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回暖符合两国利益


  中日关系,不能再徘徊于寒冬中不可自拔,这应该是中日双方从政界到媒体再到民间的愿景共识。4月2日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认为, 中日关系在6个月的“冰冻期”后,两国关系出现了回暖迹象。

  在这半年的激烈博弈中,对中日双方皆非利好,尤其日本更输一着。毕竟,国家关系是实力的对撞与竞争,中国的战略力量和地缘优势,在这轮中日岛屿争议中彰显的淋漓尽致。一方面,日本在美国、欧洲和东南亚的外交公关只是获取了同情和认可,其悲情外交本身就显示出日本对决中国的弱势地位。另一方面,日本在东北亚是孤独的,中日俄和日本都有着同样的主权问题,日本和中国钓鱼岛冲突,事实上也隐喻着日本在东北亚难堪的地缘尴尬处境。

  两国作为主要的贸易伙伴,岛屿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于市场狭窄的日本而言。据统计,岛屿冲突前(2012年8月份),中日两国贸易额约278亿美元;刚刚过去的2月份,两国贸易额滑落到199亿美元,下降了30%。以往在中国畅销的日本电子产品和汽车等,因为中国消费者的抵制而一蹶不振。

  相比内需市场很大的中国而言,外向型更强的日本对华市场依赖更重,中日两国经济角力也以日本的落败而告终。

  中日关系不能再这样僵持下去,否则中日两国都会吞下两败俱伤的苦果,这是中日两国的共识。

  虽然安倍上台后的“季度外交”(1月访东盟三国,2月访美国,3月访蒙古),被日本媒体视为构建对华“包围圈”,但安倍刚刚访问蒙古时发出了他的肺腑之声。据4月1日的《每日新闻》报道,安倍和蒙古总理会谈时表示,“中日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虽然局面很严峻,但还是希望冷静应对。”并希望蒙方理解日本在中日关系中的立场。而之前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会见一个日本经济代表团时也强调,中日关系混乱将导致两败俱伤,表示两国应以经济为中心改善两国关系。4月2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原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在出席第九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前期磋商会新闻发布会时,则强调“中日必有一战”的说法是荒唐的。

  因而,虽然中日双方因为钓鱼岛冲突中断了一切官方来往,但民间交往的渠道一直畅通,而且中日两国高层对于改善两国关系充满预期。

  有利于中日关系改善的好消息还有不少。在新组成的中国政府架构中,被视为“知日派”的王毅出任中国外交部长。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访问日本,4月下旬,日中友好会馆会长江田五月还将到中国访问。

  据最新消息,被视为“知华派”的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携夫人4月3日访华。共同社认为,这将缓和因钓鱼岛问题陷入紧张的两国关系。

  更重要的是,将中日关系扯入麻烦境地的石原慎太郎日前重病在养,他的鼓噪减少,也舒缓了中日钓鱼岛冲突的舆论热度。

  而在3月28日,中、日、韩三个东亚国家结束了首轮自由贸易协定谈判(FTA),为三国建立自贸区打下初步基础。虽然这一谈判必然面临艰难险阻,但从首轮谈判的效果看,中日韩三国在面对历史情结和岛屿主权冲突等麻烦问题时,依然体现出地缘大局意识和经济理性共识。

  随后的5月份,例行的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年度峰会将如期举行。如不出意外,中日领导人实现双边会谈。

  钓鱼岛主权争议已是事实,中日两国应有大智慧和大格局从这个小岛的魔咒中走出来,去思考两个经济大国的未来。

  东北亚的春天是美丽的,在桃花缤纷和樱花烂漫的时节里,中日关系能否突破寒冬的桎梏而走进和煦春风里,符合两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