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前,阿姆斯壮登月成功成为人类航天史上的新里程牌;最近,美国大力致力于对火星的探测而无意再次登陆月球。这并非难以理解,在社会经济现象中,也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本来落后的产业、行业比较容易得到改进,但事实上往往身处科技前沿的产业、行业极易得到发展。为什么改造落后产业、行业能够带来很高的投资收益率,但人们舍此而不为呢?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因其经济周期长、成本与产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无法因应经济持续增长的实现向来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历来以农业立国的中国,二千年来农业生产力没有得到明显改进,面对来自西方的工业化冲击,农业的发展缺乏前景更加凸显,这造成人们后向选择的效应,即人们不情愿从事这一行业,但在竞争中无不避免的接受被选择后的安排。因为这种效应,农业生产上的科技创新鲜有成果和推广的反响,务农也成为不得己的职业选择。
由此,农业存在成长、发展的潜力但始终难以突破现存的局限。各种农业政策如果不能因应这种后向选项的效应,也往往达不到对市场干预的目标。中国与欧美均实施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因其农业发展组织的不同,前者成为对从业者的激励手段,后者是对市场价格的干预。
这种后向选择的效应也反应在产业政策决策上。比如,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深受青睐,不过看似遍地开花、争相发展,实则也是这种效应达成的结果。如果某区域内既能发展制造业,也能发展旅游业,因后者需要很长时期才能形成气候且投资量小、附加值低、收益量成为考虑的问题,因此一般会优先发展前者。在制造业发展充满前景的区域,新兴旅游业一般很难成为选项;如果没有前者,自然条件满足,投资旅游业也需要一定的前瞻性。但是,旅游业能在多大程度上使得区域内的经济得到改善、普通居民生活得到提高也需要其他市场的发展。
因此,在产业政策选择上,这种后向选择的出发点不仅仅在于投资收益率,更在于收益量上的考量。在容易得到改进、人们容易获得学习机会的领域,往往是这种后向选择形成的,由此获得经济改善是比较困难的。
不论是在拥挤的城市还是偏远的乡村,交通始终是人们出行的问题,因此为了获得交通状况的总体改善,各种政策希望人们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前提下更多的进行后向选择。北京多次地铁定价论证均基于这一原则,希望制定出合理的票价减少亏损和补贴,并合理分散人流至公交、减小地铁压力。总之只有制定出的票价能够使得人们发生后向选择才能使之得到改善。
不过他们基于多数乘客历程在6-14公里,提出10公里票价一跳的对策,这无法使乘客遵循上述选择,因为这对6-10公里的情况毫无作用,10-14公里跟14-20公里票价无异。同时,6-14公里短程客流多不能成为减缓地铁压力的指标,对弥补亏损或有正面意义。再者,北京公交票价很低,乘坐地铁在价格上本属后向选择,价格调整如何使得交通工具成为后向选择的基础成为问题。
那么,为什么在交通方面,政策需要激发人们的后向选择,在农业方面则需要减弱后向选择造成的影响呢?这两者均获得补贴,均支撑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但是交通是区域内封闭的,农业因其交易市场的作用使之是开放的。开放的农业经济,面临价格、竞争、生产条件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它的后向选择使之不易获得改进。但交通不同,区域内封闭运行,后向选择能够获得客流均衡发布,促进交通状况的改善。
在农业上为什么会发生后向选择呢?随着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富余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流入第二、三产业当中,这是必然趋势;如果第二、三产业的收益能够超过前者所得,人们自然会舍弃前者,反之,人们自然从事农业生产。在收益的推动下,人们能够获得合理的安排,但是,农业生产率较低,收益风险很大,由此造成对它的改进难以形成规模,那么,从事农业自然存在后向选择的效应。