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醉魏碑炼风骨 钟情牡丹成圣手——记著名书画艺术家李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他觉得应推掉一些杂务而潜心书画。于是,他北上来到首都,陶醉于经书史集。他倾心临摹千余幅先贤传世翰墨珍品,孜孜于传统书法的钻研和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书法领域可谓临池尽黑,真、行、草、隶、篆无不擅长,并逐渐形成雄强劲逸、古朴深厚、气势恢宏的魏碑风骨。这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代都难能可贵。
魏碑字体是由蔡邕、钟繇分隶为代表的中原古法直接发展演化而成,是中原文化形态的产物,它体现了北方人的尚武精神,粗犷彪悍的气质和豪放纯朴的性格特征以及中原文化的审美情趣。这也正是李强喜爱魏碑并几十年如一日练习不辍的原因。李强严格继承了魏碑用笔提按幅度大,大起大落的特点,又结合石刻技巧和特点,形成出锋露角,内圆外方,点线悍劲峻拔的特色。
同时,李强的狂草,狂放奔逸,下笔万变,而不失法度;行书如行云流水,韵味隽永,古雅藏拙,刚柔棚济,深受同仁赞誉。特别是李强的书法长卷,试图在隶书的书写规范中尽可能融入行草任意挥洒的灵动之气,以获得较为强烈的个性特色。
他苦心钻研,经过多年的实践,找到了一种用普洱茶作底色的书写方法,至今这一现象在中国书坛独一无二。他把汉代石刻的隶书与简书及行草三种书体融为一体并互为渗透,以行书圆劲飞动的气韵,写汉隶浑朴醇厚之体势自成一格。
李强对艺术惊人的执着和热爱,到了痴迷的境地,坚持四十多年笔耕不辍,每天写字与作画已是他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他在书法中所追求的创新求异,就是用更具冲击力的笔墨线条来抒情写意。在他很多的书法作品中,都于简洁的线条中强化了书体画面的视觉效果,在书体中巧妙铺排的节奏与韵律奔放有力,某种程度上弱化了线与点划的明显痕迹,却呈现出任意率真的情趣和深沉坚定的书韵张力,堪称精绝奇妙。
李强的书法在一点一划和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天然的风采,既似行云流水,又有磅礴大势,遗风中更显出他独特的个性。书体结构合理简约静,章法匀净绵密淡然清爽,且富于变化,又高端大气。
自古道:书画不分家。李强左手画画,右手写字。他在绘画上用心至深,如醉如痴。到京城后,他经常往返于洛阳与北京之间,专攻中国画牡丹。
牡丹乃中国国花,唐玄宗时由洛阳人宋单父培植成功。唐之前无牡丹,故诗词绘画中亦无牡丹。第一个画牡丹的当是唐代长安人边鸾,此后有五代黄筌、徐熙。《宣和画谱》载:《黄筌幽牡丹十六幅,徐熙书牡丹三十九幅》。黄筌的画勾勒精细,设色浓丽,不露墨痕,以轻色染成。宋人画牡丹差不多都是黄筌一派,但染色愈来愈重。时有韩琦者,写牡丹诗30首曾为最。及明朝徐渭画牡丹,浓墨大点,狂涂猛刷。清朝画牡丹则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恽寿平为代表的正统派,一派是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大写意。现当代有王雪涛、王小古牡丹图为世人看重,王小古画牡丹已画到了十几个品种,并写出牡丹诗百首。
纵观千年牡丹画史,虽多有精品,然艺无止境。李强对众多牡丹千花一面、万株近形甚为遗憾。他在兼收并蓄古今名家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且勤笔不辍,几乎阅遍了历代牡丹图,并师承明朝徐渭、清朝恽寿平,及当代王小古等前辈,从历代先师那里开启灵智汲取技法。
李强更注重“师法自然,以牡丹为师。”牡丹是百花之王,是中华民族的国花。为探牡丹之韵,他曾求索黄河上下,遍访大江南北。多年以来,千辛万苦为一悟。每种牡丹不但具有自己的芽与叶,其花形也仪态万千,各具灵趣。他经过对牡丹的枝、干、叶、蕾、花进行反复比较,对形、瓣、蕊细心描摹,对上百种名贵牡丹的名称、花形、色彩及生活习性了然于胸。因此,他画的牡丹,不拘绳墨,变化万端;叶面钩筋如飞,枝干有节而遒劲有力,点芽无规却无限生机,花蕾则充满强烈的生活神韵。
李强画牡丹的最大特点是重设色、巧用墨、尤讲立意,画面浑然天成。他的丹青布局疏密有致,构思奇巧。如设色丰富的牡丹图,有时补几株兰草,幽香暗浮,沁人心脾,给人以富贵而不失君子之风的高雅之感。水墨牡丹则淡雅凝重、含蓄而暗藏春色,令人回味无穷。有时在同一幅画上,有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的强烈反差,却又不失对立统一的和谐,令人叹为观止。细读之有刚强而不媚俗的神态;再品味又有超凡脱俗的空灵大美。在多年实践中,他创新出画牡丹的新技法就有百余种之多,寓情感于笔端,或淡墨或重彩,其生命的活力跃然纸上。他的牡丹不仅是富贵的象征,更有欣欣向荣奋发向上的人格力量,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丰富底蕴。
李强每创作一幅画,都要联系现实生活中对牡丹的观察,去捕捉牡丹在风、晴、雨、雪中的不同神采。无论是含露凝重、丰满厚实,还是玲珑挺秀,甚或是峥峥傲骨或是鳞芽萌动,都会激发他的创作灵感,故其立意不仅别出心裁,而且又不失至真至美之风。
更加难能可贵地是,他的笔法画技,或秉承国画传统,或取西洋技法,以其独特的构思去细心而灵活地经营画面的多样重叠与变化,使其秩序组合穿插自然,使花冠的聚散抛动相呼相应。
李强除了精湛的牡丹画艺,亦精花草与人物,表现出艺术家的绘画功力和审美意趣。他倾四十多年的画功,创作出“牡丹百艳图”,而被誉为“书画两通的牡丹圣手”。著名学者余秋雨惊叹:“李强先生能画出百株牡丹不同的形状、姿态和神韵,真是惊世奇才!”他的牡丹国画相继被河南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及香港、澳门、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与地区收藏,其事迹入选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中华人物访谈录》,《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画报》《当代中国》等报刊多有刊载。
更为可喜的是在2010年3月,李强受俄罗斯联邦驻广州总领事的热情邀请并当场作画;在2010年6月作为“中国世纪大采风十周年庆典”的特邀嘉宾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画展。李强的牡丹成了中华民族富贵吉祥的象征,也成了图际友人祈愿世界和平的吉祥画卷。他用自己的笔墨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上,孜孜不倦地创造着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审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