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行(2):“吃货”
我相信吃是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是以我们的身体介入陌生环境的过程,当我们所有的身体器官都深深介入旅程并收获体验的时候,旅游的意义才算完整。没有吃,没有味觉的收获,这样的旅游必然是残缺的。
在和顺的几日,一直徜徉在美味的海洋中。进村不久,路边是一排的小吃铺,有烤干巴、豌豆粉、烧饵块、大救驾、菜卷饼等等。那些东西都是我喜欢的,有的味道在我的味觉记忆中已经潜伏了很久,看到或者闻到,味觉就开始活跃,随时准备蓬勃而起。很久没吃烧饵块了,我记忆中最诱人的烧饵块应该是在昆明的某条巷子里,炭火拷出来的饵块,表面脆黄,里面黏软,涂上一层甜面酱,再加入少许腐乳,那种香喷喷,脆生生,甜丝丝,黏糊糊的感觉,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妙,无法言说。也许因为有些饿了,我和雨燕一人捧着一只烧饵块,吃得津津有味。
午后,逆着古镇一侧的小河,来到源头的龙潭。龙潭一侧的水碓村村口,是一组现在仅仅作为旅游景观之用的风车和水碓。边上是一排排大排档,各种小吃琳琅满目。我和雨燕各要了份菜卷饼和凉荞粉,坐在水边就着蓝天和碧水,清风和暖阳吃起来。告诫自己不要吃得太多,在眼前的美食林中,最好是多品尝几种美食,而不是被一两种美食填饱。胃口毕竟有限,当我们穿过大排档,合起来吃了一份大救驾(一种滇西小吃。用鸡蛋、西红柿、肉片等等炒饵块。据说历史上有某位皇帝曾经游历滇西,饥饿之际吃了一份这样的食物,甚为赞许,说这东西救了大驾)之后,实在什么东西都装不下了。
晚上一直在镇子里转来转去,一是继续欣赏美景,二是寻找美食,三是为消食,希望晚饭可以多吃一点。每一条巷子都有菜香飘出,每一阵菜香都被我想象成一道佳肴,一个美味故事。不时转进院子,循入厨房,看看食客们的饕餮,厨师们的挥洒,感觉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李家巷的一个大院子,摆着一排排的饭桌,一侧是一口口大锅,食客们在豪迈地吃着,厨师们在紧张地忙着。一打听,这是村里的食堂,村民们办事情请客就在这里完成。有人邀请我们加入宴席,说游客只要出二十元就可以与村民共席,管饱管够。
又转了一圈,感觉腿脚有些累了,才进入侧巷里一家规模还比较大,看起来也比较热闹的菜馆。古镇的菜馆就是那样优雅而别致,庭院里栽满着各种花花草草,餐桌就错落在树木掩映之下。要了一份大刀白肉,一份蔬菜,一份豌豆尖豆腐汤。大刀白肉是一份凉菜,肉是烤熟的,肉皮酥酥脆脆,肉则既软又香还不腻,就着那又酸又辣又有点甜的酸菜,不仅开胃,而且还拓展人的美食想象。那豌豆尖幼嫩爽口,嚼不出一点渣来;白色豆腐在汤中不仅增加了美感,那乡土方法制作的豆腐特有的味道,实在让人心旷神怡。
第二天早上我们搬到了“三成号”古民居客栈。随后包了一辆车去热海地质公园。我们向司机咨询在和顺古镇找地方吃东西的窍门,热情的小张师傅给我们推荐的正是“三成号”。唉!我们只知道“三成号”是住店的客栈,没想到还是美食的客栈。早上老板跟我们说他们家也可以吃饭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当一回事儿。小张师傅说,“三成号”的地方小吃很地道,很有名。在游客中口碑不错的有土锅子、黄焖鸡、头脑等等。他们家用料大多是自产的,厨师就是老板娘的几个儿媳妇。听着听着动了心,就打电话预定了晚餐。
我们要了一份土锅子,一份黄焖鸡,一份茴香豆腐汤。黄焖鸡是这家的招牌菜,做法跟其他地方相比没有多少特别的,不过,可能跟正宗土鸡有关,还与水质有关,那种颜色和香味还是让人感觉有些特别。土锅子是一道杂菜,有火腿、炸肉皮、炸豆腐、香肠、竹笋等等材料。先在大蒸锅里蒸熟,再分层装进土锅,加入高汤,吃的时候用炉火加热。应该是营养很丰富的一道菜,不过那味道我感觉温温吞吞的,似乎不是典型的云南风味。雨燕说这道菜可能与当地的马帮传统有关,注意了营养,也考虑了野外环境,对口味就考虑不多。
我们开始不一会儿,邻座来了一对北京的母女,母亲四十五六的样子,女儿二十多岁。聊起我们正在吃的菜,我好为人师地将小张师傅先给我讲的这家客栈的菜品及特色说了一通。母女俩接过话,我才知道他们才是真正的行家。她们可是因为了解“三成号”的菜肴特色之后特意来品尝的,而且,她们在这家已经吃了两天。母亲说,“三成号”的招牌菜是土锅子和黄焖鸡。但他们家最有特色的还是柏子仁甜羹以及酸菜炒肉、什锦菜等小菜。最绝的是柏子仁甜羹,做工精细,用料讲究,味道绝美。做这道菜是个功夫活,一般人做不好。由于用时长,柏子仁要事先准备,熬羹也要较长时间,所以一般需要提前一天预订。母亲还说,他们家的酸菜和腐乳都很地道,可以向老板要一点尝尝。
正说话间,柏子仁甜羹上桌了。母女俩邀请我们尝一尝,我倒是很想的,只是不太好意思。继续吃了一会,她们的菜陆陆续续端上来了。六个菜,再加上一个甜羹,两个人能吃这么多?母亲说,他们家的东西实在不错,味道很好,很有特色,价钱也不高。什么菜都想尝尝,没吃过的想吃一次,吃过的好吃还想吃,所以每顿都会点五六个菜。她建议我们与她们分享,可是那时我们已经吃得饱饱的了。母女俩强烈建议我们两家第二天一起吃饭,这样可以多点几个菜,多尝尝各种味道。可惜,第二天中午我们游览县城,没有能够赶回来。
我以往对自己的美食经历还有些自得,觉得自己去的地方多,吃的也多,也喜欢吃,大概可以算是个“吃货”。那天晚上在“三成号”遇到的这母女二人,让我大为惭愧。
毫不夸张地说,我可以为吃一碗过桥米线回一趟云南。但我对吃的珍爱,有着明显的地域选择。云南的那些小吃之所以对我有吸引力,很重要的因素是它们与我的记忆有关。我所热衷的其实不是食物本身,而是我的心理或精神对特定文化的依赖。真正的“吃货”,应该是仅仅专注于食物本身而不受自己的主观意志干预的,至少,他能撇开文化或者情感去发现美味,理解美味,他不会拒绝异质文化下的真正的美味。我想,那一对北京母女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