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风情:自己酿酒自己喝


按:原陕西省委秘书长,现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会长何金铭先生,是位秦风民俗专家、陕西美食大家,曾来陕南调研,约李家成长谈,返西安后写成了此文,2008年10月24 日被人民网发表,现转载如下:

       秦巴山区老百姓爱喝酒。十个人有七八个多少喝几杯,其中三五个,那酒量,一回三五两不成问题。生长在陕西省安康地区,对家乡情况十分熟悉而又喜欢研究民俗的李家成先生,曾在汉阴县尨垭镇柳林村蹲点,他作过了解,这里的农户,一年下来,每家最少要喝百十斤酒,多的要三五百斤。估算起来,平均每人每年要喝二三十斤酒。可是截止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在这样的地方,大部分城乡居民,喝的还是本地农民酿造的酒,而不是大小酒厂生产与出售的酒。这里的酒不装瓶,不贴商标,没有牌号,也不在正式的市场上销售,而是饮酒者与酿造者,一个人一个人地直接打交道换取的。在小县城,常有酿造者骑着自行车,蹬着三轮车,挑着担子,带着他们酿造的酒,走街串巷,向饮酒者推销。家属院常有他们的身影。乡村里,喝酒而不酿造酒的人家,便到酿造者家里去预订,或者拿了瓶瓶罐罐去灌,有用钞票的,也有用粮食的。这里是一个饮酒者喝自己酿造的酒的桃花源。是饮酒者但不酿造酒的,并非一定不会酿造,这里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祖祖辈辈,都有过酿酒的历史,都出过酿酒能手。许多人家,至今仍然保留有酿酒的工具,即便不再酿酒。为什么是这样?有人说,因为这里山区面积大,适宜种植包谷,包谷多了,与其卖掉,那价钱太低,不如酿造成酒自己饮用更划算,反正这里的人,差不多都爱喝几杯。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不过,可能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这里的气候条件,劳动状况,都需要喝几杯酒,高山居住阴冷,水田操作潮湿,常年背着背篓干活,常年爬山爬坡,都会引发饮酒的愿望。二是这里的商品经济发展较慢,还不具备让大多数老百姓从市场上购买瓶装酒饮用的条件。秦巴山区人酿造的酒,采用原材料多种多样。几乎所有的杂粮,都可以造酒。还有多种水果与野生植物,如柿子、拐枣、木瓜,拐枣酒是传统民间酿造的酒类中最好的一种。近来人们尝试用木瓜酿酒,效果颇佳,白河县逸酒酒厂生产的木瓜酒,已经小有名气,据称木瓜酒是“填补了我国酒类中的一项空白”。当然这种木瓜酒已经不属于老百姓自己酿造的酒类的一员,却也还是地方上的一朵小花。老百姓自己酿造酒,那设备十分简单。如请人上门酿造,自家只需盘好灶,备好锅,有可以造酒的杂粮或者柿子、拐枣即可。会酿造的人称作酒匠,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三五个酒匠。用不着到外地去请。酒匠都备有蒸馏槽(或称涧),酒甑,都是木制的。这两样是关键。酒曲大多也是老百姓自己培制的。有的人家专门培制酒曲出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秦巴山区老百姓,到市场上买酒喝的越来越多。目前,在山区,绝大多数人还是喝自己酿造的酒。平川地区多数从市场上买酒喝,但是多一半仍然喝老百姓自己酿造的酒。看起来,商品酒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步子,还是比较慢。为什么?我听到一种说法:市场上的酒假冒伪劣太多,人们信不过,还是喝老百姓自己造的酒保险,都是真材实料。商品酒终归会占领包括秦巴山区老百姓饮酒的天地。然而需要条件,其中一个竟然是市场本身的净化,诚信。是不是还可以说,即便商品酒占领了绝大部分饮者的天地,有一点老百姓自己酿造的酒在,也是一件好事。至少保存了一些传统,至少不失为一种旅游资源。况且其中毕竟有值得保存的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