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酒业宏观环境及消费趋势


 2013中国酒业宏观环境及消费趋势

——今世缘酒业“2013山东经销商联谊会”演讲报告

主讲/《国家名酒评论》杂志社社长 孙延元

 

201332日,今世缘酒业在山东临沂举行2013山东经销商联谊会”。《国家名酒评论》杂志社社长孙延元做了“2013年白酒业宏观趋势”的演讲,共讲七个话题,现整理如下:

 

第一部分

“禁公消费”是一阵风吗?影响有多大?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从未像今天离我们如此之近。2012年末2013年初,中央一纸政令,高端白酒应声而跌,餐饮、住宿、礼品、花卉、会议、庆典、汽车等行业也随之冷清下来。从目前环境看,在媒体和业内人士大喊“白酒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突然遭遇政策打压,而高端白酒又是政协、人大委员、中央领导人提名的“重中之重打压”的对象,透露出什么?

说明由“吃喝腐败风”引发的中国官场“权钱交易”、“法制倒退”、“民愤迭起”等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的政治生态了,再不遏制,中国要出大事的。

自重庆“薄王事件”发生以来,中国的政治动向越发明确——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以法治国、“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老虎苍蝇一起打”等等,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态”的变化。

打压“三公消费”可能是一项长期“国策”,至少,不会像以前一样明目张胆的大肆吃喝。长远来看,这种政治和政策动向,会给白酒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的看法是,短期悲观,影响显著,长期乐观,甚至反弹。事实上,中国“时局变化”而导致的白酒行业业绩下滑,并不是一件坏事。政府限制三公消费和军队限制招待用酒,这些举措客观上都会让高端白酒进一步市场化,长期来看,无论对民众还是白酒企业都是一件好事。相反,我们应该记住“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应该看好白酒产业的前景,这可能是白酒尤其高端名酒浴火重生、价值再塑、重新做“酒”的开端,只要白酒企业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坚信白酒的发展规律,不久便会时来运转。

第二部分

“白酒低谷”会否十年一轮回

 

在经过了所谓“洋河散酒门”、“古井贡酒精门”、“酒鬼酒塑化剂危机”后,中国白酒行业在2012年、2013年遭遇政策的强势打压,很有可能会进入到一个分水岭和拐点,告别2007年以来的高增长黄金期,但不会出现“悬崖式跌落”现象,只是增速趋缓,平稳过渡,逐渐与国际接轨,会变得更加可持续性,行业集中度会更加提高。

事实上,金融危机从2008年到现在还没有到达真正的谷底,国家对"三公消费"的限制也是一个信号,加上酒驾入刑对白酒行业的影响,2012年可能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拐点之年。

关于白酒迎来“拐点”的信号,总结如下几点:宏观经济形势大幅放缓;“三公消费”压制产生效应;负面舆论增多,白酒名声下滑,上层社会酒风减弱,社会高端餐饮消费额增速下降;高端名酒经销商库存量增长,批发价下降,旺季销售不旺,等等。

这与10年前2003年触底反弹前的景象有些相似,秦池“标王事件”之前的1995年,已经透出一个重要信息。这一年,国家23个部委提出:“今后公宴不喝白酒,改用果酒,以后进一步发展成不喝白酒和进口酒”,这一“意见”的出台,彰显了“政策”及“上层消费”对白酒市场的看法和影响。但并没由引起行业足够的重视,反而欲罢不能,更加疯狂的把钱集中砸向央视,接着产生了1996年的“孔府宴标王”和1997年的“秦池标王”,媒体由此开始好奇关注,引发暗访。接着1998年,又发生了伤残几十人、震惊海内外的“山西朔州毒酒案”。此事惊动中央,原总书记江泽民亲自打电话过问。沉重打击了白酒行业的信誉。紧接着1999年,又发生了所谓的“新型白酒事件”。某著名白酒专家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新型白酒是21世纪白酒发展方向”的观点,某媒体在商战的幕后驱使下,歪曲发表了《中国白酒协会负责人揭“老底”——七成白酒系食用酒精勾兑》一文。继而全国各地一些电台、报刊相继转此文,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尽管,这场风波“最终以新型白酒发展方向被国家和消费者认同而告终,人们对白酒不再闻色变,新型白酒产业从此获得更加顺利和快速发展”。

接二连三的负面新闻,无疑使白酒行业遭受了重创。整个白酒产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承载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踉踉跄跄步入了新世纪。随后国家出台各种针对白酒的调控政策,如每瓶增收5毛从量税等,至使整个行业进入了全所未有的“寒冬低谷期”。由是,爆发“秦池事件”的1997年,也被行业人士称为白酒业的“拐点”。今天的局面和10年前何等的相似?十年一轮回,2013年会是白酒行业的再次拐点吗?白酒行业应该做好这个心理和经营上的准备。

第三部分

高档酒的拐点——走向私享领域

关于“禁公消费”以后,高端白酒的未来走向,我个人的看法是:真正名贵的酒品,其市场身价是政策左右不了的,更是政府打不跨的,如果享誉世界的名酒被“一项公务员禁令”轻易打垮了,一蹶不振了,说明中国的所谓“几大名酒”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襁褓中的婴儿”,不能称其为名酒。权贵们打一个喷嚏,几大名酒就大病一场,企业开始步履艰难——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和嘲笑。这种名酒,实在不值得我们敬重和仰视。

中央的这种反腐行动,恰恰是在拯救中国为数不多的几枚高端名酒,迫使企业去思考名酒的未来之路,以阳光行动真正跻身“世界名品之列。我们知道,凡是能出类拔萃、享誉世界的名品,一定是靠“坚守卓越精湛的工艺品质”和“传承悠久传奇的历史文化”取胜的。试想,中国流传千古的酒文化、酒品牌,如果仅在“权贵场”兜圈子,成为“御用名酒”,不能在民间生根发芽,不能让世界人们了解和享用东方大国的神酿尤物和智慧结晶,名酒之路会长久吗?

在“权贵树”上吊死的名酒营销思维,注定兔子的尾巴——长不了。随着中国政治的开明、制度的完善和三公消费的透明公开等,名酒的未来之路,注定在“民间”要重塑价值和形象。让“名酒价值”回归到正常的尊贵的“私享领域”中,而不是热闹麻木的“公享领域”。只有进入“私享领域”,名酒才能真正回归到消费者对酒体的尊重、对品牌的敬仰、对价值的感知上来,回归到高贵名酒“传递卓越精湛工艺和悠久历史文化”的普世价值和正能量上来。

预计,中国的高端名酒在2013年上半销量年会下滑,价格会减下来,会导致下半年经销商预收款的困难,但是,2013年年底,名酒厂会有可能控量保价,使价格再次回升,以后,会走向稳健发展的态势,完成高端名酒的近一年的震荡救赎之路。

消解了因献媚公权而导致的口诛笔伐,名酒才能真正有尊严地、持久地活下去。我们可以追溯一下,从古至今,上层王公大臣们用过的东西,包括吃过的喝过的,有多少真正流传下来了,成为“中华国粹”了,成为华夏民族引以为豪的著名品牌了?几乎没有。恰恰相反,而那些在民间发现、流传的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东西,却往往被上层拿来“御用”,当做珍品私享。因此,名酒的最大价值是权贵富商们的“私享”,而不是“公用”,一旦大范围的公款公用,便载没有人珍惜和品味其中的价值,名酒得不到应有尊重,还会招致大众的非议和谩骂。长远看,这实在是有损大国名酒的形象和产业价值,因此,中国高端名酒的消费环境和营销思想非改不可。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政体的不断深入改革,主要依靠“政务公享”的名酒销量将会消减,但“私享领域”将会由此被开辟出来,释放出来,名酒高贵的价格和价值将会得到预期的回报,基于传播“卓越精湛工艺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品牌价值和“正能量”将会加强,赢得人们应有的尊重。由是,名酒未来的舆论环境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和宽容,“仇恨权贵到仇恨名酒”这种舆论态势将会大大消减,“做空”和“唱衰”白酒的阴霾将逐步散去和淡化。

我们认为,笼罩在高端名酒头上的阴霾不会太久,具有“独特酿造工艺和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白酒产业,经过这次“时事变局”的洗礼和考验,一定会与时俱进,创变同行,真正实现一次向“世界名品”价值标准的靠拢和蜕变。最终,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一定会崛起一到两家受人尊敬的名酒企业,屹立于“世界名品”之林。

 

第四部分

白酒未来会断层吗?

 

当前,在纸媒、网络、生活中、理论界流行一种“白酒遭遇年轻人消费断层”,“20年后谁来喝白酒”“白酒消亡论”等等说法,怎样看看这些说法呢?

一方面,不可否认,喝白酒的年轻人是不多,这即与白酒的口感、安全、文化有关系,也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关。

随着社会的文化多元化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自由化生存,感性化生活,崇尚轻松、便捷、健康、随意、浪漫、个性、自由等等多元化生活方式,而啤酒、葡萄酒、果汁饮料等,无论从口感上个,还是文化氛围上,更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白酒本身工艺和口感决定其烈性酒的特质,而“酒文化”又比较厚重复杂,这和今天的年轻人似乎都拉开了距离。另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年代、心理、环境、教育等等的隔阂,除非公务外,不同年代的人似乎接触不多,受其影响不多,从整个社会环境看,年轻人远离白酒,正成为越来越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对此,白酒界应当警惕、反思、变革。而不是自我安慰,等待年龄的变化和传统文化力量的回归,这是一种消极悲观思想的表现。

但是,我们也必须“风物长宜放眼量”,白酒作为传统行业,消费“老龄化”是一种文化现象,而非趋势,文化的东西总是沉浮交替,从来都不曾消失过。过多的解读“白酒消亡论”就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这些人没有发现和感悟出社会“变化”的魅力和“时世轮回”的大道理。首先,白酒本身正在变化,它不断变革创新,与时俱进,白酒不会成为“文物”。其次,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具有两面性,但绝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互融合包容,更加丰富多彩。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力量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传统文化常常烙印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东西,不是那么轻易能被稀释改变的。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貌似很现代、很西化、很时尚,但骨子里还是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年轻人也是这样,他们会不自觉受大环境的影响,受年长成功人士的言行影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态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包容变化,从梦幻时代、与时俱进,到理性思维、接纳传统,再到融入环境、超越自我等等,总是渐进或交替出现在人生各个阶段,这种变化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经济很发达,观念很现代,接受西方文化比中国早很多,但是,这些国家传统文化中的风俗习惯一点也没消失,力量依然非常强大,并出现传统文化回流现象,日本的清酒,韩国的烧酒等,不但没被国外酒冲垮,走下餐桌,反而根基更加稳固,年轻人都会在不同场合饮用本国的传统酒。同样,俄罗斯的传统烈性酒“伏特加”,年轻人不但没有抛弃它,反而喝的津津有味,俄罗斯男人认为,生活中可以没有牛奶面包,但不能没有“伏特加”。事实证明,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体制的改变也不会改变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文化并不冲突,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融合,完全可以和谐共处。

第五部分

中低档餐饮业火爆利好白酒业

      酒业和餐饮业息息相关,人们走进餐馆的频率,将决定白酒的销量。十八大以后,据中国烹饪协会组织的调查显示,受访的近百家企业中,60%的企业出现了退订现象,退订率在20%以上的企业超过10%,其中大多是高端餐饮和星级饭店。由于不少地方高端餐饮业消费骤减,京城多家酒店营业额下降。

  一些高端餐饮正着手进行因应消费观念变革的调整。在未来预期不太乐观的情况下,不少企业正积极寻求转型。近40%的企业在进行市场研究,预计未来半年将是关键调整期。

    尽管高档饭店呈现下滑领情局面,但中低档酒店一点也没受影响,反而更加火爆。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决定了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走进餐馆和酒楼。1991-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0%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直接对餐饮市场形成较强的消费能力,为行业的快速提供了前提条件。

  近年来,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以及带薪节假日的增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意味着在家就餐的人员将逐渐减少,而外出就餐的人员将日益增多, 下饭馆将会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 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人口不断转入城市,将提升整体消费水平,消费群也会随之扩大。

  近几年来,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外出就餐已成时尚。加上饮食观念的转变,消费档次也逐年提高。在饮食方面,讲究营养和风味,讲吃“精”、吃“怪”,居民在外就餐越来越多,外出就餐花费持续升高,支出也明显增加。餐饮业的火爆已成为消费市场持续闪现的亮点。

  二、餐饮行业内部将出现分化。随着中央三令五申节俭办事,严禁公款吃喝的规定不断见效,一些大型餐饮企业由于受公款消费减少的影响,生意清淡,经营前景难以乐观。与高端餐饮的下滑态势相反,大众餐饮将会出现稳步增长,尤其是适合中低收入群体的餐饮业将会持续增长,这预示着中低端酒将成为消费主旋律。

  三、餐饮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左右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在外就餐频率提高。与海外餐饮业相比,我国餐饮业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人均餐饮消费水平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餐饮消费不足100美元,而美国达1600美元,法国达1050美元。可见,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1%,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占35.7%,并且企业经营规模仍然偏小。从国际比较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需要更好地挖掘我国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潜力。

四、政务聚餐尽管被限制,但商务交往活动增加,直接刺激餐饮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交往和商务会展活动增多,加快了餐饮业发展的步伐。目前国内外社会经济交往活动急剧增加,商务、旅游、会展活动逐步增多,推动了餐饮业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特色的家常菜馆、火锅店()、小吃街、美食广场、中西式快餐相继开业,使生意异常火爆。

  五、农村餐饮这个庞大的市场还没有启动。从长远来看,梯级式的需求格局决定了餐饮市场具有较大的连续性和可开拓性,巨大的农村餐饮市场将为我国餐饮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西方国家宴会时间相当长,参加人员也非常多,原因在于西方国家时间充裕,酒文化特别,中国宴会只能维持在2小时左右,参加人数不过10来个人,沟通感情的白酒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好选择。

第六部分

“白酒新文化”真正到来

 中国白酒行业已经悄然处于一场新人文运动的前夜,白酒的文化复兴和价值体系重建正在来临。白酒从未如此接近过一场即将到来的真正的文化运动。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文化运动前夜的热身动作,而且躁动热切的品牌无处不在。

比如,今世缘的“成大事,必有缘”就被人当成了经典广告语,一定程度上起到“精神催情”的人际暗示作用。长期暗示,会影响“那些认可该价值观”的人群。比如,“洋河·蓝色经典”抢占的是“蓝色文化”和“梦想文化”——男人的情怀……中国力量,海天梦想(从几十年不变的蓝色酒瓶子中获得灵感)”

洋河蓝色经典成功的策略是:开创了中国彩色白酒概念的先河,找到了白酒色彩这个差异化竞争突破点和文化切入点,彻底打破了传统白酒长期以来形成的无色概念,一下子彰显出了耀眼的品牌个性。让消费者第一次感觉到白酒不仅有色彩,而且还是那么高贵、浪漫、时尚的蓝色,并用男人的情怀这句充满感情色彩的广告词,打动了消费者的心灵。冷冰冰的白酒变成了蓝色精灵,变成了一种无声语言,自然、巧妙地与一种生活品位融合在了一起。以触摸现代生活的颜色为意境,洋河蓝色经典发起了一场蓝色文化旋风,这是一场多么出彩的中国白酒新文化运动

这些经典的广告语,不仅是一种品牌定位,还抢占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文化品类,或者引领了一种“个性文化”,而这些“个性文化”与他们与生俱来或者多年形成的品牌基因非常吻合。所以,这些“文化标签”成为了他们独享的鲜明的品牌资产,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品牌价值。

也就是说,未来品牌文化的传播,要进行人格化的想象和定位,从“打动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那一抹红”和“拨动消费者心灵深处的那根弦”的角度考虑传播策略。

把品牌当一个有品位有思想的人看待,而不是当产品看待,然后以人的理念再传播,能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具有独特个性的品牌,可以与“某一特定价值观”建立强有力的联系,并强烈吸引那些认为该价值观很重要的消费者。其传播不能局限于产品的范畴,而应该以消费者为中心,建立起一种“如同人际之间般的关系”,使之成为消费者的良师益友和价值观的代言人,传达其思想、情感。

白酒新文化运动的其中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个体的觉醒,让个性的、独创的,从大众的、集体的、权威的走出来,进行差异化竞争,彰显自我。新文化运动的最大成就是在观念上复活了真正的个体,肯定了个体的价值、尊严与伟大,主张个人创造性是自身命运的主宰。

第七部分

地方名酒·中产崛起·城镇化支撑白酒未来

  作为最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产业,白酒一向等级森严,论资排辈、以史为尊,似乎是这个行业的竞争游戏规则,然而,当白酒新文化运动来临时,这一切都被打破了。在白酒行业,三线冲二线,二线冲一线,几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一种市场竞争规律和法则。卖酒的原则和理念越来越简单——就是把“核心消费者"搞定,未来更多的是把“中产阶层"搞定。

“地方名酒”配合“中产崛起”
     区域地方名酒正以充满激情的执行,先进灵活的管理,恣意创新的品牌文化,气吞山河的豪迈魄力,快马加鞭只争朝夕,时代毕竟变化太快,新文化的力量甚至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每一个地方名酒都是一个王国,从历史上总结每一个王国的兴衰史,往往崛起于区域守成,衰落于大规模扩张,白酒不可能逃脱掉这个规律。区域品牌更多靠地域优势、灵活创新不断超越崛起,全国性品牌更多靠规模扩张、品牌延伸不断体积庞大,大国因守旧而平庸,小国因创新而精彩。历史就是这样不断螺旋上升、新旧交替,逶迤向前。而左右它们变化前进的内因就是一场场新文化运动

   中国越来越进入小康社会,中产阶层在不断扩大。中国的“中产阶层"是根据占有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权力资源多少来划分的群体,有较好的吃穿住行条件,并且有较好的受教育条件,有较强的医疗支付能力,有一定的发展能力。说白了,就是一个由中等收入人群为主体、有着相对稳定的收入、社会地位、心态、希望生活安定的社会阶层。“中产阶层"的特征在于,它是一个相对小康接近富裕的人群,对社会有较强的认同感,从事对社会有益的建设性工作,因此又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
   
“中产阶层"注重个性、品牌意识强、消费自主性高、往往带有小资情结,很多人出于健康和时尚考虑,对白酒有一种排斥和距离感,这就要求白酒企业必须对“中产阶层"这一特殊目标消费群体进行深度研究,从产品结构、营销手段到文化诉求加以全新定位,使之更趋现代化、时尚化、国际化,借以赢得未来广大中产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

而“中产"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和消费的高自主性,又将使得自带酒水进一步成为潮流。渠道更加细分化、开放化,烟酒店更多,商超重新成为主渠道,团购继续发力,酒店会变成展示形象的小众渠道。

未来5-10年,“中产消费浪潮"将不可逆转引领酒行业的变化和发展,其中三种变化最为明显。
  第一个变化:增速放缓,多酒种并存。
  “白、红、啤、黄、洋"均进入一个结构性增长阶段,销量的增长会明显放缓,但销售额的增长会有20%。以白酒的销量为例,2008年增速为25%2009年增速为18%2010年后平均增速都在下降,2013年会再下降,大概是510%的增速空间。

第二个变化:政务消费趋缓,商务消费推动白酒高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不会变,决心在加大,未来几年,中央对“三公消费”会上升到制度化的长期打压和控制态势,而对发展经济的“商务消费”可能实施鼓励推动政策,创业的环境可能会越来越好,带动商务宴请的频率越来越高。

第三变化,“亲朋消费”体现张力

以情感交往为主题的“亲朋消费”之中产阶层,不会消费很贵的酒,也不会消费很便宜的。尽管他们经济收入达到了“中产”水平,但消费行为和观念在“阶层认同、个性时尚、展示实力、适度炫耀"等共性基础上也存在着复杂性的两面性、矛盾性、甚至“分化性",这给白酒企业提供了很大的产品创新空间。

城镇化大势所趋,“新农民”成为中低白酒主力军

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为白酒消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白酒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产业,酒文化的根在农村,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尤其北方农民,都有喝白酒的生活习惯,对白酒文化有很深的感情,他们骨子里流着中国白酒文化的血液,这个队伍非常庞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他们逐渐富裕起来,成为城镇结合部的“新农民”,在白酒的消费档次上会升级换代,推动着中国博大精深的白酒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

最后,我们认为,被誉为“国粹”的中华白酒,之所以能千年传承,时至今日枝繁叶茂,其核心密码就是——与时俱进、自我修复的创变能力。

                                                                                                   原载2013年3月《国家名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