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两会之中国制造业如何拨开云雾见彩虹


  
  据报道:7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50.1,比上月环比微落0.1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月回落,并创下8个月新低。生产指数为2011年12月以来的最低点;新订单指数连续3个月低于临界点;反映制造业出口情况的进出指数双降。

  这些冰冷的数据都说明,中国制造业正遭遇困境,前途乌云密布。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正是造成制造业前景堪忧的重要原因。

  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涨、产能过剩、品牌缺乏影响力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制造业的与壮大。如何对症下药、转型思路,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原材料价格上涨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尤其对于那些以加工为主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原材料价格的些微波动就能要了它们的命。由于缺乏品牌影响力,绝大多数企业都不懂得做市场,只能成为各大品牌的代工厂,靠着微薄的加工利润来生存。那种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只有亲身经历的中小企业主们才能理解。

  与原材料上涨相对应的是,以电力、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也在高涨,对企业来说,无疑雪上加霜,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

  人力成本高企

  上海慧智软件-劳动力精细化管理研究中心,通过对中国制造企业用工成本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都明显感觉到用工成本的增加,超过85%的企业认为人力成本的上涨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利润严重缩水,亏损率进一步上升。

  由此可见,人力成本上涨已成业界一致公认的事实。与此相对应的是,招工难,大量民工返乡,这些都给企业用工带来压力。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中国最低工资的增长率在过去三年平均超过15%,内陆省份的涨幅比东部还要高,达到30%。另外,过去几年平均工资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平均工资上涨13%。这都说明人力成本上升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伴随着人力成本的上涨,生产成本也相对增加了13%-30%,同时也对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影响。

  产能严重过剩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24个行业中的21个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纺织业、服装业、钢铁业都是产能过剩的代表性行业。

  以钢铁业为例,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010年末我国炼钢产能8亿吨,2011年新投产炼钢产能约8000万吨,考虑到淘汰落后产能约3000万吨,年末粗钢产能在8.5亿吨左右。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数据则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9亿吨左右。但去年全年,我国粗钢产量为6.83亿吨,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

  品牌缺乏影响力

  品牌弱势也在制约着中国制造业。据统计,在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中,有64%的企业没有对品牌进行全面保护。其中,大型工业企业对品牌未予以全面保护的比例竟高达80%,十分令人担忧。中国企业拥有的国际知名商标较少,含金量和影响力普遍不足。

  品牌弱势必然造成市场定价话语权的丧失。现实是,比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品牌大多溢价空间不足,利润率低,常常被贴上廉价标签,这反过来又制约着企业在研发、设备及营销方面的投入,久而久之,陷入恶性循环。

  乌云密布的中国制造业,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果断转型。只有努力提升管理水平,用精细化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自主研发,重视品牌塑造,才能拨开乌云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