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水城区出去,爬上几座山,再绕几道弯,在一片小盆地里,就是甸尾乡的所在地。正值马铃薯收获季节,一路上随处可见运输马铃薯的卡车和农用车,田地里收马铃薯的人群忙得不亦乐乎。在该乡的入口处,“生态之乡·马铃薯之乡”的形象宣传牌显得格外醒目。
“甸尾的马铃薯不但长得好,而且还很好吃,经过多年的不断培育和完善,甸尾马铃薯已经在市场上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经常供不应求,乡党委、政府今后要大力打造这一产业,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建水县甸尾乡党委书记何丽这样推介该乡的马铃薯。
10余年培育终成气候
甸尾乡的马铃薯产业也是一步步培育起来的,种植马铃薯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仅是零星种植。由于该乡气候条件较好,种植出来的马铃薯个头较大,而且品质较好,深受消费者欢迎,甸尾乡党委、政府决定大力推广种植反季节马铃薯,不断引导当地农民扩大种植规模。
据悉,2000年甸尾乡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仅有8000亩,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到2013年,甸尾乡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到18000亩,全乡6个村委会都进行大面积种植,户均达4亩左右。
今年,甸尾乡马铃薯大获丰收,远销北京、上海、陕西等地。据统计,今年甸尾乡的马铃薯均价为每公斤3.2元,亩产1800公斤,亩创收5700多元,为老百姓创收近亿元,人均实现马铃薯创收7000多元。
采访中,正好赶上村民大量销售马铃薯,该乡铁所村委会的农户赵福贵家今年种了4亩马铃薯,目前卖了1.5亩,价格较去年有所提高。他说,现在种植马铃薯有盼头,大家都很积极。由于市场前景看好,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种植马铃薯的行列中来,马铃薯真正成为甸尾乡继烤烟、小米辣之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何丽介绍,为了提高农户的栽培技术水平,确保产业持续发展,该乡党委、政府不断加大了对农户的培训,以科协、农推站为技术部门,提供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每年派工作队进驻种源基地,严把种子质量关,及时进行新品种、高产攻关试验,不断优化品种结构,不断摸索高产栽培技术。
何丽说,去年,甸尾乡主动邀请云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和建水农科所的技术人员对该乡的马铃薯种植进行技术攻关,以期提高产量,在农户家田地里开辟了半亩实验田,结果效果很好,产量比普通田地大大提升,创造了该乡马铃薯种植以来的最好成绩。何丽说,这一实验成果将逐渐向村民推广,不断提高该乡马铃薯的产值。
据悉,该乡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农户栽培技术的指导和培训,逐渐形成“政府+科技部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到目前为止,今年该乡共举办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会7期,现场培训会4期。
产业化发展
在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全乡也在不断创新种植和推广模式,从2009年开始,该乡及时成立了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实现产业化发展。
何丽介绍,成立合作社使农户成了市场的主体,增强了农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克服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同时,合作社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进一步发挥了合作社的专业和聚集效应,大大提高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到今年,该乡共成立了4个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加合作社的数量,不断扩大合作社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合作社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水平,发挥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品位”和龙头效益,有力地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促农增收。
在成立合作社的同时,该乡还建立了优质马铃薯示范基地,以期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何丽介绍,该乡在铁所村委会坝子河建立了1000亩优质马铃薯示范基地,依靠政策与科技,培育龙头产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了基地的产业化优势,从栽培管理上、经营模式上、产品品质上发挥宣传示范作用。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甸尾乡的马铃薯产业得到迅速推广。
在提升质量和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甸尾乡也加大了宣传推广,树立品牌意识,外销马铃薯都统一包装,统一品牌标识,在收购现场,每一袋马铃薯的外包装上都把产地统一为“建水·甸尾”,并标注在明显地方,以提升知名度。
促民致富的“金豆豆”
“甸尾的马铃薯外观好看,而且品质也很好,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来自陕西的收购商王峰这样评价甸尾的马铃薯。
王峰专门做马铃薯生意,经常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对马铃薯的品质判断很有经验。一到收获季节,王峰就驻扎到甸尾乡,在田地边搭建简易棚,一住就是两个月。多年来,他已经熟悉了当地的农户,看到农户来交马铃薯,他会主动去帮忙。
据悉,每年一到马铃薯收获季节,全国各地的收购商都聚集到甸尾,为的就是能收购到品质较好的马铃薯,以期卖个好价钱。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激发了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而且也间接带来了小米辣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因为信息的流通,让藏在深山的甸尾也不断走向了大市场。”谈到甸尾的马铃薯发展趋势,何丽这样说。
据悉,该乡的马铃薯产业带动了包装箱、内膜、箱内用纸、胶带等产品的销售。由于外商的大量涌入,使外界开始了解甸尾,开始关注甸尾,小米辣是甸尾乡农民创收的又一产业,马铃薯的发展为小米辣的发展打开了销路,同时,马铃薯的经营、销售、管理模式也为小米辣提供了示范。另外,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还让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年四季有活干,在马铃薯采收期间,农户不仅要忙着采挖销售,还要忙着给收购老板打工,一天装箱可收入60元,装车一天可收入100多元。据悉,在每年的马铃薯收购期间,还促进了当地餐饮业、百货零售业的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要把马铃薯产业培植成甸尾乡农民发家致富的朝阳产业,让马铃薯成为促农增收的‘金豆豆’。”何丽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