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保理发展路径与众不同
先有银行保理,后有保理公司,向国际保理,后国内保理。 欧美的保理商最早是商人,商人经营专门行业商品,如棉纺织品,在商业交易中对常常面临赊销信用风险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一些商人为了满足商人的需要,进行专业分工,形成保理公司。这样的保理公司由于对某个行业的熟悉,专门围绕某个行业开展,纺织行业保理商从最初对布匹商保理,逐渐沿产业链扩展到服装、染料、羊毛、饲料、棉花、化肥、种子等行业。随着业务量增加,对资金需求量也越大,具有资金优势的银行自然进入保理行业,将保理作为一种产品进行经营。银行作为国家贸易结算渠道,天然的将保理和国际结算结合起来开展保理业务,银行的代理行形式和国际保理组织推行的双保理促进了国际保理的发展。在欧美,保理公司是保理业务的鼻祖,银行是后来者,先有国内保理,后来才发展国际保理。
同欧美不同,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完全按计划进行,产品供给不足,是短缺经济,实行配给制,不存在赊销,没有保理商形成和生存的条件。改革开放前闭关政策也阻断了保理传入国内的渠道。改革开放后,中国银行作为当时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才有机会了解到保理业务。出口企业从生产、发运到收回货款时间较长,也有融资需求。于是,中国银行引进了国际保理业务,并扩展到国内贸易,开办国内 。之后,其它银行仿效中国银行开办了保理业务。
由于我国对金融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成立金融机构十分困难。于是,那些想进入但进入不了金融行业的投资者申请成立审批门槛低的准金融机构,如担保公司、租赁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保理公司等。当天津滨海新区开始保理业务试点后,保理公司纷纷成立。我国保理公司不像欧盟保理公司来源于专业的贸易商,股东来源广,缺乏某一行业的专业背景,想模仿银行保理各行业通吃的做法。保理公司心怀融资梦,但受制于缺乏资金的限制,不得不依赖于从银行获取贷款再来保理融资。
二、发展迅速
我国是保理市场的后来者,1988年才有第一笔保理业务,经过20年,到2008年已成为国际保理业务最大的国家。保理业务从2001年到2011年增长了220多倍,同期FCI的业务量增长不过2.86倍。的确可是说是中国速度。这固然有经济增长快的原因,但远远超过GDP增长3.3倍和信贷总量增长3.88倍。说明保理业务量远超过其它信贷品种的增长。
三、保理是贷款的一种形式
根据保理的原则,保理为达不到银行信贷条件的小微企业的重要融资产品,即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达不到银行的授信条件,保理商主要依据其债务人的资信提供融资。我国银行保理业务专职人员少,通常由客户经理经办,也没有专门的账户管理部门,不可能在人员有限的条件下办理小金额多笔数的保理业务达到如此大的规模。银行业内人士道出实情(叶玉军,2012)“要出业绩,专业不行就做规模。于是,保理的客户和标的越来越大,不仅能将大宗商品、船舶制造、海外工程做成保理,甚至连飞机、卫星都能摆上保理的盛宴”[1]。从人民银行应收账款登记系统也可以看出,鲜有500万元以下的应收账款登记。银行的客户经理和风险审核人员出于习惯按贷款的标准办理保理业务。可以得出结论,保理业务的快速增长是因为新增贷款以保理的形式办理,保理业务实质上仍是流动资金贷款,所以不具备是应收账款管理、催收和坏账担保等保理业务要素。
四、保理的对象并非小微企业
由于保理是流动资金贷款的表现形式,当然要符合信贷的条件。小微企业不是保理业务的客户就不难理解,因为小微企业不符合信贷条件。多数保理公司需要向银行再保理获得融资,那其保理业务必须要符合银行的保理条件,自然其保理业务的条件和银行一致,小微企业也不是这样保理公司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