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迁安市在打造“魅力钢城、绿色迁安”进程中,努力实现由“生态换取增长”转向“生态优化增长”,在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连续4届位居我省县级市首位,并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今年1—5月份,完成全部财政收入45.5亿元,同比增长23.9%;地方财政收入19.9亿元,同比增长42.2%,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共赢。
哪里的体制活、环境好、开放度高,生产要素就会向哪里聚集。作为一个依矿而起、依钢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曾一度成为制约迁安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此,迁安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四五”转型攻坚计划中明确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增长、打造绿色城市,建设“魅力钢城、绿色迁安”的目标,把全市统筹规划为三大主体功能区(西部工业区、中部和南部生活服务区、东部和北部农业生态区),实行三区互动、分类推进、差异发展,各功能区以生态绿道为相互连接,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生产布局。按照在田园中建城市、在公园中建社区、在花园中建企业的思路,通过积极的生态环境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努力打造宜居生态绿城。
一、坚持把构建生态文明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路径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构建与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立足迁安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定位,着力做好整合、延伸、循环、提升、拓展五篇文章,构筑以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为支柱,以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为驱动的“三足鼎立、两翼齐飞”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做强做优精品钢铁产业。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级精品钢铁基地的目标,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的思路,谋划实施了总投资374.1亿元的22个钢铁提档升级、链条延伸项目,实现了装备大型化,全市70%以上的钢铁产能来自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产业技术水平走在了全省前列;实现了产品高端化,随着投资140亿元的首钢迁钢冷轧硅钢、15亿元的思文科德电工钢及镀锌板、10.6亿元的祥燕管材等项目的实施,冷轧硅钢、薄壁管、彩涂板等高端产品将成为主导产品。
二是做大装备制造产业。把钢铁产能转化为产业的优势、产品的优势,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依托投资15亿元的首钢重型矿山设备制造基地项目,成功引进了柳工集团,实现了柳工集团与首钢重汽的强强联合,特别是随着三一重工区域再制造中心的加快建设和中国500强—徐州重工集团投资60亿元的北方工程机械制造基地项目的顺利推进,一个北方装备制造业基地将快速崛起。
三是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坚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积极打造迁安钢铁物流品牌。投资3.5亿元的中铁联合物流基地项目已经投入运营,世界500强、全国物流业龙头浙江物产集团投资30亿元的北方钢铁供应链物流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全国行业排名第二的天津物产集团投资10亿元的迁安综合物流中心项目已经签约。国内排名第一、二、八的物流三巨头齐聚迁安,将引领迁安形成辐射三北、面向国际的物流大格局。
四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江苏华尔润建材优质浮法玻璃项目、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低辐射镀膜浮法玻璃项目的建设,玻璃产业渐成规模;正元集团与包装巨头、世界500强—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实现战略合作,投资44亿元的正元文化产业园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思文科德公司八色印涂铁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全国最大的彩印包装基地正在形成,传统产业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百善药业、葵花药业、北京英诺特生物制药和天圣制药的不断集聚,生物医药产业获得空前发展;投资100亿元的中国动漫集团龙山动漫文化产业园、投资80亿元的第四代城市综合体—天洋城、投资40亿元的迪信通华北总部、投资20亿元的香港赛伯莱长城国家公园等项目的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休闲农业、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二)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构建具有迁安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双三十”单位示范工程为引领,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淘汰落后产能,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强力淘汰落后产能。坚决贯彻国家、河北省和唐山市节能减排的工作部署,对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实施了取缔关闭、停产治理。依法先后取缔关闭非煤矿山179家、危化企业15家,拆除了全部27座400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4座25吨转炉、7列箱式烧结机、1条450毫米轧钢生产线、全部淘汰了2.2米以下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和7条造纸生产线,淘汰落后炼铁能力549万吨、炼钢能力28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6.6万吨,造纸生产能力1万多吨,为产业的不断升级赢得了先机。
二是全力推进节能减排。持续开展安全整顿治污减排百日攻坚联合行动、节能减排安全生产攻坚行动、节能减排集中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的审批,把好企业的入口关,拒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24个。累计投资80多亿元,完成减排项目188个,年减排二氧化硫13878.67吨、化学需氧量 4713.7吨,年可节约标准煤275万吨,增加效益52亿元;大气环境质量全年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1天,滦河迁安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为载体,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污染防治逐步由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全市18家国控、省控重点企业都提前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在钢铁、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全面推广富氧喷煤、高炉煤气回收、钢渣水渣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其中迁钢公司的CCPP燃气蒸汽循环发电机组容量达150MW。投资7.15亿元的首钢迁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投资30亿元的复旦复华东英吉利大学低碳科技示范园等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不断提高产业关联度,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现已形成了采选、机制石灰、焦化、钢铁、机械制造、建材等产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做到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整治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天蓝水碧的生态、宜居魅力钢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群众的强烈愿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城市品位和内涵引领产业发展的优质转型平台。
一是强基。累计投资55亿元实施了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管道燃气等110余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截至目前,城市道路长度达到191.5公里;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6万吨,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8万吨,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64%;集中供热面积710万平米;城市污水处理率、气化率、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了100%;节能建筑占全市建筑总量的51.5%。
二是治水。在2003年投资28亿元实施滦河生态防洪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今年3月又投资118亿元实施了的集河道疏浚整治、湿地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于一体的滦河生态综合开发工程,对 23.5公里河道进行整治,昔日的滦河荒滩将形成24平方公里水面、湿地和17平方公里森林绿地,滦河将成为城市转型的启动区、助推产业发展的引擎、休闲旅游和相关服务业发展的平台。投资6.4亿元引滦河水入三里河,将在一个干涸多年、污染严重的旧河沟改造成为了文化遗产的廊道和生态休闲的廊道,三里河综合改造工程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形成了“城水相映、山水相映、林水相依、碧水灵动”的城市景观和“城在山中环抱、市在林中建造,水在城中环绕”的城市风貌。
三是植绿。围绕“四环(环厂企、环村庄、环城镇、环园区)、四院(机关单位、企业、社区、农村庭院)、三沿(沿公路、沿河道、沿绿道)、两山(荒山、矿山)”实施了绿色屏障工程,在沙化耕地实施了防护林工程,在宜林荒山实施了水土保持工程,对5个水土流失严重的面积为125平方公里的小流域进行了全面生态修复,在城市周边、道路、河道两侧和沙坎地区建成了大片生态林地。在三大主体功能区之间,建设总长113公里的“三纵一横”生态绿道,在绿道两侧以“顺藤接瓜”的形式,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公园、农业观光园、采摘园。几年来,累计造林48.8万亩,全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4.84%、42.11%和19.47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9.1%,形成了以退耕还林为主的城乡一体生态防护林体系。
四是修复。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和投入机制,对铁矿的采场、尾矿库、排土场全面开展了工程修复、地貌修复和生态修复。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种的原则,制定了尾矿库坝体外坡绿化、尾矿库库内绿化、闭矿区开采创面绿化、废料场顶部绿化、废料场坡体绿化五种绿化模式,现已探索出利用排土场建设村民中心的惠民型、利用废弃尾矿库建设综合养殖、综合性生态农业项目的效益型等四种恢复治理模式,涌现出了利用矿山废料台建设的集旅游观光、百果采摘、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瑞阳生态农业大观等一批矿山生态恢复的典型。
二、坚持把构建生态文明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
(一)建立健全政策导向激励机制。围绕实现绿色增长,为激发企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每年市财政拿出1000万元以上,建立节能减排专项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
(二)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制定规划。围绕可持续发展,突出生态环保理念,在河北省率先完成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市环境功能区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市循环经济规划》等一大批专项规划。三是强化目标考核。制定出台了《关于治污减排安全整顿责任追究的若干规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实施方案》、《镇乡环保目标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等,对市直各部门、镇乡实施了环境保护目标、节能减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三项考核,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全市上下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公众积极参与的环境管理体制。
(三)建立健全环境监管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了减排台帐和减排档案制度,对年能耗量在3000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计量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制度,加强监管,定期调度。二是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招标、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办法,投资7800万元建设在线监控系统。全市共完成42家企业101台(套)的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国控、省控重点企业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控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实时监控。
三、有益启示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迁安在转型中把经济活动纳入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提升经济发展生态亲和力的做法,做到同步发展、同步推进,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迁安的实践证明,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建设就会失去活力;没有优良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应有的基础,发展将难以为继,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能够实现互为促进、互为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更高形态,是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融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要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节约、环保、和谐的现代产业体系。可以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也是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也是提高产业系统生态含量的过程。迁安依托生态提升,促进了产业优化,塑造了一个全新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迁安的实践证明,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能够加速经济要素的聚集式发展,体现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特征。
(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强化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政府是推进转型的主导力量,必须对政策体系进行全面调整,强化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投资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承担起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迁安在转型中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推进,使生态环境建设指标成为促进产业优化发展的有力杠杆,实现了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的目标。迁安的实践证明,建立长效机制,是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的保障。
(省委政策研究室、迁安市委研究室联合课题组,组长:王书利,副组长:田立生、胡冬原,成员:刘桂栋、赵立文、张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