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现在感慨生意不好做,公司不好做,实际上,生意永远都好做,也永远都不好做。中国经济还有巨大的改革红利,会涌现出很多新的生意模式。生意不是不好做了,而是企业的生态环境与生存法则发生了潜在的、巨大的、本质的变化,如果还停留在过去赚钱的逻辑上,不仅可能赚不到钱,还可能失去更多。
我们先看看过去做公司的逻辑是什么?
首先,关系至上,忽略管理。
对于关系的认识已经不用多讲,过去和将来,“关系”仍然会是中国商界的一个关键词,没有关系,想赚大钱很难;有了关系,钱来得容易,保险。所以,房地产、基建、能源这些行业是过去最为赚钱、最具有财富效应的行业。当然,这些行业中的领军企业也谈管理,而且管理水平也不低,但远远没有“关系”重要。小企业则基本上不谈管理,只找关系,所以企业文化、员工激励都成为空谈。
其次,客户为王,忽略员工。
谁来买单当然是很重要的问题。为了维护客户可以一掷千金,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不管是张志军案还是雷震富案,都看出某些老板为了谋取利益,为了搞定最大的“客户”——政府要员,手段恶劣、卑鄙,出手阔绰、奢靡。但很多老板在对待员工和供应商方面,就显得非常“吝啬”,千方百计压缩成本,从来不考虑员工的中长期激励,不考虑与供应商的共生共赢关系。员工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因此流失率很大。供应商被一味压缩利润,于是偷工减料造成了很多质量问题。企业与供应商、员工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这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最后,拼命赚钱,忽略信仰。
中国过去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国家形成了巨大的财富积累,但并没有流入到普通民众手里,而是聚集到少数人手中。这个社会的财富效应出现在三个方面,能源、房地产以及公司上市。具体表现就是煤老板的暴富、房价飞涨、公司上市圈钱。中国股市圆了很多老板的梦,但不幸的是,普通股民损失惨重。如果一个社会的财富都是通过这种非公平的方式流入极少数人手里,普通员工和民众无法分享社会和企业财富积累带来的利益,那谈何工作激情和幸福快乐呢?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正是这种不公平带来的心理畸形、变态、扭曲造成的。很多老板信佛、信教,可是缺乏真正的“慈悲、济世、回报”心态,宗教过于功利化、世俗化,导致这些老板与员工之间很难发自内心地去沟通与交流。
不久前的京温事件虽然平息了,造谣者被绳之以法,但政府要反思,为什么这种谣言会一呼百应,民众的怨恨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点燃?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惊闻厦门公交车纵火案,40多个无辜的生命逝去了,我们应该抱怨那个纵火犯还是反思这背后所引发的公众道德教育、公平正义、宗教信仰?
没有一种赚钱模式可以持续不变,过去赚钱的逻辑未来一定不试用。现在很多老板都很迷茫,感觉赚钱越来越难,关系越来越难维护,员工越来越难管,成本越来越高,客户越来越难找。就如同房地产行业过去10年赚钱的逻辑未来10年一定不试用,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企业就会处处被动。
战略决定文化,观念决定命运,一个企业的战略思维决定了文化的核心要素与做事风格。只有看清楚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才能深刻理解企业管理模式需要巨大变化,必须进行观念革命,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抓住时代赋予的新机遇。
一、 政府权力不断下放、收紧,权力寻租的风险越来越大。
只要有权力,就必然有寻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随着行政权力下放与官员财产公布等一系列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自我革命”势必要打一场攻坚战。“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不断深入,过去官商勾结的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收敛,但也很难完全根除。对于企业来说,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过去那种搞定一个领导,就成就一番事业的格局会发生变化。中国经济会越来越市场化,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况会降低。
二、 土地政府的格局短期内无法根治。
随着国家对资源、能源、房地产管控的不断加强,以及行政审批权的不断下放,地方政府手里的资源将主要是土地,因此,地方政府只能在土地上做文章,这是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国情。
但土地自己不会生财,必须有实业作为依托。土地无外乎三种用途,住宅、商业与工业,而住宅与商业地产都必须依存于当地的工业与实体经济,否则就是房价泡沫,比如鄂尔多斯与温州,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房价泡沫一定会破灭。
因此,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任务非常艰巨,这首先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过去那种权力导向型政府必须要向服务型、专业型政府转变,要能做好产业规划、培育,做好人才引进、培育,这是必要和必需的。
三、国有与民营之争。
国进民退现象在很多行业愈演愈烈。国有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让政府更放心,因为他创造的财富是国家的。国有企业不仅在涉及到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的领域发挥巨大作用,还在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政治作用。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国有与民营的混合经营模式会成为常态。国有企业要做大做强,他可以用手中的资源与民营企业合作,这种股权混合模式会成为很多领域的特色。比如万通的冯仑,与天津泰达合作进行房地产开发,可以起到双赢的效果。
政府会加强对国有企业或者股份制公司的国有资产的监管,国有资产是目前中国政治经济稳固的根基,因此不太可能动摇。现在国有企业上市融资或者银行贷款相对民营企业容易很多,因此民营企业可以考虑与国有企业进行合作,虽然出让一部分利益,但是公司做的更稳健,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
从长远来看,一方面国家在基建、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会成为主导,但国有企业股权完全可以多元化,一股独大并不利于企业发展,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和薪酬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民营企业可能在快消、制造行业占据重要位置,这些领域都是充分竞争。但是我们看看伊利与蒙牛的竞争,民营企业在这场竞争中并没有太大优势。
这一代民企很多是靠潜规则野蛮成长起来的,带有强烈的逐利性和功利性,社会责任感不够,财富分享度不够,赚了钱都是自己的,缺乏正面的社会效应,这就出现了很多老板奢靡的生活以及富二代炫富的事情。当然,想通了的企业后来成为华为、联想,但毕竟太少。这么多如此有钱的老板,却出不了几个慈善家,真正的企业家也少之又少,我们的商业文化比起美国来,还差很远。因此,国家对这些做大做强的民营本质上是不放心的,指望经济领域的全面私有化是不可能的。
四、内需之困与品牌时代的到来。
扩大内需其实是个美丽的假设。没有收入增长,哪来内需增长;没有产业升级,哪来收入增长;没有创新机制,哪来产业升级?政府职能不变,哪来创新机制?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逻辑和因果关系,是相互联动、互相制约的,不系统改革,谈何扩大内需?
远的我们管不了,就说说产业升级吧。工业企业的升级靠科技创新,消费品行业的升级靠品牌。科技创新要靠政府投入,如果“关系”和炒房、炒股更具财富效应,谁还安心搞研发呢?这就是郎咸平一直说的中国制造业危机。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产业链非常完整和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个是东南亚和美国等国家不具备的,因此,虽然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出口没有以前迅猛了,但比起东南亚国家,优势仍然非常明显。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不是品牌大国、技术大国。
很多人对品牌的理解就是“知名度”,实际上这非常片面。品牌是一种体验,是消费者通过消费你的产品,带来的物质与精神感受,因此,品牌提升需要从心理学、管理学、营销学、科技水平各个方面进行,而绝不是打打广告而已。想想苹果是如何崛起的,也想想今天的三星是如何挑战苹果的,我们就会明白,品牌的背后是精神、文化与技术。
国内很多品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白酒而言,我早就说过,目前的茅台、五粮液的品牌塑造有很大的问题,果不其然,现在反腐对茅台、五粮液的打击很大,这促使他们去思考,到底他们品牌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形成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汾酒虽然销售额已经过百亿,但董事长说过,汾酒还没有靠品牌去赚钱,说的很理性。我们再想想李宁的不进则退,似乎看到,很多中国品牌包括一线品牌,他们的生命力还很脆弱。
看清趋势,厘清思路,才能谋定未来。中国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期,关键是思维要改变,才能发现真正的机会。真诚地送给那些有理想的企业家一句话,有大格局才能有大成就,有大思维才能有大未来。
本文作者:韦华伟,北京远创明德管理咨询公司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