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先生的禅缘
让易道心法重新回归中华文化主流,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一提,那就是宋代新儒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先生。周敦颐先生留下的著作很少,最重要的代表作,其一为《易通》,又称《通书》;其二为《太极图说》。我们中学课本以前收入过一篇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写得非常好。以前只知道这篇文章好,自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后来研学周敦颐先生的《通书》和《太极图说》,才知道这人是二程子的老师,乃不世出的一代圣贤人物!
我曾在龙江书院把周敦颐先生的《通书》和《太极图说》认真讲过一遍,对此感受更深。周敦颐先生的学问精神从哪里来?是参禅开悟以后,再回到中华古圣的经典里,尤其是从《易经》和《中庸》里,发现原来中华古圣与禅宗祖师是一个鼻孔出气的。他早先在江苏润州鹤林寺的寿涯禅师那里参学,寿涯禅师曾传了他一个《先天地偈》: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这个偈子也有说是梁武帝时代傅大士所作,这个我们且不管了。总之,这个《先天地偈》对周敦颐的影响非常大,我们读《太极图说》,开篇第一句“无极而太极”,就深得此偈之三昧。他在寿涯禅师那里参禅有悟,之后又游学于当时的著名禅师,包括佛印了元、晦堂祖心、东林常总等门下。在禅史记载上,周敦颐是嗣法于庐山东林寺的东林常总禅师,所以他曾说:“吾此妙心,实启迪于黄龙,发明于佛印。然易理廓达,自非东林开遮拂拭,无繇表里洞然。”
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儒学和禅宗有这么近。周敦颐先生开悟以后,再回头去读《易经》,去读儒家的经典,这才发现,原来明心见性之学,不只在佛教禅宗里才有,中华古圣们也早就说过这事啦!
那么,儒家是怎么说的呢?我们看《中庸》一开篇就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要达到“中和”的状态,天地就各安其位,万物就生生不息。
《中庸》讲的是“致中和”之道。那么,什么叫“中”呢?“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们看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的念头,就在我们的喜怒哀乐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各种情绪、各种念头还没有生起的时候,这就是儒家说的“中”啊!禅宗讲“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你说讲的是不是一个东西?“中”啊!但是,我们也不能永远处在“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一点情绪都没有、一点脾气都没有,那就是木头人啦,至少在人群中也是没用的窝襄废,不行!所以,该有情绪时还得有,该发脾气时还得发。
那么,遇到该发脾气的时候,怎么发最好呢?要“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脾气正好发在点子上,要正中节点。“中节”嘛,就像要破开这个竹子一样,最关键的地方,就是竹节嘛,你的力量正好用在竹节上,竹子一下就迎刃而开了。这个就叫“中节”。所以,我们的“喜怒哀乐”不是不发,一定要发的。如果脾气老是不发,那就可惜了!可惜什么了?可惜人的精神能量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都是精神能量的体现。我们之所以不轻易发出来,是要把精神能量蓄积起来。蓄积起来干什么?并不是永远蓄积在那里,即使你是一个蓄电池,也是要用的嘛。蓄电池平时不要用,要等到停电、缺电的非常时候,拿出来用就刚刚好。
所以,我们的精神能量平时要积蓄起来,但到了该用的时候、该用的地方,只要运用得当,那就是“发而皆中节”,就“谓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