书写谋,占有较大篇幅,充分展示战争中谋的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5, 作者破除儒家负面等级观, 庸俗的势利观, 对国人’ 窝里斗’, 也有揭露
作者描写的英雄人物, 大多数都是底层人士, 如刘备是织席贩鞋的小商贩, 张飞是杀猪卖肉出身, 孔明是农民, 自学成才。关公, 赵云也是底层人士。
这些出身底层人士, 却做出惊天地, 泣鬼神的英雄业绩.,相反, 一些出身王公贵族的人, 却是不堪-击的无用之辈, 如出身名门贵族的袁绍, 袁术等人。
群雄讨董卓时, 孙坚为先锋, 孙坚挥军直杀至敌人关前, 孙坚-面派人给盟主袁绍报喜, -面派人向袁术催粮. 袁术的谋士说;‘孙坚乃江东猛虎, 若打破洛阳, 杀了董卓, 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与粮, 彼军必散。’袁术采纳. 不发粮草。孙坚军无粮, 又被袭寨, 只得退兵。
第六回, 曹操追董卓, 战于荣阳, 大败而回。绍令人接至寨中, 会众置酒, 与操解闷, 饮宴间, 操叹日;‘…… 今迟疑不进, 大失天下之望, 操窃耻之。’袁绍无言可对,既而席散。
曹操见袁绍等各怀异心, 料不能成事, 自引军投扬州去了. 会盟就此不宣而散。
‘窝里斗’ 传统从古至今, 生生不绝。
6, 罗贯中尊重历史, 尊重生活真实, 尊重人物性格逻辑, 不为图解某种学说, 理念而改变人物结局. 保持史学, 文学作者应持立场。
具体表现在作者突破儒学负面的束缚, 尊重生活真实, 写出真实的人和事。全书描写众多儒生, 有些是死抱教条, 不知变通的人。有些则是书呆子。有的是卖弄聪明, 招来杀身之祸的人. 如扬修.。
总的看, 儒生干不了大事, 仅只能依附于某个集团生存。
孔明被写成充满智慧的’ 神’,结局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关公被写成义气充天的圣人之神, 还是被东吴杀死。
曹操被写成奸雄, 道德败坏, 结局还是虎据中原, 为曹魏乃至后来的晋国打下基础。
三,全书写人为主,结构精巧,脉络清晰,虚实得当,语言贴切,文采灿烂
1,作者坚持写人,全书人物众多,事件繁杂,数百个人物,数十个典型人物,每个人的个性,心理,言谈举止,皆不相同。
例如,三顾茅芦,前二顾,刘备遇到的几个儒生,都各有特点,这些特点又和人物的人生信条息息相关。
袁绍和袁术,都是出身王公贵族,但性格,语言各不相同,最终命运也不同。
作者在写人物时,准确的把握人物的特质,主要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加之适度的外貌及动作描写塑造人物。
正是作者把握了人物的特质,从特质出发,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动作就顺理成章,呼之欲出。实写人物,虚写事件,这是作者的-大特色。
作为长篇小说,人物众多,常常犯的错误是,同类型人物雷同,事件淹没人物。
作者既塑造了众多主要典型人物,而每个人物又各不相同,个性鲜明,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创作能力。
2,作为长篇巨制,如何谋篇布局,起承转合,是全书结构艺术的重大难题。
作者采取突出主线,话分两头,疏密有致,铺垫得当的结构艺术方法。
主线突出刘备集团在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时代背景下结盟兴起至灭亡,三国归晋这条主线,以魏,吴为辅线,交错叙述,起承转合。因此,脉络清晰。例如开篇写动乱,自恒,灵二帝开始,再写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作者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时,很好的运用了铺垫伏笔的方法。铺垫太多,太远,显得繁杂,读者易忘。铺垫太近,又显唐突,生硬。
例如,邓艾出场前,就通过夏侯霸之口,先对此人有所渲染,使读者有初步映象,后来这位人物的出场,就不会显得突兀,而是自然而然。
曹操喜爱关公的义气和武艺,任凭关公过五关,斩六将,仍放关公寻刘备去,有大恩于关公。所以后来,在华容道上,关公放走曹操就顺理成章,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符合事件发展逻辑。此类例子很多,不多举例。
作者在每章结尾,都留下一个疑团,待下章再解开此疑团,如此一章扣-章。
全书结构突出主线,疏密有致,铺垫得当,显示作者乃高超的结构艺术大师。
3,文学是语言艺术,过分讲究语言华丽,会华而不实,不讲究语言的精美,会味同嚼腊。
语言的运用技巧,考验着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作者妙用语言,而且恰到好处。作者深通语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这条创作原则,因此,作者着力用语言去刻画人物特质。
例如,书中写华容道关公放曹操一段。。。。。。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时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
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齐冲将过去。
云长回身时,曹操己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此段写关公矛盾,复杂的心情及动作表情何等维妙维俏,生动传神,动人心魄。
语言准确,形象逼真,人物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此种实例,全书甚多。
全书诗词很多,表达了作者的评价与感叹,堪称上品佳作,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学及语言修养。
要看其它文章,请进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61063922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