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财政缩减地方债扩增致卖地疯狂


谢逸枫:财政缩减地方债扩增致卖地疯狂
 
   导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CPI同比上涨2.4%,PPI小幅回落,同比下降1.7%,GDP增速回落至7%平台,但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6828亿元,同比实际增长20.3%;其中住宅投资增长20.8%。在大部分宏观经济数据出现回落情况下,房地产增速进一步加快,也说明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发展仍然是推动土地市场的内生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未明显改变。上半年综合排名前15家重点房企竞得房地产用地2467.18公顷,同比增加37%;应支付土地出让价款1217亿元,平均购地成本5156元/平方米。“十一五”期间,工业用地出让平均价格在200元/平方米左右,变化幅度在4%以内,房地产用地出让均价则由工业用地的6倍上升到8.7倍以上。从上半年土地供应情况看,并未出现以高投资促成高增长的模式。在土地供应总量平稳前提下,全国有23个省份用地总量保持增长,且多数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土地资源匹配程度进一步提高。

   国土部公布上半年国土资源有关统计数据,房地产用地供应8.24万公顷,同比增长38.2%,大幅高于近五年同期水平。与此同时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合同价款已高达1.7万亿元,增幅达77.3%,亦创历史新高,其中房地产用地出让价款同比增幅超过高达90%。土地供应是住房供给的基础,并被认为是抑制地价、房价的有效手段”,国土部法律中心主任孙英辉表示,目前地产对流动性的依赖进一步降低,加上土地供给刚性制约,单纯依靠扩大土地供应抑制地价房价已不可能。从上半年地方财政收支看,扣除中央转移支付,部分省份已出现收不抵支情况。地方政府大规模集中推出土地和利用土地大量融资,积累财政金融风险,也加大了房地产调控难度。由于房地产调控的延续,过去三年的土地供应计划均未完成,但在今年上半年出现“逆转”。

   根据国土部发布的上半年数据,上半年全国房地产用地供应8.24万公顷,同比增加38.8%,完成了年度15.08万公顷的54.64%,达到今年来新高。不仅土地供应量增加,且地价也随着水涨船高。来源于国土部数据,上半年,我国主要城市地价总体水平连续上涨,重点监测城市中二季度居住地价格4799元/平方米,同比增长6.13%,环比增长2.06%。截至7月30日,已公布数据的20多个省份公共财政收入均完成半年预算任务,但13%左右的平均增速较前几年有所放缓。财政部日前公布的2013年1至6月全国公共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地方财政收入(本级)36280亿元,同比增长13.5%。地方公共财政收支情况好于中央,总体平稳。截至7月30日,全国20多个省份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相继出炉,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其中,福建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101.1亿元,同比增长22.1%,云南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80.67亿元,同比增长20.5%,居全国各省前列。天津、广东、海南、湖南、江西、宁夏、重庆、新疆等省份财政收入增速均达到13.6%以上,超过全国各省平均水平。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表示:“财政收入增速下降遭遇地方债务还债高峰期,作为“第二财政”的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快捷财源。土地财政高涨、‘地王’频出,除房企不差钱外,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财政支出未减、地方债务偿还高峰期临近有关系。依靠土地出让获得收益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无奈之举,解决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财政的关键,一是建立地方财政增收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快地方自主发债步伐。三是改革土地制度。四是改革税收分配制度。”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指出:“ 地方政府卖地疯狂背后是地方债务高筑与财政收入结构不平衡及税收制度的不合理表现。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土地饥渴营销,的确能“吊”开发商胃口,推涨地价,另外一方面是在土地财政的背景下,土地供应增加,并不代表地方政府会在地价上让利,地方政府在推地之初,底价定的就不低。三是重点城市土地供应不足亦是事实,推出好地后,开发商拿地也更为迫切。”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表示:“在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之外,“土地财政”仍是地方收入的主要支撑力之一。根据财政部此前公布的数据,今年1至6月,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6722亿元,同比增加5292亿元,增长46.3%。虽然较去年上半年同比下降27.5%,但受土地成交额增加,以及去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等影响,增速仍处高位。一方面,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一般预算收入主要用于经费支出以及科教文卫等民生支出,土地出让收入则是地方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自然也成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主要偿债资金来源之一。”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指出:“尽管“土地财政”成了地方债的救命稻草,导致房价居高不下、部分城市楼市泡沫难破,但“土地财政”模式正逐渐进入低潮,地方债危机爆发风险日益加剧,一旦地方不能开源节流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那么债务危机的爆发恐将不再是一句空话。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短期看,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长期看,这种方式不具有持续性,土地出让收入无法成为地方政府偿债资金的长效来源,地方必须寻求新的融资和收入通道。”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表示:“受经济回升缓慢、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加大减税力度、后期房地产相关税收增幅可能有较大回落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仍较为艰难。与此同时,长期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偿还债务的地方政府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风险考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前几个月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相关地方税收相应增加。地方房地产行业的增量带来的税收,稳住了地方税收体系。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认为:“今年上半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情况与当期经济增长的运行势态相吻合,总体趋于平稳。特别是地方收入中,营业税等地方税的增长相当平稳。不过,前几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率可能达到20%至30%,与之相比,今年增速趋缓。近些年地方公共财政基数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增长13.5%已是不易。”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表示:“下半年地方公共财政收支情况取决于经济运行势头。受经济回升缓慢、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加大减税力度、后期房地产相关税收增幅可能有较大回落等因素影响,下半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幅不会太高。”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指出:“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发行地方债券,一方面原因在于“中央拿大头、地方拿小头”的现行分税制体制,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统一,想干事,但缺钱;一方面在于目前的政绩观考核体系,以GDP、城市建设、形象工程为导向的政绩观考核问题仍普遍存在。三是源于利益寻租空间,“地方政府通过持续举债,不仅可以实现 保增长 的短期政绩,更可以由此为关联人的利益输送提供便利。”

   国家审计署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末,18个省会和直辖市,有17个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来偿债,比例高达95%。而2011年审计署对全国政府性债务的全面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 入 作 为 偿 债 来 源 的 债 务 余 额 为2.55万亿元。2012年和2013年进入偿债高峰期,偿还的债务额分别占17.17%和11.37%。

   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7月28日公布土地管理形势分析指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用地供应8.24万公顷,同比增加38.8%,大幅高于近五年同期水平,达到近年来新高。 且二季度中国土地市场指数(CLI)各分指数总体上明显上扬,地产景气指数进入红灯过热状态。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用地供应8.24万公顷,同比增加38.8%,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17.3%。从监测数据看,今年上半年房地产用地供应已创历年最高,其次为2011年、2010年。分类型看,上半年商服用地2.7万公顷,同比增加42.8%,住房用地供应5.53万公顷,同比增加36.9%,而2012年上半年两者增幅分别为4.4%和-21.7%2004-2011年,全国住房用地累计供应56.24万公顷,年均住房用地供应7.03万公顷。2012年住房用地实际供应11.08万公顷,今年计划供应15.08万公顷随着中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大,3月以来保障房用地占比逐月上升,公共租赁住房用地供应增速最为明显,上半年供应1130公顷,同比增加79.9%。

   今年以来各地加快住房用地供给,上半年房地产用地公告推出(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出让公告面积)8.65万公顷,同比增加24.8%,累计流标流拍面积3034公顷,同比减少64.3%。其中,住房用地推出5.53万公顷,同比增加21.7%。31个省份中仅4个住宅推地量低于去年同期,其余27个推地量均高于去年同期,增幅较大的包括北京市(267%)、浙江省(121%)、江西省(99%)目前地产对流动性的依赖进一步降低,加上土地供给刚性制约,单纯依靠扩大土地供应抑制地价房价已不可能。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还公布,二季度中国土地市场指数(CLI)中的地产景气分指数环比上升29.5%,同比上升11.4%,显示地产市场重新进入景气运行区间,全国地产景气指数进入红灯过热状态。1-5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4.5万亿元,同比增长32.0%,企业购地积极性上升,并向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回归,重点城市房地产用地供应增长超过三成,一线城市住房用地供应增幅大幅高于全国水平,三线城市商服用地供应增幅大幅高于全国水平。一线城市加大优质地块推出力度,溢价率较高地块持续出现,也带动市场景气不断提升。

   国土部法律中心主任孙英辉强调,目前地产对流动性的依赖进一步降低,加上土地供给刚性制约,单纯依靠扩大土地供应抑制地价房价已不可能。 国土部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全国住宅用地供应年均增长率为城镇人口增长率的3倍。住宅用地供应速度远远超过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过去8年间供应的住房用地,按平均容积率1.5计算,可建住房面积约84.36亿平方米;按人均30平方米计算,可满足2.82亿人口住房需要土地供应出去了,是否转化为实际住房供应?房子供应出去了,是满足刚性需求还是投资甚至投机需求?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存量住房、存量住宅用地数量庞大。中国社科院房地产蓝皮书称,从2008年开始我国城镇新增住房套数已超过新增家庭数,加上存量房,整体户均住房已达到或超过一套。土地要及时动工建设,住宅要落实为住房民生,否则都属“无效供应”。必须加强从土地到住房供给全过程监管,赏罚分明,否则“供地增长数倍于城镇人口增长、房价增长数倍于国民收入增长”局面不可能扭转。

   铁律之下,必有余房。把闲置房、闲置地“挤出来”,土地供应上要坚持由单一扩大总量供应转向盘活存量,提高用地节约集约化程度,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住房供应上要借鉴国际经验动真格。荷兰规定,一套住房空置一年以上,必须在政府协调下无偿提供这些住房;瑞典甚至直接将无人居住的住房推倒;在法国一些城市,房屋闲置第一年,业主必须缴纳房款10%罚金,第二年12.5%,第三年15%,以此类推。在美国亚特兰大一些地区,有的业主甚至出钱让人租住房屋,以避免因房屋闲置面临的处罚盘活存量房地产,能避免国土资源浪费,又能打击房屋囤积,抑制投机炒作。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土地政策要坚持“从严控总量、集中挖存量”,以存量土地支持新一轮城镇化发展,不允许城市圈地运动卷“土”重来。

   2013年系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偿债高峰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的10.7万亿元地方债务中,约有11.37%需要在今年年偿还,合计1.2万亿;2010年1384亿的中央代发地方债券,3年到期今年需要还本付息,合计1500亿。此外,地方政府通过信托机构融资的6500多亿元政信合作,也有一部分需要兑付。现行《预算法》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09年中央政府代发2000亿元左右的地方政府债券,并且只有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具备通过中央代发地方债券的资格,地级市、县级市禁止发行地方债券。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纷纷成立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平台公司发债券。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在“稳增长”的背景下,各地纷纷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推进步伐,地方债券发行规模逐年上涨。

   财政部已向广东省正式下达总计为121亿元的2013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不含深圳)。广东省财厅在《关于2013年省级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了债券资金的使用方案。该报告于7月30日提交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该报告指出:根据初步测算,2013年至2017年,广东省财政需筹集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本金1900亿元。省财厅建议,此次债数量中的80亿元债券资金主要用于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这些项目是指《广东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607个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它们需要总投资3.51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1.97万亿元。另外41亿元,根据报告的建议,将转贷给各市县按照资金需求情况使用,并由市县级财政统借统还。其中,26亿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普通公路建设。15亿元用于安排珠海口岸级认购填海工程项目10亿元,5亿元用于广州南沙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2013年7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还报告了2013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据快报统计,今年1- 6月份,全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483.57亿元,为年初代编预算的52.33%。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355.08亿元,为年初代编预算的44.40%。收入方面,契税完成169.68亿元,完成年初代编预算的59.54%,比去年同期增收58.14亿元,增长52.13%。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在报告中称,契税增幅高的原因是广东省房地产市场回暖,商品房交易活跃。房地产市场回暖在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中也得到体现。2013年上半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424.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收580 .20亿元,同比增长68.70%。曾志权表示,上半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增幅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带动。

   本次是广东省第三次自行发行地方债。2012年广东省政府发行地方债券金额为86亿元(不含深圳),比2011年的发行69亿元(不含深圳)的地方债金额增加17亿元。与2011年广东省第一次自行发行地方债相比,本次地方债发行金额增加75%。加上前两次非自主发行,2009年至2012年,广东省累计发行地方债(不含深圳),总计金额309亿元。广东省此次发债,适逢国家审计署正计划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审计署今年6月10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包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等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3.85万亿元。地方债局面堪忧。银行对地方政府贷款收紧是形成地方债高企的重要原因。银监会对银行向地方融资平台发放贷款已经多次发出风险预警。由于近年来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较大,今后几年地方政府想按原有路径再通过银行贷款的空间也已经非常小,发债成为地方政府满足资金需求的主要途径。

   广州地方债务总额超过4000亿吗?在2013年5月23日上午组织的例牌接访活动中,广州市审计局局长张杰明对此回应称,截至2012年6月末,全市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2414.03亿元,但并不包括利息。他还表示,广州政府性债务规模总体健康,2400多亿元的债务中,大部分都是5年以上的长期债务。5月19日,网友呼吁官方能够公布详细账本。称根据报道及文件中呈现的广州各大投融资平台从银行的贷款,可算出广州地方债务本息总额超过4000亿。但广州市审计局审计的数据则显示,截至2012年6月,广州地方债务余额为2414.03亿。还贷高峰远未到,数据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对此,张杰明昨日作出回应,称截至2012年6月末,全市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2414.03亿元。他表示,这个2414.03亿元就是本金,并不包括利息,“利息会因为偿还年限的变动而变化,不会统计在债务余额之内。”那加上利息债务规模是否超过4000亿元?张杰明解释说,这有待债务偿还之后才能知道具体数字,因为利息是会因为偿还年限而变动,比如原本是25年期的债务但明年就还清了,那么就不会产生25年的利息。他表示,广州政府性债务规模总体健康,2400多亿元的债务中,大部分都是5年以上的长期债务。

   广州市财政局局长袁锦霞作了关于2013年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举措和偿还计划(草案)的报告。截至2012年末,广州市政府性债务余额1738.37亿元,债务率为99.52%,预计2013年末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为1340.48亿元。这是广州首次如此详细地晒出政府债务规模、债务结构和资金用途等相对详细的城市负债账本。广州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欧阳知在作相关审查报告时敲响警钟:广州政府在2013年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和偿债率分别达到99.52%和19.37%,已接近风险警戒线。截至2012年末,广州市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1738.37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1143.10亿元。1997年初,广州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40.68亿元,到2010年末、2011年末和2012年末,债务余额分别为2474.54亿元、2417.26亿元、1738.37亿元。从数字上看,广州市的地方政府债务从1997年开始,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于2010年达到峰值,随后两年有所减少。

   广州通过增加预算、压减经费、回收支出进度不理想资金等措施,合理安排偿债资金,确保债务按时归还;做好投融资企业深化改革工作,落实扶持措施,完善投融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偿债能力,推进市城投集团、水投集团和地铁总公司从“融资平台公司”整改为“一般类公司”。而事实上,广州今年仍计划背上382.75亿元的非经营性项目新增债务。袁锦霞说,主要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建设、支付上一轮治水任务的项目后续款项、广花等6个收费站撤站补偿、土地储备开发及保障性住房建设。从2013年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举借、偿还计划表(草案)上看到,城投、水投、地铁公司等仍是今年的举债大户。其中,城投集团46.59亿元,水投集团27亿元,交投集团9.15亿元,土地开发中心100亿元,住房保障办5亿元,举债最高的地铁总公司达195亿元。

   数据显示,用于道路交通、环境综合治理和中心城区雨污排水系统的改造工程这三部分占了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本部)97%的举债金额,其余也用于绿化景观工程、路灯改造及光亮工程等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路灯改造及光亮工程就要举债5000万元。今年,交投集团将7.15亿元投入到广花等6个收费站撤站补偿。而广州地铁总公司投入地铁的款项中195亿元囊括地铁三号线北延段、四号线南延段、六号线及六号线东延段、七号线(一期)、八号线北延段、九号线(一期)、十一号线换线、十三号线首期(深莞穗连接线(鱼珠-象颈岭段))、十四号线首期、二八号线延长线、珠江新城集运系统、广佛线、知识城线、二十一号线多条轨道交通,涉及全市范围内的交通建设。

   “实际上公布的债务计划是首先要以广州的财力情况和债务安全为考虑,将几大集团报上来的数值进行调整后的结果。”广州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仅水投集团的实际计划比预期值增加了10亿元,另外几大集团都有所削减。该负责人举例说,此次地铁公司申请的债务计划为322.76亿元,审批过程中削减了120多亿元。这部分可以通过授予广州地铁对新建轨道交通线路站点周边300米半径范围内(城市外围尚未开发的区域范围扩大至500米)的地块进行储备整理等方式来增加广州地铁收入来源。此外,广州地铁经营、行业对外服务、地铁沿线上盖物业开发业务亦可带来可观的现金流入。

   袁锦霞表示,预计2013年末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为1340.48亿元(2012年末债务余额1143.10亿元-归还本金185.37亿元+新增382.75亿元),债务率和偿债率分别为99.52%和19.37%。广州准备怎么还这笔债?数据显示,在今年的偿债资金中,其来源除了广州城市建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企业自筹的1.85亿元,以及市地铁总公司“借新还旧”的73.51亿元,其余的182.47亿元都来自财政资金这一渠道。在2013年广州市本级偿还政府债务的260.9亿元中,企业自筹偿还份额仅占偿还总额的0.73%。城投集团、水投集团、交投集团、地铁总公司、土地开发中心、住房保障办、地方政府债券都在企业自筹资金部分交了白卷。背负着213亿元债务的水投集团,今年超过18.6亿元的还债资金全部来自财政。以水投集团为代表,水投集团主要举债项目包括城区污水治理、河涌综合整治,水浸街改造,调水补水,清淤,水浸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根据最近公开的一份《关于进一步深化市水投集团投融资改革的工作方案》,2013年至2029年,广州市财政资金将共补助水投集团384.1亿元,平均每年补助22.6亿元。而注入的国有资产包括水利水电资产以及酒店、体育馆、国际会议中心等物业资产。“举债项目多用于是新型城市发展建设、民生工作和重大项目的续建工作,但这些工作是为了推进区域建设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属必要。”广州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欧阳知说,“但债务数额比较大,需要政府工作更加谨慎,首先把债务规模管控好,其次把债务资金发挥好。政府性债务通过融资平台以企业名义向银行进行借贷,借来的资金还是投入到并不盈利公共事业的建设中。说实在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并不是企业的职能,是政府的职能。单纯利用企业经营性收入来填补企业花在公共事业的口子,企业是做不到的,只能依靠政府。”

   此说法不靠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教授林江表示,广州地方政府债务在2010年和2011年达到2400多亿元的高位,今年减少到1700多亿元,“数据的确是让民众对广州城市建设抱持信心”。他担心,政府债务的减少会否只是因为每年债务计算口径调整的原因。他指出,部分融资平台从“融资平台公司”改为“一般类公司”,“究竟这些债务是企业债还是政府债,谁说了算”。“前两年2400多个亿的债务确实数额惊人,毕竟政府的钱是该用来保民生惠民众的,不是用来还债。”从举借债务的主体看,地方投融资平台几乎背负了新增债务计划的大部分。林江认为,“其实政府举债的很多项目很难快速产生效益,财政替他们还债也不是新鲜事,地方债会越来越大,除了政府注资、开发土地权限这些渠道,到最后还提高产品价格。类似水费提高,又把问题压到民众身上。这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如果政府不能把水投公司的问题解决好,直接涉及到民众的就是水费上涨。”“说到底还是用市场手段,用好财政和税收的杠杆作用。”林江表示,可以适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通过适度举债以发展经济,要用长远的眼光和措施来有效化解地方的财政金融风险。

 

   广州市的政府性债务风险警戒线确定于2011年。当年6月30日颁布的《广州市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规定,“建立监测政府性债务的指标体系和预警机制,运用负债率、财政债务率、财政偿债率等监测指标,设置警戒线,监控政府性债务规模和风险。”该文件规定,财政债务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综合财力)须控制在100%以下,政府偿债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当年还本付息额/综合财力)须控制在20%以下。事实上,100%债务率和20%的偿债率也是国际公认的政府性债务风险指标。袁锦霞所作报告称,根据2013年广州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当年广州市本级综合财力为1346.93亿元。在执行完2013年度的债务举借和归还计划后,广州市政府的债务率将达99.52%,偿债率达19.37%

   然而,该市基础建设计划仍然任务繁重。目前广州市南沙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显著,正多方协调试图满足其资金需求。7月29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省财政厅还建议,从2013年地方政府债券基金中安排资金5亿元投入南沙,债券资金本息由广州市财政负责偿还。袁锦霞在报告中称,广州市2013年新增的382.75亿元债务计划,将主要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建设、支付上一轮治水任务的项目后续款项、广花等六个收费站撤站补偿、土地储备开发及保障性住房建设。但在广州市2013年度需要偿还的260.90亿元本息中,有76.51亿元的资金来源为“借新还旧”。这意味着广州市新增的382.75亿元债务中,事实上约有五分之一将用于偿还旧债。GDP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三的广州市,进入2013年后正面临资金窘境。根据该市财政局7月30日向人大报告的账目,2013年,广州市债务余额和计划还本付息额均逼近风险警戒线。

 

   上半年,全省商品房交易量价齐升,土地市场交易活跃,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完成1175.49亿元,同比增长85.21%,拉动政府性基金增长64个百分点。同时,与房地产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快速增长,全省共完成38.77亿元,同比增长83.12%。曾志权坦言,今年以来,广东省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企稳回升的态势,一季度全省G D P增速高于全国0 .8个百分点,同时房地产市场升温,“来源于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增长较快,贡献了财政收入增量的五成。”上半年,广东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比全国地方平均水平高2.88个百分点,是自2007年以来广东省收入增幅首次在上半年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

   今年上半年广东房地产市场升温,来源于房地产行业的税收贡献了财政收入增量的五成,广东省土地出让收入完成1175.49亿元,占财政收入增量半壁江山,6年来首次在上半年财政收入增幅超全国平均水平。曾志权在报告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时指出,一季度全省GDP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上半年,我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比全国地方平均水平高2.88个百分点,是自2007年以来我省收入增幅首次在上半年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直接带动了政府性基金增长。2013年上半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424.79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46.03%,同比增长68.70%。曾志权表示,上半年,全省商品房交易量价齐升,土地市场交易活跃,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完成1175.49亿元,同比增长85.21%,拉动政府性基金增长64个百分点。 

   广东省审计厅厅长蓝佛安向省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广东省2012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主要反映了财税管理、地方性债务、重点民生项目等七个方面的审计情况,并首次披露了对9家省属国有企业集团的审计情况。审计结果表明,2012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较好。目前,通过整改已上缴、追回或归还各级财政资金8 .44亿元,拨付项目资金1.48亿元,规范会计账目1.13亿元,促进落实资金4809 .2万元;处理有关责任人6人,11个单位受到通报批评,有关单位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47项。省财政在管理方面,审计发现,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和教育资金省级分成收入16.73亿元未入省库。3.66亿元非税收入未按规定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3.05亿元、海洋与渔业资源环境损失赔偿收入6090万元。

   审计抽查发现部分支出预算执行率低。如2012年省财政安排省政府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促进进口等7项政策配套资金19.1亿元,当年实际拨付12.54亿元,未拨付资金6.56亿元,预算执行实际到位率为66%。二是省财政2011、2012年连续安排的“重大产业开发引导专项资金”、“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专项经费”共2.17亿元均未使用,继续结转至下年;三是省财政2012年安排的“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项目”2亿元当年仅下达部门1600万元,实际支出153万元。在重点民生项目审计方面,组织对广州、珠海等17个地级以上市2011年度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简称农房改造)建设专项资金情况进行审计发现,有3个市的扶贫部门帮扶对象中有7690户(占所报数37.6%)低保户、3556户(占所报数47%)五保户不在民政部门的登记册中,身份存疑。审计还发现,有13个扶贫部门未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变更帮扶对象4144户,涉及资金4144万元;有2个县级市存在资料造假,重复申报或虚报冒领65万元;有1个县的2个镇挪用补助资金61.3万元,用于非农房改造项目及帮扶对象;有1个市、3个县(市)25户不符合补助条件的农户享受了补助资金25万元等等。

   在国家分税制中央拿大头地方政府拿小头的情况下,佛山市财政收入有被逼越来越依赖房地产的危险,解决财政风险问题一则要控制债务规模,二则要在专项支出分配绩效上下工夫。但14.24%的增速掩盖了佛山财政收入内在隐患:以房地产行业为代表的相关行业收入增长是拉动税收的重要增长极。来自佛山市地税局的材料分析称,“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上半年合计收入126.9亿元,占地方税收总收入的57.7%(去年同期53.9%),合计增量21.7亿元,增收贡献率达到78.3%,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增收贡献率达56.3%。”这意味着佛山市地税15.85%的高增长中,房地产行业增收的贡献有近6成。上半年,佛山房地产业相关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三个税种分别增长36.9%、23.6%、33.4%。“从短期来看,源自房地产的税收大幅增长缓解了财政压力,但受政策调控影响,这种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市发改局局长周文表达自己的担忧时说,如果财政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这将给地方财政持续增长带来风险。   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港保税区以及空港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4个合计28平方公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据上海规土局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市经营性用地共计出让117幅用地,同比增加64幅,土地出让金额达到了703.78亿元,同比增幅为373%。而在703.78亿元的土地出让金中,上海浦东新区土地市场就贡献了258亿元,占据了上海上半年经营性土地出让金的近37%。其中,由于世博板块与黄浦江沿岸的土地成交集中爆发,诞生了多位地王。上海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六大建设用地区域中的浦东前滩、世博园区、临港地区、迪士尼园区四大板块均位于浦东。而浦东新区也是上海自贸区的主打地。

   佛山市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有多好?仅从数据来看,上半年佛山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62.85亿元,增长28.9%。在房地产交易上则更为“火爆”:商品住宅成交金额及成交面积同比分别增长57%和49.6%,侧地扭转了去年同期负增长的态势。在一级土地市场,土地购置面积也大幅增长96.7%,同比上涨77.8%。土地出让收入(卖地收入)更是水涨船高:大增66.16%,达233.33亿元“由于土地购置面积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滞后作用,预计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周文预测说。房地产行业“火热”成为税收增长主要动力并非佛山一家。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地方政府由于楼市再度升温,相关地方税收相应增加,财政收入实现(本级)36280亿元,同比增长13.5%。而中央财政收入只同比增长1.5%。“房地产税收增长的确掩盖了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的实际,房地产受政策调控的因素比较大,并非国家鼓励类行业,一旦政策收紧,它就是财政上的X因素。所谓财政风险就是不可持续、不稳定性,地方政府应有清醒的认识。

   然而在目前分税制的前提下,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靠的是第三产业,这对佛山这样的工业发达城市来说尤为不利。佛山市地税局直言目前佛山财政的困境:地方税收过度依赖第三产业不利于财政规模的壮大和对地方经济的反哺。由于佛山工业产生的增值税大部分被中央拿走,地方政府只能分享工业发展带来的微小成果,地方财政收入越来越依赖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2012年,我市第三产业GDP占比35.6%,地税部门征收的来自第三产业的税收却占70.0%;今年上半年,全市增收前10名企业中,9家为房地产企业,增收额达到10.0亿元,对于第三产业的过分依赖,是地方税收收入结构存在较大风险。财政压力越大,第三产业负担越重,影响民生范围越广。”佛山地税局回报材料称。黎旭东对南都记者表示,这触及到目前分税制的深层矛盾问题。工业创造的税费地方留成比例过小,不利于地方政府对于工业企业发展。同时,地方财政过分依赖房地产行业,财政收入来源单一,结构存在较大风险。

   今年上半年,全国306个城市土地出让金达1.13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0%;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上半年经营性土地出让金更是接近去年全年水平。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306个城市共交易土地15493宗,平均溢价率为14.8%(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5.1%),获得土地出让金达1.13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0%。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经营性土地出让金已超1739亿元,接近去年全年1934.92亿元的水平。以广州为例,该市国土局7月8日成功出让4宗土地,成交面积总共79140平方米,金额达12.95亿元,一举创下今年单日成交土地宗数最多的一天。其中,荔湾区珠江隧道口以西AF020122地块楼面价高达19638元/平方米,成为年度广州市单价第三、荔湾区单价“地王”。而就在一周前的7月3日,京沪两地更是各出“地王”。经过62轮激烈竞拍,北京夏家胡同地块由懋源置业以17.7亿元的总价摘得。剔除保障房折合楼面价约每平方米4.1万元,溢价率约35%。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一商住地块,被万科以总价48.7亿元竞得,楼面价每平方米21415元,溢价率达到88.6%。据财政部统计,今年前5个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56214亿元,同比增长6.6%,增幅回落6.1个百分点。而据审计署此前发布报告显示,有58.34%的地方政府债务应从2013年起开始到期偿还,约计6.24万亿。

   以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四地去年上半年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今年以来月均增速估算,上述四个城市上半年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2320.39亿元、2010.73亿元、574.1亿元、687.9亿元。上述四城市上半年土地出让金情况为:上海经营性用地出让金额为703.78亿元,同比大涨373%;北京土地出让成交额约649亿元,超过了2012年全年的647.92亿元;截至6月20日,广州土地出让收入为430亿元,超过2012年全年的412亿;苏州的成交金额则为236亿元,同比猛涨530.34%。以此计算,上海、北京、广州、苏州上半年土地出让金占估算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0.33%、32.28%、74.9%、34.3%,占比均超过三成。

   在多宗高价地块成交的推动下,继1月和2月之后,7月的北京土地收入再度突破200亿元,成为年内第三个单月土地收入突破200亿的月份,达到了206.22亿元。根据中原地产的统计数据显示,累计前7月,土地出让金年内合计为870.46亿。前7月土地出让金同比2012年同期的238.5亿上涨幅度达到了265%,远超过2012年全年的647.92亿元。7月份出让的土地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三环内的绝版地块夏家胡同地块,以及位于中央别墅区的低密地块朝阳孙河地块,两宗地均引起了多家企业参与竞标,且分别获得了17.7亿元和23.6亿元的土地收入。虽然这两宗地竞争激烈,不过,土地市场的分化也比较明显,昌平南邵地块自挂牌开始一直无人应价。另外,7月份出让的多数土地的溢价率明显下行。以5月30日通州区台湖镇B-21地块(部分)F3其它类多功能用地、B-24地块U13供燃气用地为时间界限,该宗地的溢价率达到了242%。之后出让的土地中,除孙河地块及夏家胡同外,其他出让的12宗经营性地块的溢价率均比较低,大部分接近底价成交,这种情况下在6月1日前是罕见的。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公告显示,截至日前,将在8月出让的12宗经营性地块的出让底价合计120.34亿元,其中大部分为房山区域住宅地块。再加上工业用地,8月底北京年内土地出让金将突破1000亿元。

 

   自贸区中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港保税区以及空港综合保税区均位于浦东新区。面临浦东未来的发展前景,浦东土地市场也是炙手可热。7月3日下午,万科(000002)以48.7亿元竞得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区地块,成为目前年内总价地王。该地块出让面积7.9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2.74万平方米,起始价25.82亿元,成交楼面价2.14万元/平方米,溢价率88.6%。但是,这样的日进斗金的势头,却并非普遍。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土地市场成交火爆以外,其他城市土地市场今年上半年表现却不温不火。随着房地产宏观调控逐渐稳定,加上迪士尼、自贸区的预期,上海浦东土地市场发展态势或进一步上扬。2013年上半年我国卖地收入前十名城市土地出让金近4618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754亿元增长近263%。其中上海土地出让金收入最高,达769亿元,其次是北京的664亿元。但就同比涨幅来看,京沪还不是最大的,杭州同比涨幅最大,为410%,广州以368%的同比涨幅位居第二。

   广州市国土局网站显示,2013年上半年广州通过招拍挂方式挂牌出让地块共82宗,最终有71宗成功交易,同比上涨73.17%。上半年土地出让金收入超过330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土地出让面积达453万平方米7月8日,广州市国土局成功出让4宗土地,成为今年以来单日成交土地宗数最多的一天,成交面积总共79140平方米,金额达12.95亿元。其中荔湾区珠江隧道口以西AF020122地块楼面价高达19638元/平方米,成为年度全市单价第三、全区单价地王。广州案例折射出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迫切心态。在年初广州市“两会”期间,该市财政局预算显示,2013年广州市土地出让金收入预计为475.6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广州土地出让金收入已完成全年目标的69%。据国土局在土地推介会上的介绍,下半年还会大规模推地,如此看来,广州完成全年475.6亿元的土地出让目标并非难事。

   深圳市2012年土地出让收支计划日前提交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相比去年,今年深圳市本级土地出让收入增长1.5倍。2012年深圳土地出让收入为326.6亿元,市本级273.61亿元。其中,各类土地出让收入200 .82亿元,包括城市更新项目出让用地78公顷,计划收入26亿元。从区域上来看,龙岗区卖地收入最多,达到44.69亿元,罗湖区最少,福田区次之。罗湖、福田、南山三个区的收入全部来自城市更新收入。2012年深圳市本级土地出让收入为109.17亿元,2013年较去年同比增加164.44亿元,约增长了1 .5倍。深圳市政府解释说,收入大幅增长的原因,一是市本级清理动用历年土地出让收入结余73.38亿元,动用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历年结余11.7亿元,2012年动用结余资金共计85 .08亿元。二是,地铁集团补缴2011年已摘牌的项目地价款40 .13亿元。

   三是本年度供应土地中商业服务用地所占比重有所提高,新出让用地收益明显增加,预计市本级的分成收入相应增加39.23亿元。在土地出让支出中,保障性住房建设支出16 .05亿元。市政府表示,根据国家现行政策,每年应从全市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圳今年按当年新增土地出让收入约10%安排保障性住房支出,比上年增加27.6%,较大幅度提高了资金保障力度。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有四:市本级清理动用历年土地出让收入结余73 .38亿元;动用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历年结余11.7亿元;地铁集团补缴2011年已摘牌的项目地价款40 .13亿元;本年度新出让用地市本级的分成收入相应增加39 .23亿元。

   7月30日,广州市财政局局长袁锦霞在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做《关于2013年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举借和偿还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告》披露了一组数据:2013年广州市政府须归还地方债本息260.90亿元,同时拟在非经营性项目上新增债务计划382.75亿元。预计到2013年末,广州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将扩至1340.48亿元,较上年末的1143.10亿元增长17.3%。数据意味着广州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在继续扩大。而1340.48亿元的债务余额(2012年末债务余额1143.10亿元-归还本金185.37亿元+新增382.75亿元)、260.90亿元的还本付息额(其中本金185.37亿元,利息75.53亿元),这两个数据折算下来,已将广州市政府的还债任务逼向风险警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