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大学必须办出特色


  201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传递出一个让人不太乐观的信号:2013年在广东省求职的大学生预计超过65万人,然而全省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比去年减少了10%,2013年的就业形势甚至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2008年更加严峻,仅有30%的毕业生如今已完成签约。跟去年同期相比,签约率下降了近10%。(南方日报4月2日)

  省教育部门主动公布不太乐观的信号,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解决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其实是近年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贯思路,这种思路无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建立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根据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白皮书,截至2012年9月1日,广东省本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4.90%。其中,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3.95%,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65%。说实话,这一就业率数据,究竟有没有水份,十分令人怀疑——数据显示就业形势大好,这与公众和大学生自身的感受相距甚远。近年来,不管就业形势有多严峻,可每年教育部门公布的初次就业率却越来越高。舆论普遍质疑,这一由学校自行统计、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就业率数据,在诸多利益因素,尤其是政绩因素的纠缠中,并不客观、真实。为弄出好看的就业率数据,一些学校通过“要求学生就业”和让学生“被就业”,编造就业数据。与同期的社会中介机构统计的数据相比,官方的数据要高出20个百分点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是难以真正想办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把工夫花在炮制就业率数据上就可以了。而“一年好似一年”的就业率数据,也掩盖了就业危机,结果是就业“一年难胜一年”。

  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我国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学校办学没有个性,千校一面,这很难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达到700万人,与大学生就业难相对应的是用人单位招工难,这背后的原因是,大学生没有个性、能力和素质不高。不少学生只是有“大学生”的身份而已。

  缺乏办学自主权的学校,办学听命于行政,也采取只对上负责的态度,加之办学评价,只有行政评价而无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因此,也就围绕行政指标转。制造光鲜的就业率数据,向上交差,是行政办学的典型表现。

  其次,在大扩招中,不少学校采取规模化办学路线,选择办学成本低、容易开办的专业作为扩大招生的突破口,这造成一些专业设置泛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失衡。比较典型的是一些人文、社科专业,高校的培养规模,远远超过社会需求,学生在报考时,就知道未来就业困难,可为了混一张文凭,却不得不选择报考这些院校、专业。

  再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未能形成良性循环。总体看来,我国大学生的比例还不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每十万人中有8930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这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并不高(统计显示,第一产业占10.1%,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43.1%),包括广东,在《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8%。而众所周知,服务业是吸收、容纳大学生最多的领域。由于服务业不发达,我国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时,总是出政策鼓励学生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谓到中小企业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但效果并不好。

  而服务业的发展,既取决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又受制于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高,他们将很难推动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也就难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直接影响到为后来的大学生创造有效的社会需求。

  所以,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着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才能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千生一面;也只有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动,调节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此,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但纲要颁布至今,相关的改革推进十分缓慢。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改革不能再拖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