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心的去中心化:给微信之父张小龙八点建议


   微信官方公开课年度收官之作——“微信公开课 Pro 版”中微信之父张小龙从八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微信对于开放平台的理念和方向。基于对微信的观察,特给张小龙提出的微信公众平台八大法则提出个人的几点看法,以供参照。


  一、鼓励有价值的服务

  在几年以前博客时代,当时博客曾经非常的红火,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博客慢慢的也就衰退了。那我们做了公众平台以后我们非常惊讶的看到自媒体、以及以前的一些博客作者他们重新投入了进来,并且在公众平台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好的原创文章,作为一个平台来说我们非常高兴能够看到这样一种投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非常鼓励,非常优秀的文章能够出现在公众平台里面,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对用户非常有价值的服务,因此也卷入到了非常多的其他各式各样的一些内容进来。

  建议:自从微信公众平台诞生后,的确之前的博客作者作为新时代的自媒体人重新投出到为公众平台生产大量内容的队伍中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生事物自媒体的全面发芽。但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低门槛性,许多公众号雨后春笋般毫无节制的蔓延生长起来,广告泛滥,作者版权问题每况愈下,是否应该建立一个内容审核机制,杜绝无营养成分内容的放任自流,以促进公众平台成为一个优质内容的生产地。

  二、帮助人们消除地理限制

  当我们在构思微信的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想我们希望促进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我们知道,在互联网其实带动人们的交流跨越了一种地理上的一种限制,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以来,所有的人都能够卷入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一种交流里面。

  建议:微信的最大创新莫过于通过查找附近的人、摇一摇结识到同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产生交集,从而帮助人们消除地理上的限制,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商家之间的服务提供了便利的桥梁。但是由此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信任的,人与商家之间的服务也并不是由此就可以公平交易。通过微信交友发生的受骗事件、微信商家服务产生的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是否可以设立统一的保护功能来警示,建立统一的公平交易体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以减免因消除地理位置而可能引发的诸多危害。

  三、希望能够消除中介

  所有的商业可能都依赖于非常非常多中间的环节,但是我们自从做公众平台以后,我们是希望商家能够通过公众平台直接提供一种服务。那这种服务之所以有可能是因为如果商家也卷入到公众平台,消费者也卷入到公众平台,那么他们是可以互相连接起来的。

  建议:商家通过公众平台直接提供服务,消费者通过公众平台直接得到商家的服务,因而公众平台成为商家和消费者的直接桥梁,实现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无缝链接。这样做对商家无疑是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平台,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多的是需要深入的了解商家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对商家的一种信任,进而满足自身的需求。笔者看来微信公众平台和消费者之间在商业环境下是以利益为存在基础的,在没到一定的条件下,还是需要中介作为调和的,建议公众平台作为第三方统一建立统一的约束制度,万一出现纠纷,公众平台应该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四、希望我们的系统是真正去中心化的

  微信不会提供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来给所有的公众平台方、第三方。相反,我们鼓励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组织自己的客户。举个例子,譬如说很早以前我们就提出来在PC互联网时代,可能流量的入口在搜索框里面,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反而认为流量的入口可能在二维码里面。所以微信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大力的推动二维码在中国的普及。

  建议:微信公众号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代表实现了微信去中心化的途径,通过微信公众号风靡起来的自媒体人成为时下流行元素的象征,二维码成为线上线下服务的窗口,这是一种趋势,周鸿祎也说没人能打败趋势,微信也鼓励所有的商家或者第三方的服务商能够通过公众平台,自身去组织各种资源,但是去中心化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中心的多样化,并不会是所有的中心都为中心,最终会导致多极分化。鼓励了一部分中心发展,另一部分则没落。建议实行考核新机制,尽量多中心异军突起。正真的去中心化是有中心的去中心化。

  五、微信希望搭建一个生态系统

  很多人问我们:微信这样子的话什么都可以做。他们也会担心说如果他们做的事情微信做了怎么办。但是微信不会什么都去做。其中一个原因是说我们希望基于微信能搭建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我们自己把生态系统里面的每一块都给做了。

  建议:微信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而不是要建造一个自己的宫殿出来,的确微信的森林体系已经逐渐成型,宫殿遥遥待建。比如朋友圈社交、订阅号媒体、扫一扫O2O、微信搜索、微信电商、微信游戏森林体系已经建成,但是代表微信宫殿的可能就只有微信的本职社交和游戏了。媒体交给眼下正火的自媒体人了、电商的宫殿交给京东等第三方了。O2O交给大众点评了,搜索交给搜狗了。微信希望生物或者动植物能够在微信这个森林里自由生长,微信这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何不建一座宫殿,让其他动植物住着也温暖。在我看来微信建不了所有的宫殿,凭借良好的生态系统建一座还是搓搓有余的。

  六、希望公众平台是一个动态系统

  我们并不认为一个规则100%很确定的系统就是一个好的系统。相反,我们认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是一个更加能够获得动态稳定的系统。

  建议:公众平台的生态系统理应是一个保持动态平衡的系统,这一点笔者很赞成。

  七、关于社交流量

  大家会发现在微信里很少会提供一个中性化的流量入口,但是并不妨碍很多需要流量的场景应用能够被活跃起来。

  建议:比如微信红包,这即是公众号去中心化的一个中心力量的凸显,自然形成的中心力量才是真正的中心,社交流量根据社交的能力智能分配。这一点笔者也很赞成。

  八、所有考虑基于一个前提:用户价值第一

  对于公众平台,就像订阅号一样的,这里面有非常多的阅读量来自于朋友圈,这是符合2/8原理的:20%的用户到订阅号里面去挑选内容,然后80%的用户在朋友圈里去阅读这些内容。

  建议:20%的用户带给80%用户的内容,为朋友圈社交带来交际所需的内容,这也是鉴于微信流量分配的一条重要原则,形成用户和内容之间的无缝连接。

  总结:按照张小龙的思维,微信正在建立一个浑然天成的生态系统,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也许因此会拖长微信预期目标实现的时间,微信的商业价值将在何时实现,引人深思。与其比肩的阿里系的淘宝的变现能力有目共睹,那么微信怎么会镇定自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