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鬼城如何走出品牌营销困境?


丰都鬼城天子殿古建筑群全景图

    丰都鬼城的品牌营销,一直是困扰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的莫大问题。作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名胜古迹,丰都鬼城的最大看点,就是一个“鬼”字。但其品牌营销的最大难点,也是一个“鬼”字。只要说到鬼,就让人想到封建迷信。以至于谈鬼色变,人皆避之唯恐不及。多年来,丰都鬼城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任何动作,几乎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也难怪,当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信仰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属于绝对无神论的思想体系。既然连神都不信了,更何况是鬼呢?所以,丰都鬼城的品牌营销,也只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忽而丰都名山,忽而中国神曲之乡,忽而人类灵魂之都,搞得市场云山雾罩,让游客不知就里。

如何才能打破这一品牌困境呢?我们的营销建议是六个字:正名、扬弃、简约。

一是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丰都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应该面向旅游市场堂堂正正地大力宣传“鬼城”品牌。

鬼城的价值内涵是鬼文化。鬼文化不等于封建迷信,也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西方有吸血鬼,至今活跃在舞台上和银幕上,并且深受全世界影迷的喜爱。日本有鬼怪,日本文学和绘画中的许多作品,都是以鬼怪故事为题材的,其中画鬼最出名的画家是鸟山石燕和水木茂。而日本的国粹“能剧”,大多是鬼的世界。

但是,全世界被称为“鬼城”并且集千年鬼文化之大成的,只有丰都鬼城。可以说,“丰都鬼城”四个字,本身就是价值巨大的品牌资产,不仅是第一,而且是唯一,具有品牌稀缺性。任何绕开“鬼城”二字的品牌努力,都是事倍功半的,注定不会取得市场成功。

在西方,每年的万圣节是一个狂欢的节日,许多年轻人装扮成鬼的模样上街游玩,我们就曾在温哥华夜晚的天车上遇到过这样一群年轻人,感觉不是恐怖而是有趣。在日本,鬼怪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举行全国鬼峰会,现场表演鬼故事题材。日本各地都有祭鬼仪式,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国家保护。现在,万圣节也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并且为年轻一代的旅游消费者所喜爱,去年广州长隆举办的万圣节活动就取得了很大的市场成功。

人们为什么会喜爱鬼文化?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小时候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爱听鬼故事,听了又害怕,但又还想听。那种惊悚的感觉,是一种很特别的快感体验,以至于过了很多年都很难忘记。这也许就是与鬼有关的小说和电影总是长盛不衰的一个原因吧。其实,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未必真的相信鬼的存在。就像乔布斯说的,“死亡很像生命中最好的发明。它是生命更替的机构。这很戏剧化,但这也是事实”。然而,就像人类登上月球之后嫦娥奔月的故事依然动人,人们在灵魂深处还是愿意相信有另外一个世界。试想,一个人离开现实世界之后,如果灵魂也随之消失,那该是多么无趣。影视节目正是洞察了人性的这种心理,让观众喜爱的演员和歌手在银幕和舞台上一次次复活。既然如此,丰都鬼城为何不能以鬼文化为主题,让游客获得独特的旅游体验?

二是扬弃。我们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应持的正确态度是“扬弃”。既抛弃又保留,既克服又继承,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全盘否定。对于流传千年的鬼文化,也是如此。

追溯鬼文化的起源,既是人对生命的敬畏、期盼和追问,也是宗祠文化的发端。《礼记·祭义》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法》又曰:“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也就是说,古代帝王死后可以进宗庙,众生无庙只能为鬼。这显然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所以到了宋代,朱熹出于家国一体的观念,开始提倡建立家庙。而家族宗祠不仅是传承血脉,还起到了凝聚社会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鬼的形象也不都是面目狰狞。比如屈原的《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在屈原笔下,这个山鬼无异于山林女神,其痴情率真、忧伤孤独的内心独白,让人感受到巴楚文化的浪漫色彩。

宋元之后,鬼文化更是成为文学和戏曲的创作主题,比如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以及汤显祖的《牡丹亭》。《牡丹亭》原名《还魂记》,写的就是人鬼情未了的故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死,死不可生者,皆非情之所至也”。堪称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之作,体现了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准。

那么,丰都鬼城的文化价值在哪里?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筑,二是思想,三是民俗。

1.建筑艺术

丰都鬼城的核心景点是天子殿,位于丰都名山之巅,是一处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清代古建筑群。1958年,周恩来总理视察酆都县,建议将酆都改名为丰都,并且拨款修缮天子殿古建筑群。1982年,丰都名山作为长江三峡风景区的一部分,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三峡沿线的许多城市和自然景观被淹没了,但是丰都鬼城因为建在山上而未受到任何影响。所以当地人说,这里是九龙捧圣的一块风水宝地。

这当然是一句戏言。不过,透过天子殿的名称演变,我们还是能约略窥见千年历史长河中鬼城文化的滥觞和流变。天子殿原名乾竺殿,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乾竺就是天竺,是印度的古称,说明这里最初是跟佛教有些关系。唐代这里建有仙都观,宋代改名景德观,又名白鹤观。仙都和白鹤都是道教的说法,就是驾鹤仙去的意思,是对死的婉称。景德是宋真宗的年号。说明至少在北宋年间,道教在当地的影响已经超过佛教,这里已成为道教中的阴王之所。明代又改名为阎王殿,后毁于火。清康熙三年重修,原名阎君殿,道光年间改名天子殿。这说明到了明清时期,丰都鬼城作为道教之鬼国幽都的地位完全确立。

2.尚善思想

丰都鬼城在文化方面的特点,一是儒学为本,佛道融合。佛教方面,一山门,二钟鼓,三重堂,报恩殿供奉地藏王菩萨,百子殿供奉送子观音。道教方面,玉皇殿,天子殿,二仙楼,据说阴长生和王方平两个道士曾在此修炼成仙。儒教方面,虽无具体建筑形态,却是佛道取舍的价值标准,合则留,不合则舍;二是多神崇拜,和而不同。哼哈祠供奉《封神演义》中的哼哈二将,财神殿供奉文财神比干和武财神赵公明,廖阳殿供奉朱元璋之子、蜀献王朱椿,药王殿供奉孙思邈和邳彤。这些人物貌似混杂,实则有序,其生前行为或是经世济民,或是积德行善。天子殿前的一副楹联,“任尔盖世奸雄到此亦应丧胆,凭他骗天手段入门再难欺心”,凸显的是惩恶扬善的价值观。

3.民俗风情

在千年历史演进中,丰都鬼城逐步发展出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既有鬼城庙会和故事传说,也有建筑、雕塑、音乐和舞蹈,比如解冤忏、响篙舞和神鼓舞。而每年庙会巡游的天子娘娘,也顺应民众的心理需求,长得貌若天仙。天子殿的阎王老爷,也是相貌堂堂。

总体而言,丰都鬼城的鬼文化特征,并非阴森恐怖,而是善恶昭彰。“只因人间多不平,便向阴曹寻公正”,表达的是人们想象中的光明世界,跟阳世相对立。善恶标准则以儒家理论为纲。

三是简约。丰都鬼城的鬼文化,历经千年发展,融合儒道佛,杂陈药医巫,既有规范严谨的建筑形制,也有子虚乌有的神话传说,故而体系庞杂,精华与糟粕并存。这对品牌定位和市场传播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化繁为简。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很高的能力,需要我们具有宏观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先做好前期的史料研究。丰都鬼城作为一个名胜古迹,品牌营销就是文化营销,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宣传时,要注意拿捏历史文化表达的分寸。对于史料的挖掘和文化符号的提炼,要以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加以仔细辨析,并且多方求证,广泛听取行业专家和本地学者的观点;同时,对于将在品牌传播中引用的历史资料,要做到有稽可考,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削弱景区的历史文化真实感。

比如,景区原入口处的牌坊上有两句诗,“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据说是李白游名山所写。但在查阅《全唐诗》时我们发现,李白原句是“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 北罗酆就是罗酆山。根据葛洪《枕中书》记载,“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因为山在北方癸地,也称“北罗酆”。而丰都在东汉置县时因平都山而得名平都县,隋唐改为都县,明初改为酆都。虽说这样的附会之说作为戏语亦无不可,但在品牌传播中不宜使用。

不过,旅游营销毕竟不是考据学,有时候也要有模糊思维。比如,苏东坡《题平都山》,“平都天下古名山,自信山中岁月闲”,见于清同治年间的《丰都县志》,平都山就是依据这首诗而改为名山的。如果按照考据学的原则,孤证不立。但是,只要诗句有明确的出处,在旅游营销中还是可以大胆使用。

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在对外开展品牌营销时,则应本着“简约”的原则,重点传播景区的核心价值观。就丰都鬼城而言,鬼城文化贯穿始终的是惩恶扬善。惩恶,目的是为了扬善。所以,核心是善。

丰都鬼城玉皇殿前面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的是四川省原书协主席李半黎先生的书法艺术画押组字,构思精巧而有趣,中间一个大字,分别由四个字组成:唯善呈和。这四个字,就是丰都鬼城应该向旅游市场传递的价值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