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农商行能做什么


  今年“两会”后,全国城镇化规划草案已基本定稿。草案指出,未来城镇化将从户籍、土地、住房、财税、城乡投融资等改革着手,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改革支持。紧随其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发改委已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其中,“以点带面,以线带面”的总体思路势必使城镇化建设逐步、有序地全面铺开,农村人口将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将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

  农民离开土地是否会水土不服?城市大门不设限敞开后,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就业需求增加、环境资源紧张等问题是否会浮出水面制约城市发展?这一系列问题,都将考验城镇化进程。作为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地方经济的农商行,如何帮助与自身关系紧密的“农民”实现向“市民”的身份转换,解决进城居民“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和“劳有所得”的三大问题,满足进城居民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和城乡经济纽带作用,都是农商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毫无疑问,农商行应继续发扬“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的优良传统,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角度,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同时,要充分看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消费、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为农商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农商行应抓住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机遇,逐渐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构想。对此,农商行在维护“三性”原则的前提条件下,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可以采取“五项措施”,积极探索和找准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

  一是加大政策倾斜。第一,调整信贷结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中小城市建设,主要在发展城镇经济、促进社区服务水平提高上开展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运输、储存等,同时积极支持面向城镇社区服务的各类服务机构,特别是有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第二,完善信贷政策。针对新型的“三农”贷款,出台农村城镇贷款的操作制度和管理办法,适当开辟或通过银团贷款等形式发放农村城镇建设的专项贷款,从利率、服务等方面落实和实施支持农村城镇建设的贷款优惠政策。第三,建立绿色通道。建立城镇化建设贷款项目的绿色通道,从受理、调查到审批,减少中间环节,提升业务办理效率。

  二是加快产品创新。继续加快开发类似“快付通”工程、农户免担保贷款、“阳光信贷”等方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金融服务产品的步伐,从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和消费金融需求等方面,整合研发符合小城镇建设特点的金融产品,设计金额相对较小、门槛相对较低、风险比较可控的信贷产品,满足城乡多种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以“标杆网点”建设为抓手,通过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适度将网点设置向农村新型社区、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等重点区域倾斜;通过进一步完善网点功能,在加快传统网点建设的同时,扩大自助设备覆盖面,提高服务能力;通过进一步加强电子银行建设,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捷服务。

  四是加强银政协作。一方面,通过银政企座谈、“一对一”帮扶等方式,加大对基础设施、全国事业及公益性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捐赠。另一方面,通过协同解决小企业贷款难和担保难问题、提供信息咨询和优质高效服务,引导新成立的农村经济实体和组织在建制镇中落户发展。

  五是加强风险防范。农商行在支持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在产品创新、信贷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强与政府部门、外部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力度,规范业务操作,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在深入研究市场、开展专项贷款试点运行方面,制定分阶段、分步骤的业务推进目标与措施,强化风险控制。 (作者:汪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