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由德国建筑引出的故事
2015年7月28日,杭州富阳市一座4层楼房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坍塌,在人们庆幸没有伤亡的时候,我却想起了在德国留学的朋友给我讲过的一段真实经历:他有次出差到柏林,经过市内一个建筑工地,看到多条喷水管一直在洒水压尘,以保护周围环境整洁。这让他感觉惊奇,心想国内的工地如果能有这样的管理水平就好了。一年后他又碰巧经过原地,这回让他更感惊奇的是,与第一次相比,整个工地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他忍不住上前去问:“这楼是要盖几层?”“4层。”对方回答。“要建多久?”“4年。”“这么久?”“建好后能用400年。”同样是4层楼房建筑,但在建造它们的背后是两种模式思维的天壤之别。
从钟表、桥梁,到汽车、轮船,“德国制造”凭借它的耐用、可靠、安全、精密的严谨品质享誉全球,这都归功于德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严谨甚至近乎苛刻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支撑这一整套体系的,是德意志民族“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对这种严谨民族性格外在表现的最准确诠释,就是他们行为方式上自始至终的“专注”。
德国制造业者,“小事大作,小企大业”。他们几十年、上百年专注于某一项产品领域,只求先做最精最强,再成大业。荀子在《劝学》中这样写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古人的教诲显然没有让国人完全警醒。吴晓波先生在《中国的实业已死》里曾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他在瑞士苏黎世出差期间看到一个德国双立人牌的压力锅,标价高达290欧元竟还颇受客户青睐,他们的主要客户群还都来自中国,而一直自诩家电制造强国的国内企业却没能做出。当然,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国内的厂商告诉吴先生,他们也能做出质量、功能都相近的压力锅,价格不会超过千元,但他们没有兴趣也不可能再去做,因为他们已把自己原来的工厂卖给了法国的家电企业,然后用卖的钱转做投资,搞房地产开发,据说盈利前景将大大的好过生产压力锅。
让人担忧的不是中国以后能否“造”出一口好锅,而是中国未来的企业界,不愿再“埋头专注做压力锅”的企业家会不会越来越多?当年曾被视为标杆楷模、竞相学习的杰克•韦尔奇等实业家已走下讲台,人们更向往成为的是像巴菲特、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用钱生钱”显然比辛辛苦苦做实业显得更加“高大上”和来得轻松愉悦。事实也正是如此,现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纷纷消失于公众视野,继而不久又摇身一变为投资人,VC或PE,总之与之前专心做的实业是彻底绝缘了。
不专注的背后是任贪婪本性的无限放纵
这是一个充满诱惑和试探的时代,这里涌动着三股潮流。
承载于移动互联网之上的信息化泛滥,汹涌澎湃,凭借各种新奇和高端的词汇,以及五花八门的致富案例,随各种IT用户端悄无声息地进入人们的视线,然后强烈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鼓励着信心爆棚的我们,用最快的方式去创造下一个财富神话。
市场经济体制漏洞不断填补,企业价值观的权衡取舍,却在这“寻租”机会减少之际,徘徊于逐利与社会责任之间,犹豫不决、摇摆不定。不少的企业,在喊出冠冕堂皇的奋斗口号后,回过头却又是对利益攫取的不设边界。当铅华尽洗,这两种核心价值观之间爆发的冲突也愈演愈烈。
产业整合与并购重组,一度被国外企业证明是能在短时间内聚合资源、走向强大的锦囊妙计,被我们学得也逐渐变了形、走了样。我们渴望通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整合,去开创一个属于中国的“摩根时代”。但事实证明,往往在最后只剩下了赤裸裸的资本狂欢,和“德隆系们”留在铁窗牢房里的忏悔生涯。
很多时候,我们的失败,不是因为机会太少,而是由于机会太多,以致于我们分不清哪些是机会伪装的陷阱,哪些又是陷阱伪装的机会。每一个都想抓住,但到最后却发现没有一样可以留下。卡内基说,人有三个与生俱来的致命缺陷,排在首位的就是“人心太贪”。对于贪念,其实每个人都有,大可不必为了抬高自己就去遮掩。归根结底,但凡在事业上终有成就的人,只是他们比其他人更好地克服了对财富权力的欲望,把它限制在了一个安全的区间内。
每一名创业者、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位管理者,皆身处三股势头的暗流涌动之中,要想抵制住这般多变的诱惑和试探,就必须学会专注。
乔布斯,在他1997年重回苹果后,大刀阔斧砍掉了90%以上的项目,专注在IPod的开发上,终于由此引领了一场数字音乐时代的革命,进而才有了IPhone、IPad后来的横空出世;韦尔奇,在他刚成为GE领导人的时候,顶着“中子弹杰克”的压力,硬是将“减法”做到了极致,在每个领域内,只保留数一数二的项目,其余的不问理由都悉数砍掉,正是这种不惜代价的专一,才成就了今天GE的百年传奇;《华为基本法》,作为华为公司的根本大法,翻开第一条就是“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华为将自己严格定义为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就是希望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以免分散资源。基于这样的思想指导,华为制订出在通信产品上全面发展的计划,在电信设备制造领域几乎发挥到了极致。7月20日,华为媒介中心发布其上半年成绩单,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7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营业利润率18%,在2015世界500强中位列第228名,是世界500强中唯一入选的中国民营通信企业。
专注的的根基在于对信仰的坚守和对时间的尊重
专注,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尤其是当面临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两大问题:机会的来临大于能力的成长,业务发展的速度快于组织发育的程度。它更需要我们首先克制住内心的欲望,做到节制自律。在一个充满诱惑的环境中,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能胜过这个挑战,只有先立稳它的根基。专注的根基,就在于对信仰的坚守和对时间的尊重。
1、对信仰的坚守
《圣经-希伯来书》说:“信是所见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借用马云担任《赢在中国》评委时的一句话来解释这段经文:创业者一定要记住,你未必要懂你所做的,但是你一定要深信这个东西、深信这个东西给别人带来的价值!
做企业首先需要我们坚信为之付出努力的东西是值得的。这个东西,就是信仰。做企业需要有信仰,它是这个企业的灵魂。作为企业家,比常人更加需要有信仰,因为与常人相比,企业家所面临的诱惑和试探实在多得太多。在这里,这个“信仰”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
对经营底线的敬畏
底线,顾名思义,是企业不能再与之妥协的红线,是不能再退让的边界。这道底线,或是企业管理者的人格操守,或是对全体员工的应许,或是对所有客户的承诺。它们不是那些高不可攀的模糊目标,而全都清晰显明,这足以表明我们以严肃的心态,将自己手中的事业郑重地交托给了最初的梦想。因此,对于一些底线准则,当我们的同行很少有人能做到时,我们更要去遵守这些底线,不逾越半分。
任正非曾回顾道:深圳经历了两个泡沫经济时代,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股票。而华为公司在这两个领域中一点都没有卷进去,倒不是什么出污泥而不染,而是我们始终认认真真地搞技术。房地产和股票起来的时候,我们也有机会,但是我们认为未来的世界是知识的世界,不可能是这种泡沫的世界,所以我们不为所动。这,就是华为经营的底线,以及在面临巨大利益诱惑时,全体华为人对这道底线的敬畏。
对经营目标的捍卫
经营目标,是引导一家企业矢志不渝要去实现和到达的高度。战略,只是此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因为环境因素的改变,而择机适时做出的取舍之道。如果目标的高度降低了,或者朝令夕改,那么这个团队的思想就会变得找不到方向而日渐混乱,更别提什么专注。
美国“定位营销之父”特劳特先生曾做过预判,未来属于那些聚焦清晰的企业。只有目标定位清晰,企业发展的思路才会随之浮现明朗,员工的智慧才能得以有效聚焦,力量方能汇集于一处。所以,我们必须捍卫制定的每一个目标。目标可以修正,但却不能是因为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中途去降低目标的高度。我们对经营目标的捍卫,从深处说,其实是在捍卫这个目标制定之初,对企业愿景的盼望和对全体员工的承诺。
2、对时间的尊重
俞敏洪面对镜头曾笑言,他一生只为一个女人奋斗,这种感情上的专一为他事业的开拓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马云不止一次给他的员工讲,要让阿里巴巴活到102岁,这显然不是他的这一生所能成就,至少需要好几代阿里人的不断努力才可以实现。无论感情的专一、还是事业的常青,最终的衡量标准只有一个:你用了多少的时间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同一件事情上。
有多少人用了一辈子的时间真正做好了一件事情?又有多少人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到头来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做什么事情?
人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工作当中度过的。换言之,我们把一生当中精力最好、最有创造力、最具价值的30年交付给了为之努力和奋斗的事业。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尊重这30年,不去尊重自己所付出的生命价值。
尊重时间,唯一的方式是不要去浪费它。信息化泛滥的今天,我们在充分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倘若一味沉溺其中,管不住自己的眼睛和手指,无节制地浏览网页、刷朋友圈、发心情动态,那么任何新奇的字句和八卦新闻都会令我们心神不安,进而损耗我们本就有限的精力。
因此,我们要主动甄别并减少周围无用信息的摄入,把精力和时间转移到真正影响我们生命意义的事情上去。在一些细节处做一些改进,比如在电邮管理、微信朋友圈、网络新闻浏览这些工具媒介上面,设置好一些过滤功能、忽略掉一些冗余细节、调整进一些重要关键词,便会帮助我们节约很多时间,也能在大脑里腾出更多的空间,来集中注意力处理和装进那些对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专注的力量
若将“专注”的字面意思分解,就是“专一”和“倾注”。
专一,可以理解成我们对待事业、对待人生的用心程度,它更是我们生命岁月中应持之以恒坚守的朴实品质。今天,有多少企业倒在了为粉饰业绩而盲目多元化的路上,十数载心血就这样功亏一篑;又有多少职场精英为满足内心的欲望,陷入泥泽终不能自拔,断送了自己本来光明美好的职业生涯。
保持目标的专一,能引导我们远离歧路砥砺前行;保持时间的专一,能帮助我们赎回光阴赢得先机;保持意志的专一,能让我们抵住诱惑从而更加沉稳。
倾注,是用满腔的热情,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78岁,在众多人眼中,已是到了垂暮之年,但稻盛和夫先生却以78岁高龄接管濒临破产的日航,在他本人所著《心法之贰:燃烧的斗魂》一书中,他回忆道,日航在重建之初,产线萎缩、福利薪资大幅削减、员工士气极度消沉,但他仍旧倾注全部热情来发挥自己和员工的天赋才能,以“物心一如”的态度来重振日航,最终带领当时亏损已超过20000亿日元的日本航空公司扭亏为盈。火柴虽然要为几秒钟的光芒付出生命的代价,却是为极力演绎生命的色彩和意义。人生数十载,选择躺在火柴盒里是一生,选择燃烧也是一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用事业照亮自己的人生呢?
“专一”加上“倾注”,就是你必须学会的专注。这是摆在所有管理者面前的一堂永恒必修课,也是所有在路上的创业者们,在对未来无限憧憬之前首先要开启的心智操练。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当我们学会并开始专注起来,正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感到恐惧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忍、更加耐久,如同老鹰追逐猎物一般,纵然地面有许多食物,但纳入它视野的必定只有单单那一只野兔。即使野兔奔跑再快,也会在鹰的穷追不懈下,精力耗尽而束腿被叼。所以,我们开始专注起来时,面前也就不会再有什么所谓的艰难险阻,眼中只会看到,踏上一块块绊脚石之后,最终能到达的人生高度。
《箴言》里讲,“耕种自己田地的,必得饱食,追随虚浮的,足受穷乏。”希望能够从这一刻起,在心中确认值得你专心致志、全力耕种的那块田地。
(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余明,《销售与管理》专家作者,现任东旭集团成都旭双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长期从事企业管理,曾担任瑞博国际半导体公司(RGS,Rainbow Global Semiconductor Inc.)总裁助理、太平洋农业生物科技研究发展基金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